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62章 舟上白鱼伴龙漂(1 / 2)

加入书签

建炎三年冬,黄天荡的水波裹着碎冰撞在船板上,宋高宗赵构缩在御舟的舱里,牙齿咬得嘴唇发颤。舱外传来金兵的马蹄声,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三天前从扬州逃出来时,他连龙袍都没来得及穿,只裹了件青色的棉袍,此刻棉袍的下摆还沾着泥和血。

“陛下,金兵追得紧,得往海里开!”水军统领辛企宗掀开门帘进来,盔甲上的冰碴子掉在地上,“咔嚓”响。赵构没应声,只是往角落里缩了缩,目光落在舱壁上——那里挂着幅残破的《清明上河图》,还是从扬州行宫带出来的,画里的汴河依旧热闹,可眼前的江水,却冷得像要吞了人。

侍女吴氏端着碗热汤进来,她穿着件素色的襦裙,裙摆被海风掀得乱飞,却还是稳稳地把汤碗放在赵构面前:“陛下,喝口汤暖暖身子,太医院说这姜汤能驱寒。”赵构抬头看她,见她眼角沾着点煤灰,是刚才在灶房熬汤时蹭的,可眼神却亮得很,不像其他人那样慌。

御舟刚驶出黄天荡,金兵的战船就追了上来。箭雨“嗖嗖”地射在船帆上,帆布被射得千疮百孔,像块破布。赵构猛地站起来,却被船身的颠簸晃得摔倒在地,头撞在舱柱上,眼前发黑。吴氏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用自己的身子挡在他前面:“陛下别怕,辛统领会护着我们的!”

辛企宗果然厉害,指挥着宋军战船左躲右闪,还时不时射出火箭,金兵的战船着了火,浓烟滚滚地飘在江面上。可金兵人多,眼看就要追上御舟,赵构忽然觉得小腹一阵剧痛,像有把刀在里面搅,他弯下腰,冷汗瞬间湿透了棉袍。

“陛下!”吴氏惊呼着扶住他,伸手去摸他的额头,滚烫。辛企宗杀退一波金兵后,掀帘进来,见赵构脸色惨白,急得直跺脚:“陛下,再撑撑,过了这片海域,金兵就追不上了!”

御舟终于驶入了东海,金兵的战船被远远甩在后面。可赵构的病却越来越重,每天躺在舱里,连饭都吃不下。吴氏就守在他身边,白天给他擦身换药,晚上就坐在舱边,借着油灯的光缝补他破了的棉袍。有天夜里,赵构迷迷糊糊中,感觉有人在给他盖被子,睁眼一看,是吴氏,她的眼睛熬得通红,却还在轻声哼着江南的小调——那是他小时候,母亲韦贤妃常唱的。

海上的日子过得慢,一晃就是两个月。御舟在浪里漂着,有时连着几天见不到陆地,船上的淡水快用完了,大家只能喝带着咸味的雨水。赵构的身子稍微好了些,却总觉得浑身没力气,有时站在船头,看着无边无际的大海,会忽然想起汴京城的皇宫,想起仁宗皇帝当年种的那棵老槐树,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

吴氏见他这样,就每天找些事给他做——有时是教他编草绳,有时是给他讲江南的趣事,说她小时候在临安,春天会去西湖边采莲子,夏天会在柳荫下听书。赵构听着听着,脸上会露出点笑,可笑着笑着,又会想起被金兵占领的中原,笑容就僵住了。

这天清晨,海上忽然起了雾,白茫茫的一片,什么都看不见。御舟停在原地,辛企宗带着士兵在甲板上巡逻,气氛紧张得很——怕雾散了遇见金兵,更怕撞上暗礁。赵构坐在舱门口,手里拿着吴氏编的草蚂蚱,忽然听见甲板上一阵喧哗。

“陛下!陛下快看!”辛企宗的声音传来。赵构赶紧站起来,走到甲板上,见一条银白色的大鱼正围着御舟转,鱼鳍拍打着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他脸上,冰凉。没等他反应过来,那鱼忽然“啪”地一下,跳上了甲板,在地上蹦跶着,鳞片闪着光。

士兵们都围过来看,有人说这是不祥之兆,有人说这是海神送的礼物,吵得不可开交。赵构的脸色又白了,往后退了两步,吴氏赶紧走过来,扶住他的胳膊,然后转身对众人说:“大家别吵,这是吉兆!当年周武王伐纣,有白鱼跃入舟中,后来得了天下,这是‘周人白鱼之祥’啊!”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然后纷纷跪倒在地:“陛下洪福齐天!”赵构看着吴氏,见她眼里满是笃定,又看了看地上的白鱼,忽然觉得心里的慌劲少了些。吴氏弯腰把鱼抱起来,鱼还在她怀里蹦跶,她却笑得很:“陛下,这鱼新鲜得很,让灶房炖了汤,给您补补身子。”

那天的鱼汤熬得格外香,赵构喝了两大碗,感觉身上有了力气。他看着吴氏忙碌的身影,忽然说:“吴氏,朕封你为和义郡夫人,往后你就留在朕身边,不用再做侍女的活了。”吴氏愣住了,然后赶紧跪倒在地:“臣妾谢陛下恩典!”她的声音有些发颤,眼角却泛着光。

海上的第四个月,御舟终于看到了陆地——那是温州的海岸。百姓们听说皇帝来了,都跑出来迎接,手里拿着粮食和布匹,跪在路边喊“万岁”。赵构走下御舟,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吴氏跟在他身边,手里捧着那件补好的棉袍,轻声说:“陛下,我们到家了。”

到了温州行宫,赵构的身子渐渐好转,可小腹的疼痛却没断过。太医院的太医来诊脉,诊完后却支支吾吾的,不肯说病情。赵构发了火,太医才跪下说:“陛下,您……您的龙体受损,恐难有子嗣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