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零八章 应季而变(2 / 2)

加入书签

“至于具体的膳食,则可烹制当归炖乌鸡。”

“乌鸡本身便有滋阴补血之效,与当归同炖,更能增强其补血之力,适合血虚体弱之人。”

“亦可熬煮黄芪枸杞粥。”

“黄芪补气,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与粳米同煮成粥,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养血明目,温和易克化。”

“若食客喜甜饮,还可佐以红糖姜茶。”

“红糖温中散寒,生姜暖胃活血,两者合用,既能温补气血,又能驱散寒邪。”

“这般调理下来,保管食客面色红润,精神焕发。”

李明侃侃而谈,言语间透着一股自信。

陈进静静听着,眸光中渐渐染上几分赞赏。

此人对药性的理解,竟是这般透彻。

不仅能准确说出药材的功效,更能将其巧妙地融入日常饮食之中,提出具体的膳品建议。

这份见识,已然超出了寻常绸缎庄掌柜的范畴,甚至比一些初出茅庐的大夫还要扎实。

更难得的是,他所言的当归炖乌鸡、黄芪枸杞粥,皆是寻常百姓家也能负担得起的滋补良方。

可见其心思之细密,并非只知纸上谈兵。

“李掌柜对药膳的理解,确有独到之处。”

陈进微微颔首,心中对他的满意又添了几分。

“不过,药膳馆的营生,与绸缎庄毕竟不同。”

“药材不比绸缎,许多珍稀药材,其成本不菲。”

“你且说说,这药膳馆若要盈利,该当如何定价?”

这一定价的学问,最是考验一个掌柜的经营智慧。

既要保证利润,又不能将客人拒之门外,其中的平衡,殊为不易。

李明闻言,略作沉吟,眼神中闪过一抹精光。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从容应答。

“公子所虑极是。”

“药材的成本,确是经营药膳馆的一大考量。”

“依在下之见,定价之法,可从三处着手。”

“其一,便是‘分档’。”

“寻常百姓登门,多是为求日常温补,调理身体。”

“针对此类食客,我们当主推一些性平效佳、价格亲民的药膳。”

“譬如茯苓粥、党参汤、山药羹之类。”

“这些药膳所用药材相对常见,成本不高,薄利多销,亦能积累口碑,聚拢人气。”

“而对于那些非富即贵的客人,他们所求的,往往是珍稀滋补之物,对价格的敏感度反而不高。”

“我们便可推出一些用料考究、炮制精细的高档药膳。”

“例如灵芝煨鹿筋、雪蛤燕窝羹、虫草炖老鸭等。”

“此类药膳,利虽厚,但制作耗时费力,目标客群也小,然则一旦打响名声,便能极大地提升药膳馆的格调与名望。”

“其二,在于‘节流’。”

“开源固然重要,节流亦不可忽视。”

“药材的采买,便是节流的关键。”

“我们可以尝试与一些信誉良好的药农直接签订契约,批量收购当季的新鲜药材。”

“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药材的品质与鲜度,又能省去中间商贩的层层加价,降低成本。”

“此外,还可根据时令,提前囤积一些易于保存的药材。”

“譬如雨季之前,可多备些陈皮;三伏酷暑,则可晾晒艾草、金银花等。”

“如此未雨绸缪,不仅能应对不时之需,更能有效控制成本。”

“其三,则是‘时节’。”

“药膳养生,最讲究顺应天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同季节,人体所需亦有不同。”

“我们提供的药膳,也当应季而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