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萌生想法(1 / 2)
“这块是‘水浪纹’,那块是‘缠枝莲’”,徒弟手里的笔记本上,不仅记着工艺要点,还标注了苏州话的发音,亥时的画稿里,林师傅坐在古琴旁,用吴侬软语讲解《平沙落雁》的意境。
“这段琴声要像太湖的浪,轻轻推过来”,旁边的香炉里飘着“兰草香”的青烟,琴案上还放着一杯温热的碧螺春。
“以前画画总想着把工艺细节画准,现在才明白,文化氛围才是灵魂。”
江源指着画稿上的苏州话字幕,“我在每幅画的角落都用毛笔写了苏州话注解,比如‘辰时·吃茶’,旁边备注‘苏州人吃茶讲究“慢”,一坐就是一下午’,这样观众不仅能看画,还能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徐佳莹看着画稿,忽然提议:“不如在画里加一些苏州话俗语?比如‘吃茶吃点心,闲聊一下午’,既接地气,又能体现苏州人的生活态度。”
江源眼前一亮,立刻拿起毛笔,在画稿角落添上这句俗语,字迹飘逸,与画面的江南韵味相得益彰。
林晓雨的摄影作品也多了文化深度。
她不再只拍工艺的特写细节,而是注重捕捉手艺人与苏州文化的联结。
沈师傅用苏州话和老客户讨价还价时的笑容,赵姨用方言念诵老香方时的专注,李奶奶教年轻人做点心时的吴侬软语讲解,都被她用镜头一一记录。
“以前觉得拍手艺就够了,现在发现,方言、生活习惯这些文化元素,才能让作品更有温度。”
林晓雨翻出一张照片,画面里徐佳莹正用苏州话教陈萌萌绣香囊,两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
“这张照片打算用作纪录片的封面,既有传统工艺,又有文化交流,很有代表性。”
随着对苏州文化的深入了解,徐佳莹心中一个埋藏已久的想法渐渐清晰。
在苏州设立一个传统工艺工作室。
这天晚上,两人坐在海棠树下喝着碧螺春,徐佳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规划:“咱们在苏州认识了这么多手艺人,沈师傅的缂丝、赵姨的制香、李奶奶的苏式点心,还有林师傅的古琴,要是能把这些手艺集中起来,开一个工作室,既能定期举办体验课,又能展示手工艺品,还能让年轻人有地方学习,老手艺,多好啊!”
苏木放下茶杯,眼中满是赞同,他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里面已经写满了初步规划。
“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上次沙龙结束后,陈萌萌他们还问什么时候再办活动,要是有固定工作室,就能每月安排苏绣、制香、缂丝体验课,还能和苏州大学合作,让学生来实习,培养年轻传承人。”
他指着笔记本上的草图,“工作室可以分三个区域:前院做体验区和展示区,摆上绣绷、织机、研钵,展示大家的绣品、香丸、缂丝面料,中院做交流区,放几张八仙桌,用来举办沙龙、讲座。”
“后院改造成手艺人工作室和小厨房,让沈师傅、赵姨他们能在这里教学,李奶奶也能在小厨房教大家做点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