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16章 司马炽(2 / 2)

加入书签

因为此时此刻的司马越已经权势滔天,他不仅牢牢地掌控着西晋最为精锐的军队,还在朝廷中安插了大量的心腹和亲信。

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几乎没有人敢与司马越正面对抗,更不用说去支持司马炽的“亲政”举动了。

司马炽的这一举动,很快就引起了司马越的高度警觉。

为了彻底打压司马炽,司马越毫不犹豫地采取了一系列手段。

首先,他将司马炽所重用的那些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罢免官职,甚至有些还遭到了暗中的谋害。

这样一来,司马炽在朝廷中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他的“亲政”之路也变得异常艰难。

紧接着,司马越又以“抵御胡人”为借口,率领着西晋的主力军队离开洛阳,前往许昌。

这一举动看似合理,实则是司马越精心策划的一步棋。

他故意将司马炽独自一人留在这座充满危机和隐患的都城,让司马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司马越的离开,不仅让司马炽彻底沦为“孤家寡人”,更让西晋的国防防线形同虚设。

此时,“五胡”势力早已崛起,其中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后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更是将进攻矛头直指西晋都城洛阳。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随后多次派遣大军攻打洛阳,虽然初期未能攻破城池,却极大地消耗了西晋的国力,也让洛阳城中的百姓陷入了更深的恐慌。

城中的守军已经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抵御城外如狼似虎的胡人。

司马炽心急如焚,多次派遣使者前往许昌,向司马越求救。

然而,这些使者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

此时的司马越,正坐镇许昌,手握重兵,却对洛阳的危局视若无睹。

他不仅没有回师救援,反而继续在许昌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

在他的血腥清洗下,许多西晋的重臣都惨遭毒手,其中就包括了王衍这样的朝廷要员。

司马越的倒行逆施,使得西晋朝廷内部更加混乱不堪。

原本就摇摇欲坠的西晋政权,在他的折腾下,更是风雨飘摇。

就在这内忧外患的时刻,永嘉四年(310年),刘渊突然病逝。

他的儿子刘聪继承了皇位,成为了汉赵的新皇帝。

刘聪比起他的父亲更加凶猛好战,对洛阳的进攻也愈发猛烈。

同年,司马越也在军中病逝。

他的突然离世,让他麾下的大军顿时群龙无首。

失去了统帅的西晋军队,很快便在汉赵军队的猛攻下土崩瓦解。

十余万西晋士兵战死沙场,宗室诸王、朝廷大臣也多数被俘。

这一战,西晋的最后一点有生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国家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司马越死后,洛阳城仿佛失去了最后一丝生机,陷入了一片死寂。

城中的粮食早已断绝,百姓们饥肠辘辘,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啃食树皮、草根来充饥,甚至有些人饿得发昏,竟然开始吃人肉,这种惨绝人寰的景象让人不忍直视。

与此同时,朝中的大臣们也纷纷弃城而逃,他们对这座摇摇欲坠的城市失去了信心,只想着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

留在司马炽身边的,只剩下寥寥几个忠心耿耿的侍从,他们虽然也对未来感到绝望,但还是坚定地守护着这位末代皇帝。

永嘉五年(311年),汉赵的大将石勒、刘曜等人率领着如狼似虎的大军,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终于攻破了洛阳城那看似坚固的城墙。

城破之日,汉赵军队如恶魔一般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西晋的宗庙、宫殿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百姓们的哭喊声、求饶声此起彼伏,整个洛阳城都被血腥与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在这场浩劫中,无数百姓惨遭杀戮,宗室子弟、宫女妃嫔也多被俘虏,成为了汉赵军队的战利品。

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永嘉之乱”,它不仅给西晋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让整个华夏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动荡之中。

司马炽在侍从的掩护下,试图从洛阳城的密道逃走,却最终被汉赵军队俘虏,押往汉赵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

被俘后的司马炽,失去了帝王的尊严,沦为了刘聪的阶下囚。

刘聪为了羞辱司马炽,先是封他为“会稽郡公”,让他在宴会上为大臣们斟酒、劝酒;后来又在一次宴会上,故意让司马炽穿着奴仆的衣服,为众人端茶倒水。

西晋的旧臣们见此情景,无不痛哭流涕,这让刘聪十分不满,也让他对司马炽的杀意愈发浓烈。

永嘉七年(313年)正月,刘聪以“司马炽暗中联络西晋旧臣,意图谋反”为由,将一杯毒酒赐给了司马炽。

这位在位七年、历经乱世磨难的西晋皇帝,最终在平阳饮毒身亡,年仅三十七岁。

司马炽死后,刘聪甚至不允许西晋旧臣为他举办葬礼,只是草草将他埋葬——一位帝王的一生,就这样以最屈辱的方式落幕。

司马炽的一生,是西晋王朝覆灭的缩影。

他并非昏庸残暴之君,甚至有着重振王朝的初心,却生在了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即位前,西晋早已因“八王之乱”元气大伤;

即位后,又受制于权臣司马越,无法施展抱负;

最终,在“五胡”的铁蹄下,沦为亡国之君,饮恨而终。

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西晋王朝制度腐朽、宗室内乱、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如今,当我们回望司马炽的一生,或许会为他的无助与悲情感到惋惜,更会从他的“永嘉悲歌”中,读懂一个王朝从繁荣走向覆灭的教训——一个国家,若内部纷争不断、权臣专权跋扈、忽视百姓疾苦,即便有帝王心怀壮志,也终究难以抵挡历史的洪流。

而司马炽这位悲情君主,也以自己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关于乱世、关于兴亡的深刻记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