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平凡中的不平凡(1 / 2)
松风村坐落在连绵的青山深处,一条清澈的溪流从村前蜿蜒流过,溪边的田埂上种着几株老柳树,风一吹,枝条就像绿绸子似的晃荡。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大多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农民,偶尔有修士路过,也是去山后采集草药的,安静得像被外界遗忘的角落。
蒯迪元在这里住了三年。
他的 “万象物流代办点” 就开在村口的老柳树下,是一间用黄泥和茅草搭成的小屋子,屋顶上铺着几片青瓦,门楣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 “万象物流代办点” 七个字,字迹算不上工整,却透着几分认真。屋里摆着一张旧木桌,两把缺了腿的木椅用石头垫着,墙角堆着几捆待送的物资 —— 有王阿婆托送的土布,有李大叔要寄给山外儿子的腊肉,还有孩子们攒的野果,想送给镇上的表亲。
清晨的阳光刚越过山头,蒯迪元就推开了代办点的门。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裤脚挽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些泥土,是昨天帮张大爷犁地时沾上的。他的头发比以前长了些,用一根麻绳简单束在脑后,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清晨的雾气,看起来和村里的普通村民没什么两样,只是那双眼睛,依旧带着温和的笑意,像溪水里的月光,干净又柔软。
“蒯大哥,早啊!” 溪边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是村里的小姑娘阿妹,她手里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青菜,“我娘让我送些青菜给你,说你昨天帮我们家修好了篱笆,还没谢你呢。”
蒯迪元笑着接过竹篮,青菜上还带着露水,沾湿了他的指尖:“举手之劳,不用这么客气。你今天怎么起这么早?”
“我要去镇上买针线,娘说让我顺便把这包绣品托你送出去。” 阿妹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她娘绣的帕子,要送给山外的亲戚,“以前送东西要走一天山路,现在有你这个代办点,可省事多了!”
蒯迪元接过布包,从桌上拿起一个牛皮纸本子,用炭笔在上面记下:“松风村阿妹娘,绣品一包,送往清溪镇王记布庄。” 他记完,把布包放在墙角的物资堆里,又从抽屉里拿出几个野果递给阿妹:“路上饿了吃,早去早回。”
阿妹接过野果,蹦蹦跳跳地朝着村外的小路跑去,清脆的笑声在溪面上飘了很远。蒯迪元靠在门框上,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柳树后面,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他没有告诉村里人,他所谓的 “物流代办”,其实是每天清晨把物资整理好,步行两个时辰送到山外的物流节点,托那里的 “法则快递员” 传送;傍晚再步行回来,把从山外送来的物资分发给村民。他没有灵力,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感知物流网络的脉络,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帮大家传递东西。
可他喜欢这样。
以前跟着牒元奔波时,他总在想 “流通” 的意义,想如何让物资更快、更准地传递;现在他才明白,“流通” 最本真的意义,就是帮王阿婆把土布送到城里的女儿手上,帮李大叔把腊肉带给远方的儿子,帮孩子们把野果送到表亲手里 —— 这些琐碎的、平凡的小事,藏着最真实的温暖。
“蒯老弟,在家吗?” 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村里的老猎户周大叔,他肩上扛着一只野兔,手里提着一个布包,“我这有包草药,要送给镇上的陈大夫,你帮我送一下呗?”
蒯迪元迎上去,接过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柴胡和当归,带着淡淡的药香:“好,我今天下午就送过去。你这野兔是今早打的?”
“可不是嘛!” 周大叔放下野兔,擦了擦额头的汗,“山后的草药长得好,野兔也多。对了,你上次说想要些山泉水泡的茶,我给你装了一葫芦,在门外呢。”
蒯迪元走到门外,果然看到一只葫芦挂在柳树的枝条上,里面装着山泉水,清冽甘甜。他笑着道谢,把葫芦提进屋里,放在桌角。周大叔又说了几句家常,才扛着野兔离开,临走时还叮嘱他:“送物资路上小心,山坳里最近有几只野山羊,别惊着它们。”
上午的时间,蒯迪元忙着整理物资。他把待送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好,用布条捆扎结实,再在每个包裹上系上一张小纸条,写清楚收件人的名字和地址。这些小纸条都是他用废纸裁的,上面的字迹一笔一划,很是认真。整理完,他又拿起扫帚,把代办点门口的落叶扫干净,顺便给溪边的老柳树浇了些水。
中午的时候,王阿婆端着一碗热粥走了过来。粥里放了些青菜和腊肉,香气扑鼻:“蒯老弟,快趁热吃,别饿坏了身子。你每天来回走那么多路,可得多吃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