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未命56(2 / 2)
傍晚时分,巷子里又热闹起来。下班的大人们陆续回来了,自行车的“叮铃”声、大人们的说话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热闹的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都冒出了袅袅炊烟,饭菜的香味飘满了整个巷子。母亲会站在门口,朝巷口喊:“丫头,回家吃饭啦!”我听到喊声,就会和小伙伴们道别,蹦蹦跳跳地跑回家。
晚饭过后,巷子里又恢复了安静。大人们坐在院子里乘凉,摇着蒲扇,聊着天;孩子们则依偎在大人身边,听他们讲故事。我最喜欢听父亲讲故事,父亲会给我讲他小时候在乡下的趣事,讲他怎么在河里摸鱼,怎么在山上掏鸟蛋,怎么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摘邻居家的桃子。我听得入了迷,总缠着父亲再讲一个。有时候,张奶奶也会过来,坐在我们旁边,给我们讲她年轻时候的事。她说,她年轻的时候,这条巷子还没有这么多房子,只有几户人家,梧桐树下是一片菜地,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在菜地里种白菜、萝卜、黄瓜,日子虽然清苦,却很踏实。
日子一天天过去,梧桐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落,我也渐渐长大了。上初中的时候,我开始变得忙碌起来,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先做作业,很少再去张奶奶家玩了。张奶奶还是会坐在门口做针线活,看到我回来,她会笑着问:“丫头,作业多不多啊?累不累啊?”我总是匆匆应一声,就跑回了家。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张奶奶坐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没缝完的布娃娃,眼睛红红的。我走过去,小声问:“张奶奶,您怎么了?”张奶奶擦了擦眼睛,说:“丫头,奶奶要走了,要去城里和我儿子一起住了。”我愣了一下,心里突然空荡荡的,像少了什么东西。“您还会回来吗?”我问。张奶奶叹了口气,说:“可能不会回来了,儿子说城里方便,让我在那儿养老。”
那天晚上,我躲在被子里哭了很久。我想起了张奶奶给我做的兔子香包,想起了她给我的炒瓜子,想起了她帮我打掩护的日子。那些日子,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张奶奶走的那天,我去送她。她给了我一个布娃娃,就是她没缝完的那个,现在已经缝好了,眼睛是用黑纽扣做的,穿着粉色的裙子,特别可爱。“丫头,这个布娃娃送给你,以后想奶奶了,就看看它。”张奶奶摸着我的头,声音有些哽咽。我接过布娃娃,紧紧抱在怀里,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张奶奶,您要常回来看看啊。”我说。张奶奶点点头,转身走了。看着她的背影,我突然觉得,巷子里的阳光好像没那么亮了,梧桐叶也没那么绿了。
后来,我上了高中,又上了大学,离开了那条巷子。但我总会想起那条巷子,想起巷口的老梧桐,想起张奶奶,想起那些温暖的日子。每年放假回家,我都会去那条巷子看看。巷子还是老样子,青石板路,老梧桐,只是多了一些新的面孔,少了一些熟悉的身影。张奶奶再也没有回来过,听说她在城里过得很好,儿子很孝顺。
去年夏天,我又回到了那条巷子。正是梧桐花开的季节,淡紫色的花瓣铺在青石板上,踩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点清甜的香。我走到张奶奶家的门口,门是锁着的,门口的小马扎还在,只是落满了灰尘。我从包里拿出那个布娃娃,阳光照在布娃娃的脸上,眼睛亮晶晶的,像张奶奶的眼睛。
我站在梧桐树下,看着飘落的梧桐花,想起了小时候的日子。那些日子,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和快乐。它们像一缕清风,拂过我的心田,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总能找到一份宁静和慰藉。
老巷深处的梧桐时光,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它教会我,平淡的日子也能开出美丽的花,平凡的人也能带来温暖的光。无论我走多远,无论我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会记得,在那条青石板铺成的巷子里,有一棵老梧桐,有一位慈祥的张奶奶,有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童年时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