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5章 火熄了还能点,人走了灶还在(2 / 2)

加入书签

“崔…崔教习,我…我对不起您。”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原来,这个溃兵头目,正是当年炭工学堂的学员王二麻子。

崔琰叹了口气,扶起王二麻子,说道:“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灾区百姓更需要炭料。”

王二麻子抹了一把眼泪,站起身,大声喊道:“弟兄们,咱们不抢了,咱们护送炭料去灾区!”

就这样,一支溃兵队伍,摇身一变成了护运队,押送着三百担炭料,浩浩荡荡地向灾区进发。

这世道,还真是魔幻。

再说贺兰楚这边,她正在核查“浮灶”的损耗情况。

“这油布…有点不对劲啊。”贺兰楚盯着账本,眉头紧锁。

按照蓝焰商会的规定,那些淘汰的油布,都要焚毁处理,怎么会出现在灾区呢?

她顺着线索查下去,发现这些油布,竟然都来自商会的一个废品货栈。

“周哑子?”贺兰楚的目光落在一个名字上。

她派人调查,才知道是周哑子主动联系了以前的商旅,用废铁换了这些残破的油布,又托南下的童团转运到了灾区。

“这个周哑子,还真是个妙人。”贺兰楚嘴角微微上扬。

她没有声张,只是在账册上悄悄地标记了一行字:“公益置换线”。

同时,她还把这条隐秘的通道,纳入了商会的物流图谱。

“就当是…为殿下做点贡献吧。”贺兰楚心里默默地想着。

李承乾收到灾情奏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打开奏报,仔细地看了起来。

“嗯?这是什么?”他的目光,落在一张附图上。

图上,几个孩子用焦木在堤坝上写着一行字:“排烟口距水面不得低于三尺”。

李承乾看着这行稚嫩的字迹,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已经在教大人如何活命了。”他叹了口气,喃喃自语道。

他立刻召见了裴行俭。

“彻查地方官‘迟报水情’之责。”李承乾冷冷地说道。

“殿下,那修灶的事情…”裴行俭有些犹豫。

“只查文书往来,不扰一线修灶。”李承乾摆了摆手。

当夜,民生司发布了《汛期火政九条》。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凡助燃者,可越级通报险情”。

这一条,打破了州县的信息垄断,让百姓可以直接向上面反映情况。

李承乾相信,只要给百姓一点空间,他们就能创造出奇迹。

洪水依旧肆虐,但希望的火种,已经点燃。

数日后,洪水稍退,露出大片被浸泡过的土地。

某村村民开始重建家园,在清理废墟的时候,意外地挖出了一截半埋在泥土中的灶基。

那灶基的石圈内壁上,刻着一行模糊的字迹……洪水退去,孙家村的泥巴路黏糊得像沼泽。

老孙头一镐下去,duang的一声,像是挖到了什么硬家伙。

扒开一看,嘿,半截子灶台埋在泥里。

“晦气!”老孙头啐了一口,准备把这破玩意儿敲碎了,当新灶台的材料。

抡起锤子就要砸,眼尖的二愣子叫住了他:“孙爷爷,上面好像有字!”

凑近一看,石圈内壁歪歪扭扭刻着八个字:“沈六郎到此一燃”。

“啥玩意儿?熊孩子乱涂乱画!”老孙头更气了,这小兔崽子,糟蹋东西。

抄起家伙就要凿。

这时,沈六郎正好带着一队少年匠人巡查过来,看见这一幕,赶紧拦住:“孙爷爷,别砸!这灶…有点不一样。”

他默默掏出炭笔,在那行字

当天晚上,风雨大作,电闪雷鸣。

村里刚垒起来的灶台,像是约好了一样,噼里啪啦全熄了。

只有老孙头家那半截旧灶,经过沈六郎改良,竟然奇迹般地重新燃了起来,火苗子舔舐着锅底,发出温暖的光。

“神迹啊!这是神仙显灵了!”老孙头激动得老泪纵横。

少年匠人们却齐声喊道:“不是神点的!是我们自己修的!”

与此同时,长安城,深巷里。

李承乾接过贺兰楚的密报,信笺末尾,娟秀的字迹格外醒目:“浮灶船设计图已流入交趾,当地人称‘唐娃舟’。”

他轻笑一声,将纸投入炉中,看着火焰升腾:

“让他们烧去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