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47章 天书封禅:真宗的荒唐遮羞记(1 / 2)

加入书签

景德四年正月,汴梁皇宫的紫宸殿里,宋真宗赵恒盯着案上的《澶渊之盟》副本,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纸边。墨迹还新,可“每年向辽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字眼,像针一样扎得他眼疼——这盟是签了,边境安稳了,可在百姓和朝臣眼里,这跟割地赔款没两样,是天大的耻辱。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宰相王钦若轻手轻脚走进来,见真宗脸色难看,心里早有了数。他躬身道:“如今朝野皆议盟约之辱,臣倒有一计,可让天下人忘了此事,还能显陛下圣德。”真宗猛地抬头:“什么计?快说!”

“伪造天书。”王钦若声音压得更低,“就说天帝降下天书,言陛下功德无量,当封禅泰山。如此一来,百姓只会记着天书祥瑞,谁还会提澶渊之盟?”真宗眼睛亮了,可又有些犹豫:“这……能行吗?万一被人识破……”王钦若拍着胸脯:“陛下放心,臣已安排妥当,保管天衣无缝。”

没过几天,皇宫左承天门的鸱吻上,突然挂了个黄绸子包裹。内侍发现后,赶紧禀报真宗。真宗装作惊讶,亲自带着大臣去看,让人取下包裹——里面是块玉板,刻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世七百,九九定”的字样,笔迹古怪,像极了“天书”。

“天意!这是天意啊!”真宗当场跪下,对着玉板叩拜。大臣们也跟着跪,山呼万岁,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杜衍皱着眉,欲言又止。事后,杜衍找到王钦若,冷声道:“这天书是真是假,你我心知肚明,如此欺瞒陛下、糊弄百姓,不怕遭天谴?”王钦若却笑了:“杜大人,这是为了陛下的颜面,为了大宋的安稳,何谈欺瞒?”杜衍气得拂袖而去。

有了“天书”,真宗立刻下旨,筹备封禅泰山。从汴梁到泰山,沿途要修御道、建行宫,还要组织数万百姓夹道欢迎。光是打造封禅用的玉册、金简,就花了上百万两银子。负责工程的官员趁机中饱私囊,御道修了拆、拆了修,百姓被征调去服徭役,家里的田地都荒了,可没人敢抱怨——谁要是说封禅不好,就是违背天意。

十月,封禅队伍从汴梁出发。真宗穿着缀满珠宝的衮服,坐在十六人抬的玉辇上,后面跟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还有数不清的仪仗队。队伍走了二十多天,才到泰山脚下。封禅那天,真宗先在山下祭天,再一步步爬上泰山顶,将玉册、金简埋进土里,对着上天宣读祭文,声音洪亮,却掩不住一丝心虚。

封禅刚结束,真宗又下了道更荒唐的旨意:修建玉清昭应宫,供奉天书和各路神仙。这宫殿要修得“穷极壮丽”,用最好的木料、最精的工匠,连地砖都要铺汉白玉。负责监工的丁谓更是变本加厉,为了赶工期,强征了十几万工匠和民夫,日夜不停地干活。

玉清昭应宫修了七年,花了近亿两银子,几乎掏空了国库。宫殿落成那天,真宗亲自去视察,看着金碧辉煌的大殿、栩栩如生的神仙雕像,笑得合不拢嘴。可他没看到,宫外的百姓们正啃着树皮充饥——那年江淮地区闹旱灾,粮食歉收,朝廷却拿不出银子赈灾,全把钱投进了宫殿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