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工作室成立(2 / 2)
一位来旅游的阿姨好奇地问:“小姑娘,你不是苏州人吧?苏州话说得这么好!”
徐佳莹笑着回答:“我是来苏州学习的,跟着姨婆、李阿婆他们学苏州话,学传统工艺,现在已经把这里当成家了。”
傍晚时分,开业活动接近尾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众人坐在院子里,喝着碧螺春,吃着定胜糕,用苏州话聊着今天的趣事。
“今天来了五十多个人,好多人都报名了下个月的体验课。”苏木笑着说,手里拿着报名名单。
江源则说:“有几位高校老师想和咱们合作,开设传统工艺选修课,让学生来工作室实习。”
赵姨也开心地补充:“有个做文创的老板,想和咱们合作开发香丸、绣品,把传统工艺做成文创产品。”
徐佳莹看着眼前的众人,又看了看“江南匠心坊”的牌匾,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室,更是一个承载着梦想与传承的港湾。
在这里,老手艺得以延续,新文化得以碰撞,年轻人得以成长。
未来还有很多挑战,要设计更多优质的体验课程,要邀请更多手艺人加入,要把江南传统工艺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但她并不畏惧。
因为她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支持着她。
月光渐渐爬上门楣,照亮了“江南匠心坊”的牌匾。
阿二蹲在徐佳莹脚边,尾巴轻轻摇晃着,远处的评弹声依旧婉转,苏州话的唱词里满是江南的柔情,院子里的桂花树上,花苞已经悄悄鼓起,等待着绽放的时刻。
徐佳莹拿起绣花针,坐在院中的石桌旁,继续绣那个未完成的腊梅香囊。
她要把这个香囊送给苏锦,告诉她,在苏州,有一座“江南匠心坊”,正带着乌镇的腊梅种子,带着江南的传统工艺,慢慢成长,绽放光芒。
而这,只是传承之路的开始,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这座小院,拿起绣花针、梭子、研钵,成为江南传统工艺的传承者,让老手艺的温度,永远温暖着时光。
当月光漫过“江南匠心坊”的木牌,将缠枝莲纹雕饰镀上一层银辉,徐佳莹手中的腊梅香囊终于绣完最后一颗籽珠。
她举起香囊对着月光轻晃,细碎的香丸在囊中碰撞出“沙沙”轻响,混着院外传来的评弹唱词。
“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配”,恰好构成一曲温润的江南夜韵。
“等苏锦来苏州,让她把这香囊带回乌镇,塞进蓝印花布的枕头里,也算咱们苏州苏绣与乌镇蓝染的手艺联动了。”苏木从背后轻轻环住她,指尖拂过香囊上饱满的“打籽绣”花蕊,眼底满是温柔。
次日清晨,天刚亮透,徐佳莹就拎着竹篮,跟着李奶奶去巷口的小菜场“实战”苏州话。
走到卖太湖白虾的摊位前,她正用刚学会的方言讨价:“阿叔,倷个白虾三十五块一斤太贵哉,三十块好伐?我天天来买!”(叔叔,你的白虾三十五块一斤太贵了,三十块行吗?我天天来买!
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汽车鸣笛声划破巷弄的宁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