阅读历史 |

第314章 来之不易的创新(1 / 2)

加入书签

在“一滴水的启发”下取得的突破,让科研团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思维在解决复杂科学问题中的关键作用。然而,他们也清楚,这些创新成果虽然带来了希望,但要真正将其转化为解决宇宙危机的有效手段,还有许多艰难的工作要做,每一步都容不得丝毫马虎。

大规模“熵晶”合成实验虽然进展顺利,但要实现工业化量产,还需要克服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科研团队与工程专家们紧密合作,开始设计专门用于大规模生产“熵晶”的设备。这不仅涉及到精确控制合成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条件,如特定频率的高频电磁波、微弱旋转引力场等,还需要考虑设备的稳定性、能源消耗以及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因素。

工程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绘制设计蓝图,对每一个部件进行精心计算和模拟测试。他们首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大规模生产设备中精确复现实验室里的合成条件。实验室中的实验平台相对较小,各种参数容易控制,但要扩大到工业规模,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合成腔结构,既能保证内部的电磁场和引力场分布均匀,又要便于大规模生产和维护。这需要在材料选择、场发生器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一位资深的工程专家说道。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修改,他们设计出了一种多层嵌套、带有特殊场调控装置的合成腔。这种合成腔采用了新型的超导材料,能够更高效地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电磁场,同时利用微型引力场发生器阵列,实现了对微弱旋转引力场的精确控制。

在解决了合成腔的设计问题后,能源供应成为了下一个关键挑战。大规模生产“熵晶”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如何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且高效利用,成为了摆在工程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他们研究了多种能源方案,包括先进的核聚变能源、高效的太阳能收集与转换系统等。

经过综合评估和实验验证,最终选择了一种基于量子能源转换技术的能源供应方案。这种方案能够将多种能源形式高效地转化为合成“熵晶”所需的能量,并且在能量传输和利用过程中损失极小。

“这种量子能源转换技术不仅解决了能源供应问题,还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为大规模生产‘熵晶’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负责能源方案的工程师说道。

与此同时,负责“熵晶”与“熵变奇点”相互作用控制方案的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实际应用前的准备工作。他们将模拟分析中得到的关键参数调整策略进行整理和优化,形成了一套详细的操作手册。同时,为了确保在宇宙环境中能够精确实施这些策略,他们对引力穿梭机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改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