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3章 光宗与耀祖(2 / 2)

加入书签

是了,他虽然反应不如弟弟快,但他比弟弟更有耐心。

他们兄弟一起去地里拔草,弟弟常常拔不多久,就一会儿要撒尿,一会儿说渴了饿了要饭要水。

而他,能足足拔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呢。

虽然他都努力干活了,爹娘还是说他不如弟弟机灵。

听说读书识字,就得要坐得住板凳。

在这一方面,他肯定是比弟弟聪明的。

梁青娥见原本有些羞怯的孩子变得自信起来,不禁笑了笑。

一行人往旧宅走去,三人亦步亦趋跟着梁青娥身后,她们到时,冯敬祖孙已经吃完了饭,冯舒系着个小围裙,正在水缸边刷洗碗筷。

瞅见碗里的残渣,知道这俩人没敷衍做饭,梁青娥心里放心不少。

“阿奶,大嫂,我太爷在书房制定学堂课程呢。”瞅见梁青娥和旦阿酒,冯舒忙开口叫人。

旦阿酒见冯舒小小年纪蹲那里洗碗,袖子一卷便要上手帮忙。

冯舒早听乐宝炫耀说她大嫂怀了小宝宝了,忙拉着盆往后一退,赶紧摆手拒绝。

“大嫂,你肚里有小宝宝呢,可不好弯腰蹲身,会窝的小宝宝不舒坦。”

旦阿酒没万料到冯舒一个小孩子竟会说这样的话,当着梁青娥这个长辈的面,当即闹了大红脸。

梁青娥往她腰腹处扫一圈,不过才几天没见,比起上次见面时,她这个侄孙媳的腰,明显粗了一些。

“长福媳妇,娃儿前三个月最是娇嫩,确实该注意一些,这会儿天还冷着呢,可不能碰凉水。”

旦阿酒红着脸点头,坐在了冯舒搬来的椅子上。

望着那间充作西厢房的屋门,梁青娥正犹豫着该不该上前打扰时,门却吱呀一声开了,冯敬从里面走了出来。

自打过了年,不光本村的村民,就连隔壁大黄庄、李家村,还有附近两三个村子的人家,村民们常三三两两结伴领孩子过来求学。

除一些蒙童外,还有一些是先前在黄夫子那里读过书的学生。

这学生的进度不一样,势必要分开教学。

因此,这几日来,冯敬基本都在书房制定授课计划。

他学问虽好,毕竟没教过毫无基础的蒙童,凡事都得摸索着来,他又怕白费了村民们辛苦积攒的束修,是以有关蒙童班的授课计划,就准备的格外仔细。

梁青娥不欲过多打扰,把俩孩子往前一推,开门见山道:“表叔,这是老宅那边,长福媳妇的娘家弟弟,他俩先入学堂读书呢。”

也是这时,梁青娥才发现,她还不知道人俩孩子都叫啥名儿。

不过这事也不打紧,要是小名取的潦草,待收入学堂后,夫子自会给取大名。

俩孩子十分的乖觉,在梁青娥说完话后,立马就跪了下来,齐声道:“见过夫子,夫子新年好,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俩娃儿说完后,还小心往自家大姐的位置偷瞟了一眼,见大姐悄悄点头,心里也松了一大口气。

呼,没有背错就好。

冯敬许是没想到俩娃儿会给他拜年,还说了这么一串吉祥话。

他伸手把俩孩子扶起,面上也浮起笑意:“眼眸清正,身姿挺拔,不错不错,你俩叫什么名儿。”

大的那个道:“我叫旦光宗。”

小的那个紧跟着道:“我叫旦耀祖。”

听到旦耀祖这名字,梁青娥就是一愣,这起名字的人,只怕能和她三儿媳十分说得来。

都对这耀祖情有独钟。

梁青娥转瞬松了口气,旦家这小子叫了这名字,

老三家的总不会给四壮还取这名字了吧。

老实说,梁青娥对这光宗耀祖之类的名字完全没意见。

但叫了这个名字,要是能出人头地还好,要是没做出一番成绩来,她总觉得会惹人背后耻笑。

冯夫子神情不变,继续问道:“这俩名字,也是你俩的大名吗。”

旦光宗和旦耀祖齐齐点头,声音十分的响亮:“嗯,爹说,我们旦家就指着我们兄弟光宗耀祖,改换门楣了。”

冯敬抚须朗笑:“好好好,有志气,希望你俩能不负你们爹,对你们的期待,不负这个名字。”

瞧,连夫子都亲自盖章,叫了这个名字,得干出一番名堂来,方不负这个名字。

旦阿酒听到俩弟弟的话,脸蛋一时更加的绯红。

“你们既要来学堂读书,得先知道读书不是儿戏,能坐得住吗。”

旦耀祖性子稍急,抢着回答:“能。”

旦光宗也立刻点头:“夫子,我能。”

阿酒赶紧补充道:“夫子放心,他俩虽皮实,却懂得听教,只是家里没出过读书人,还望夫子多费心了。”

冯夫子微笑颔首:“为人师者,传道授业乃是分内之事,十六便正式开课,你们回去后,让你们家大人,做两个沙盘带过来,方便写字练字,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稍晚些准备也不耽搁。”

旦阿酒赶紧点头,她男人就有个沙盘用来练字,回头让她爹照着做两个就成。

敲定了开课的日子,旦阿酒又掏出四串铜子奉于冯敬,这才带着弟弟们告辞离开。

从冯敬家里离开,旦阿酒又谢过梁青娥的相陪,便要带着弟弟回去老宅。

梁青娥叫住旦阿酒,想了想,开口道:“我家里还有这几年大壮二壮练字时抄写的纸张,你爹娘要不嫌弃字迹粗糙,我抽空把它们按顺序装订一下,留给你弟弟们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