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章 “不过茶叶既然挑来了,就先放在院子里,大家自已的箩筐都能认出来吧……(1 / 2)

加入书签

第119章“不过茶叶既然挑来了,就先放在院子里,大家自已的箩筐都能认出来吧……

“不过茶叶既然挑来了, 就先放在院子里,大家自已的箩筐都能认出来吧?我洗漱完,吃过早饭再开始收茶, 大家先回去吧。等开始了, 我会让森沙、波英去通知你们, 好吧?”

森沙和波英是和森的一对儿女。

哈尼族人实行连名制, 即父名的最后一个字是孩子名字的开头字。波英的名字是爷爷起的, 就带着“波”字。

“赶紧走吧, 就按叶小姐说的办。”和森往外赶人。

生怕叶嘉宜一不高兴就不收他们的茶了, 众人只得先行离开, 把箩筐放在这里排队。

等众人都出去, 叶嘉宜走到院子里准备洗漱,往院门外一看, 就吓了一跳。

原先刚才来排队的不止院子里这些人, 外面还有一长溜的箩筐正在排队。

而箩筐的主人也没走, 大家都聚集在旁边的大树下, 一边低声聊天,一边朝这边张望, 显然是等着她开称。

叶嘉宜不由挠了挠头,回房去催促了章敏一下,快速洗漱, 再每人泡了一碗泡面, 吃完了就开始干活。

这时候的方便面, 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是难得的美味,也很受大人的喜欢。

它不像糖果就只是零嘴, 它在农村人的饭桌上既是主食,也是菜, 能给家里省些饭菜。

最重要的是它体积虽大,重量却轻。

关铎有经验,早在勐海县的时候,他就买了几大箱方便面放在车里。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糖果,饼干。

来的路上,李俊、崔吉平分别用背篓背了大半,其他的由关铎、赵兴邦和王海三人平分。

其余人只背了一个行李包,里面装着自己的换洗衣物和必需用品。

昨晚给借宿的三家人各送了一箱方便面,一箱留着,以备大家吃不惯这里的食物时留作充饥。

不说叶嘉宜和关铎,就是王海、李俊、崔吉平作为土生土长的勐海县人,对于茶叶都是内行,分辨得出哪些茶是一级茶,哪些是二级茶。

再者昨晚王海那番敲打也不是白做的,和森今早再跟大家作了强调,警告他们不能弄虚作假。

所以今天的收购异常顺利。

叶嘉宜、关铎、王海、和森把控质量,赵兴邦、陈达鸣和村委会计算钱,李俊、崔吉平看称,再加上村委的几个干部帮忙,大家配合默契,排队的箩筐虽多,却行进得很快。

老班章村又只有一百一十多户人家,午饭前,叶嘉宜等人就把茶叶收齐了。

村民们拿到了钞票,而且收入比卖给茶厂收购点的都多,他们异常高兴,整个村就像过年一样。

因为叶嘉宜把他们手上所有的茶叶都收了。

尽管一些质量不好的春茶和夏茶,价格不如一级茶,但也卖到了两元一公斤。

要知道气温高了之后茶叶长得快,采摘后份量比起明前和雨前要多得多。即便两元一公斤,也是一大笔收入。

最重要的是,有些人老茶舍不得扔,制成了饼茶。这些茶竟然卖得了高价——头采春茶卖到了十五元一饼。

“姑娘,你明年一定要来啊。我给你留最好的茶。”一个老头儿一再对叶嘉宜叮嘱。

“来的,只要你们能保证质量,我会年年来。”叶嘉宜笑道。

吃过饭,叶嘉宜跟和森去了村委,在村干部的见证下,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

“和森村长,听说村头有一户人家是空着的,你们打算修缮成村小学。修缮大概需要多少费用?桌椅板凳需要多少?你们给我个预算和采购单,我托人办这件事。”叶嘉宜道。

鉴于后世对一些慈善机构的□□,叶嘉宜原来并不打算直接打钱,而是派陈磊带人过来负责这事。

她担心她把钱打到县里,县里就留存一部分,乡里又留存一部分,层层下来,到村里就没剩几个钱了。

但几天相处下来,王海的为人令人信服,而且叶嘉宜也了解到扶贫办是隶属于中央的,不受省市县乡管辖。

王海品行端正,真心办实事;他又是本地人,有着县公职干部的身份,对各村的情况也十分熟悉,托他来办这事,比对这里两眼一抹黑的陈磊要好得多。

因此,她决定直接把钱打到王海他们的专用账户上,委托他们来办这事。

不光老班章村,其他寨子如有需要,她也会资助当地建希望小学。第一步她打算先建五个。

以后她股市的钱取出来,几个公司走上正轨,她会继续支持这里的教育事业。

叶嘉宜态度和善,出手大方,和森一听这话,心思莫名动了一下,想要把价格往高点喊。

他倒不是自己图这钱,而是想着叶嘉宜有钱,多给个百多二百的对她没影响,可这钱到了村里,那就能办很多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