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变天(2 / 2)

加入书签

“今日宴请诸位大臣来了,是想一起商议姜、齐欲对赵国宣战一事的,敢问诸位有何办法啊?”御榻之上身着白色绣金龙长袍的中年男人向四座问道。

然而堂下文武百官却无一人应言。

“说话啊,说话啊!”男人急切地摊开手。

终于有人从座位中站起身走到堂下回道:“陛下,臣以为可再派使者去姜国游说试试。”

“哼,”这时座中有人不屑,“还去姜国了,去那偏远南越都没能见到主人,姜国更不会理了。”

“那就再送珍宝,再加银钱。”

“西边十四州南方十州外加几车金银财宝,人家地图和财物看都没看就送回来了。”

终于那接话的人把堂中大臣惹怒了:“蓝兼那你来说,你说怎么办!”

“我,我又不是管这些的,我怎么知道。”蓝兼嘟囔着将头偏向了一边。

“你身为吏部侍郎朝廷重臣,现在国家存亡之秋,怎么就不该你管?”

“江固严你这就是诬陷了啊,我的意思是对外交流由曹客尚书负责,军务则归兵部管,我吏部的不能越权,被你说的像是不在乎国家存亡一样。”

“强词夺理!”江固严擡手怒指,“现在陛下问办法,你怎么不进言!”

“我尚在所思,要想周全之策。”

“分明是缩头乌龟,怕担事儿!”

“你,你污蔑!”

“胆小鼠辈!”

“恶语伤人!”

“胆小鼠辈!”

“你有辱斯文!”

“你个胆小鼠辈!”

“你你你……”

“够了!”御榻之人再也忍受不了,大声拍桌制止了这场闹剧,“你们一个二个都是朕仰仗之人,尽心竭力想办法啊,怎么就吵起来了!”

两人赶紧叩首谢罪。

“哎,”皇帝长叹一口气,“诸爱卿,想点办法啊,难不成你们真的要打仗吗?”

听到打仗这个词堂中众臣就如谈虎色变,垂头窃窃私语。

“陛下,”这时又有一大臣站了起来,“我们好好与姜国解释一番,并无与卫国联盟之意,让他们不要担心。”

“呵,”这时一白胡子老臣冷笑了一声,“令大人说话真如儿戏啊,你当国家之争与邻村群童打闹,解释两言重归于好?”

那人瞬间默不作声了。

“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御榻上的人自己都笑了。

而那白胡子老臣却撑着佝偻的身子站了起来,一步一步郑重走到堂中,然后行了大拜:“臣以为,当战!”

此话一出,满座惊吓。

“战?以何战?”

“现在百姓安居乐业不可发动战事啊。”

“对啊对啊,我赵国乃天下第一富国,要替百姓想想,不能打仗啊。”

“是啊是啊,要替百姓想,不能打仗。”

而御榻上的人也面带犹疑:“这打仗非小事,我们如何能胜两国兵力啊?”

“陛下,老臣以为,现在重点不是讨好姜、齐两方,而是要尽力拉拢卫国,我大赵方得一线生机。”

“杜太傅,”御前最近的那位大臣终于开了口,“这卫国我们联都联系不上,何谈拉拢啊?”

“将陛下给姜、齐之惠转授卫国,定能打破壁垒。”杜仲道。

“就算能拉拢卫国,人家未必愿意倾力解围啊。”

“只要有助力,总有一线生息。”

“杜太傅还是太过天真,如今我朝何人能战?战必亡国之举,陛下,臣以为还是向姜、卫求和为主,毕竟他们没有真正昭告天下要对赵国发兵,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

“我!”然而这时堂下却发出铿锵有力一声,杜仲取下头上官帽,“王丞相,我愿代赵国出战!”

王岁一笑:“你?风烛残年,怕只是马蹄下的肉泥。”

“蹄下肉泥至少死之为国,”杜仲擡头望向上座,“陛下,战吧,求和已无路可出,不如保存国库以供军力!”

他这句保存国库让堂内许多大臣脸色都变了,眼神中颇有不悦之意。

御榻之人犹豫万分,最后问道:“谁可战啊?”

诸臣皆垂头避目。

“张将军?”御榻之人问道。

大胡子男人颤巍起身:“陛下,末将难担此大任啊!”

“刘将军?”

“末将,末将无能。”

“哈,户将军?”

目光落到那矮胖男人身上时他怔了怔,然后起身:“末将以为,如此大任该由皇室为首,请诸位皇子领兵吧。”

御榻左右的人纷纷瑟瑟发抖,更有人哭出了声:“父皇,儿臣不敢,儿臣不会啊。”

“要不还是不战了吧。”

一皇子小声说了不战之后,求和言论逐渐成为议论主流。

“求和吧。”

“求和才是正道,继续求和啊。”

“我们多派人去几次,再多加些珍宝,一定会打动他们的。”

“对对,求和求和。”

然而就在呼声最高时大殿的门突然被踹开,一披甲女子走了进来。

“哼,好一群没有骨气的东西!”女子径直走到御前,只对上面的人行了礼。

“你,你,”见到她那些懦弱的皇子像突然有了勇气,甚至有人站起来指到,“你一女子不在后宫里好好待着,跑这大殿来做什么。”

“好好女子穿成这样,成何体统。”

“就是就是,成何体统。”

几位皇子纷纷嘴上讨伐起来。

可就在他们说的激烈时女子抽出腰上的长鞭,一个挥舞便将座中一皇子抽倒在地上鲜血直流。

“啊啊啊啊啊,杀人了杀人了!”

女子却全然不管,大步走到殿中:“皇族没皇族的血性,大臣没大臣的忠心,一群软骨头组成的乌合之众!”

“父皇!”女子转身对御榻之人跪拜道,“儿臣愿领兵,替我赵国一战!”

后面跪着的杜仲渐渐擡起昏黄的老眼,里面闪烁出泪光:“玉成公主,公主千岁!”

逐渐走向完结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