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90章 江西之事(2 / 2)

加入书签

齐泰对他的话充耳不闻,他先前去的新淦县,就属于临江府的下辖范围之内,这里宗教氛围最重,可见这李远江要么就是能力不行,要么就是态度不行,要么就是有所勾结。

他不开口,都还要找他问责,竟然还敢质疑自己的命令。

李远江很快就被带了出去,嚎叫声音传到了在场所有官员的耳朵中去,这就是齐泰给他们的下马威吗,这可不是个好相处的人啊!

齐泰看到他们的这种神情,心中有了几分满意,于是继续说道:“你们谁还有意见吗?”

众官员拱手说道:“谨遵钦差大人之命!”

“不就是几个银钱?你们不要眼皮子太浅,等这事儿结束了之后,府库的银钱不会少的!”

随后,他继续吩咐道:“从此刻开始,江西境内所有要道,全部设卡,任何人通行,必须核查身份!江西周边郡县,本官也会写信,让当地官员进行配合!”

“...”

他一条一条的发布命令,下方的官员便一条一条的记录。

“各位,接到了差事,就立刻去办吧!”

官员们领命而去,齐泰却没有放松警惕。他安排锦衣卫暗中监视这些官员的一举一动,防止他们暗中阻挠调查。

接下来的日子里,江西各地开始了全面的排查行动。各府县的官员们不敢再有丝毫懈怠,纷纷按照齐泰的要求,发动百姓提供线索,在辖区内仔细搜寻白莲教的踪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有一些线索被上报。齐泰亲自坐镇南昌,对这些线索进行分析和筛选。他发现,白莲教在江西的势力远比想象中复杂。他们不仅与一些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渗透到了地方的商业活动中,利用经济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一天,有消息传来,在吉安府的一个偏远山村,发现了一处白莲教的秘密据点。齐泰立刻下令,让王佐带领一队锦衣卫前去围剿。同时,他也安排了一部分人马,对周边可能存在的其他据点进行排查。

王佐领命后,迅速带领人马出发。他们趁着夜色,悄悄地接近了那个山村。当他们到达据点时,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写有白莲教教义的纸张。

王佐仔细查看了现场,发现这些人撤离的时间并不长。他判断,白莲教的人很可能得到了消息,提前转移了。于是,他下令对周边进行搜索,看看能否找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齐泰在南昌也没有闲着。他继续与各地的官员保持联系,督促他们加快排查进度。他传出消息,限所有与白莲教有勾结的家族,半月之内,去当地府衙报备,并且提供白莲教的信息,如此就可以从轻发落,否则,半月之后,严惩不贷。

他还亲自审问了一些被抓获的白莲教信徒,试图从他们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在审问过程中,齐泰发现,这些信徒大多是被白莲教的教义所迷惑,对朝廷并没有太多的敌意。他们之所以加入白莲教,主要是因为生活困苦,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和支持。

齐泰意识到,要想彻底根除白莲教,仅仅依靠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让他们不再被白莲教的教义所迷惑。于是,他开始着手制定一些改善百姓生活的措施。

他要求各府县的官员们,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同时,他还鼓励商业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让百姓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减少白莲教的生存土壤。

可这些手段也是朝廷一直在做的事情,扶贫不是这么好扶的,就算是分给他们土地,也需要时间才能慢慢的改变现状。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见效很快,又不违反朝廷法度,还能短时间内提高百姓的收入呢,齐泰左想右想只能是目前的国企了。

国企吸纳会吸纳很多工人,这些工人只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主家就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如果有了像是国企这种的民间企业,是不是就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者,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进而促进社会稳定?

这些百姓可以吃饱穿暖了,自然不会再去信什么弥勒佛了,于是他找来了自己的两个同僚,就这些事情,展开了讨论。

经过两天的考察研究,他们也研究出来了很多门道,比如国企所生产的纺织、瓷器、冶炼等,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民间完全可以根据国企的需求,为国企提供原材料,就可以在当地制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

还有就是,这江西地区的道路也并不好,完全可以让政府出资,民间企业出力,做出道路基建,水路疏通等事情。

总之,只要能在地方上制造出就业岗位,就可以打击掉白莲教底层的信仰。

那这些企业是由谁承办呢,那自然就是原本的大小地主了,他们有资金,有人口,有上进心,将这种好路放在他们面前,他们能不珍惜吗?

有那种眼皮子浅的,那就活该了,就成为历史车轮下的一撮尘土吧!

但齐泰虽然身为钦差,可他并没有让宝司配合他行动的权利,在江西大搞基建的权利到是理论上可行,但这事儿也没有写进圣旨里啊!

他左想右想,还是应该将这边的事儿,写一封奏章,汇报给皇爷和陛下,据说太子殿下是天下最懂经济之人,或许可以完善他的想法,并且给他一定的助力。

正好这段时间,也需要将这些白莲教反贼扫清了。

于是,齐泰的信件,便一路送往了应天,在四月十五的时候,就到达了应天,可应天官场的变动,可比江西剧烈多了。

...

话说,那日朱雄英祖孙三人,商量完了内阁之后,朱雄英表现的十分亢奋,回去就连夜将这些条陈写出来,为此还召集了东宫小团体好几次,预演了一些具体事项,最终,内阁制度便开始在大明试运行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