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7章 新任务(1 / 2)

加入书签

通信有效载荷技术,这个可以说是同步卫星的核心,它是一个通信转发器,也被叫做中继器,它的作用就是用来接收从地面发来的微弱上行信号。

在接收到信号后,就会进行低噪声放大,频率转换,然后由行波管放大器进行功率放大,最后就可以通过定向天线向地面发送下行信号。

这个对于李枭来讲,最难的一个点就是微波电子管和晶体管技术的可靠性,要知道整个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都取决于微波电子管和晶体管技术。

而电源与热控技术,这就需要两套技术,一个是太阳能技术,这个也不算太难,到时候在卫星表面会贴满硅太阳能电池片,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为蓄电池充电,这样一来就能确保星在进入地球阴影时也能正常工作。

热控技术就是为了维持内部设备的正常温度,防止仪器因过冷或过热,毕竟太空中向阳面和背阳面的温差可是极大。

这个也不用过多研究,在东方红一号上面,已经运用了这种技术。

这一项技术的关键也不在这二者,而是在于蓄电池,之前李枭就研究过,像是汽车之类的用的都是铅酸电池。

这种电池技术成熟、成本低、重量大,国内也能够生产,技术也够成熟。

而航空航天上用的可不是这种电池,用的是镉镍电池,这种电池的特点就是坚固耐用、耐过充过放、低温性能好。

但国内与国外的镉镍电池在性能上还是存在显着差异。

不过电容量的大小,就说充电次数,根据他查的资料,国外的镉镍电池已经实现了2000 次以上的循环寿命,但国内只有500-1000次,在地面还没什么,最多就是更换,但在太空可换不了。

更何况国外的镉镍电池,电极材料的高纯度已经达到了99.9%,电解液控制在了0.5%-1%,可承受卫星在轨频繁充放电的严苛需求。

国内的就不一样了,完全达不到那种水平,所以电池就必须进口才行。

至于轻型化的设计。

这个就要好好设计了,必须把卫星做得尽可能轻巧紧凑,这些对于李枭来讲就比较好说了。

可以抄现成的。

毕竟国内80年代的时候,同步卫星也已经研究成功,虽然和国外一些技术用的不一样,但很多都可以借鉴。

甚至如果三轴稳定技术,国内现在制造不出来的话。

李枭也有后手,就直接用“自旋稳定 + 喷气姿态控制” 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通过卫星本体。以每分钟50转的高速旋转维持稳定。

然后再利用冷气推进系统修正轨道偏差,也是可以替代三轴稳定技术。

但如果那样的话,通信天线增益肯定没有使用三轴稳定技术高,且无法同时支持多频段通信。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李枭不会用这种方法。

至于侦查卫星,需要的技术则有三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