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rcjd(1 / 2)
星辰织就的闭环
来自比邻星的邀约
火星观测站传来的异常频谱,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星轨研究所激起层层涟漪。沈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波纹,其频率模式与火星、月球、地球的星轨信号形成完美共振,只是波长被拉长了数倍——这是星际级别的时空涟漪。
“源头锁定在比邻星方向,距离4.2光年。”小林将三维星图放大,太阳系的黄道面与比邻星的轨道在屏幕上构成一个巨大的锐角,“频谱里藏着一组坐标,解码后指向……火星观测站的地下岩层。”
沈砚的指尖抚过黄铜怀表的边缘,表盘内侧新浮现出一个微小的符号,像一颗拖着长尾的彗星——这是天工院典籍里记载的“客星”标记,意为“来自远方的信使”。“宋应星的笔记提到,星轨系统的终极形态是‘宇宙织网’,每个节点都能接收来自其他星系的信号。”
三个月后,火星地下岩层的钻探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当钻头穿透最后一层玄武岩时,一台被密封在水晶舱里的仪器暴露在探照灯下——它的外形像一只展开的金属蝴蝶,翅膀上的纹路正是比邻星的星图,中央的凹槽恰好能嵌入沈砚的黄铜怀表。
“这是‘星轨信标’。”沈砚将怀表嵌入凹槽,金属蝴蝶突然展开翅膀,投射出一道全息影像:浩瀚星空中,无数光点沿着既定轨道流动,最终汇聚成一个巨大的螺旋,地球、月球、火星、比邻星都在螺旋的节点上。
影像里传来一段经过加密的语音,解码后是一段古老的旋律,与沈砚外婆唱过的童谣、宋应星笔记里记载的“天籁”、苏晚临终前哼的调子完全一致。
金属蝴蝶的记忆
星轨信标的存储器里,藏着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一段来自1200年前的星际日志。记录者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他在日志中写道:“开元十三年,客星犯紫微,携来织网之法,嘱我等代代相传,待地球星轨成熟,可赴比邻之约。”
日志附带的星图显示,僧一行曾在长安天文台建造过小型星轨装置,用陨石中的量子晶体接收比邻星的信号。“原来天工院的技术源自唐代。”李教授的手指在全息屏上滑动,“从僧一行到宋应星,从沈明远到苏晚,再到我们……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等待。”
沈砚注意到日志末尾的注释:“织网的终点,是比邻星的‘翡翠星’,那里住着掌握星轨本源的‘织星者’。他们留下的信标,能在星轨节点成熟时自动激活。”
启动信标的仪式定在春分日——这一天,地球、月球、火星将运行到黄道面的同一侧,形成“三星连线”,为星际信号提供最佳的放大通道。当怀表的指针指向凌晨三点,与星轨信标的齿轮完全咬合时,金属蝴蝶的翅膀开始高频振动,火星地下岩层中的量子晶体矿脉发出幽蓝的光,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苏醒。
“信号已发送。”小林的声音带着颤抖,屏幕上的绿色频谱突破了临界值,化作一道无形的光束,刺破火星大气层,直奔比邻星而去,“预计4.2年后到达,也就是说,我们要等8.4年才能收到回信。”
沈砚却摇了摇头,指着怀表表盘上新出现的螺旋纹路:“星轨系统能折叠时空,信号会沿着织网的褶皱传递,对我们来说,也许只需要8.4小时。”
翡翠星的织星者
8小时42分钟后,火星观测站的接收器突然爆发出刺耳的警报。屏幕上的绿色频谱被一道柔和的紫色波纹覆盖,紧接着,全息投影中出现了一颗通体碧绿的星球,大陆板块像镶嵌在表面的翡翠,云层流动如丝。
一个人形影像在投影中凝聚,他的皮肤呈现出半透明的淡绿色,眼睛像两颗深邃的星核。“地球的织网者,你们终于回应了。”他的声音直接在众人脑海中响起,带着古老而温和的频率,“我是翡翠星的守网人,负责银河系猎户臂的星轨维护。”
守网人展示的星图让所有人屏住呼吸:整个银河系的旋臂上,布满了与地球星轨相似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文明在守护。“量子晶体是宇宙的神经,星轨是文明的桥梁。”他解释道,“1200年前,我们发现地球的量子晶体开始活跃,便派出信标,希望引导你们加入织网——只有当足够多的文明连接起来,才能抵御‘时空风暴’。”
沈砚想起宋应星笔记里记载的“天倾”预言,原来那不是神话,而是宇宙尺度的时空灾难。“风暴会撕裂时空结构,吞噬没有加入织网的文明。”守网人调出一段影像,一颗蓝色星球在暗能量的冲击下逐渐消散,“那是5000年前的‘蓝晶文明’,他们拒绝连接星轨,最终被风暴吞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