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倾巢而出,前进!(1 / 2)
1980年1月2日凌晨3点,正是腊月里最寒冷的时候。
弯河村沉浸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刺骨的寒意仿佛能穿透厚厚的棉衣,直抵骨髓。
四周万籁俱寂,连平日里最爱吠叫的看门狗都蜷缩在窝里,只有凛冽的西北风不知疲倦地呼啸着,刮过光秃秃的杨树枝桠,发出呜呜的悲鸣,为这个寒冬深夜更添几分萧瑟。
然而,
与整个村子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刘家的院子里却是一派与众不同的景象。
院子里挂着的两盏灯泡散发着昏黄却温暖的光晕,将整个院落照得亮堂堂的。人影在灯光下晃动,低语声、脚步声、整理行装的窸窣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夜的宁静,透着一股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气息。
除了刘文竹一家,老刘家可谓是倾巢出动,这次祭祖之旅规模空前。
刘文竹未能同行,是全家反复商议后的决定。
小家伙王景行才半岁,身娇体弱。
这寒冬腊月,气温时常降到零下十几度,路途遥远且颠簸,即便是身强体壮的成年人也难免辛苦,何况是一个娇嫩得如同花骨朵般的奶娃娃?
万一在路上染了风寒,在这个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的年月,缺医少药,那可就是天大的麻烦事了。
再者说,
以后又不是不去祭祖了,何必现在冒着风险?
刘文竹自己也实在放心不下孩子,看着怀中稚嫩的脸庞,她主动提出了留下照看的想法。
她不去,王卫国自然也留了下来,照顾老婆是他的责任。
此刻,小两口并肩站在院门口,身上裹着厚厚的军绿色棉大衣,领子竖得高高的,以抵御凛冽的寒风。
他们呵出的气息在冰冷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成一团团浓厚的白雾,在昏黄的灯光下缓缓升腾、消散。他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院子里忙碌的亲人,眼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有对家人远行的不舍,有对旅途安全的担忧,还有那份沉甸甸的、无声的叮嘱。
“文竹,卫国,家里这一摊子,就交给你们俩了!”
刘树德临行前再次郑重叮嘱,声音在寒夜里显得格外深沉,“照看好景行,也照看好家门!”
王卫国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声音洪亮地应道:“爷爷,您就放一百个心吧!额和竹子肯定把家里照料得妥妥帖帖的!倒是你们,路上滑,天又冷,一定得多当心!”
站在他身旁的刘文竹没有说话,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同时下意识地将怀里熟睡的孩子抱得更紧了些,仿佛要将所有的牵挂和不舍都融进这个动作里。
院门外,
凛冽的寒风中,七辆军绿色的吉普车整齐地排成一列,如同严阵以待的士兵。
这些车辆是刘树义通过军区关系紧急调拨而来的,车身上还沾染着一路疾驰而来的尘土与寒气,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格外肃穆。
每辆车的发动机都在低沉地轰鸣着,排气管不断喷出浓浓的白雾,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迅速凝结,又在车灯照射下显得格外醒目。
负责驾驶的都是身着整齐军装、神情专注的战士。
他们笔挺地站在车旁,动作干净利落,眼神锐利,一看便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
见到刘家人出来,战士们齐刷刷地立正敬礼,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军人特有的严谨作风。
“请大家按照顺序上车。”一位领队的军官上前一步,声音洪亮而不失礼貌地说道。
在刘青山的协调下,人们开始有序登车。
刘树德老爷子在两位弟弟的搀扶下,率先坐进了头车的后排座位。刘树义细心地为大哥整理好衣角,刘树茂则将一个软垫垫在老人腰后。
奶奶吴秀婷在儿媳们的簇拥下,坐进了第二辆车。
老人家今天特意穿上了逢年过节才舍得穿的深色棉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虽然年事已高,但腰板挺得笔直,眼神中透着坚定。
刘福来三兄弟家则分别带着各自的子女坐进了后面的车辆。
刘青山主动承担起协调工作,确保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行李虽然不多,但都经过精心准备。
除了必备的干粮和饮用水,细心的女眷们还准备了一些易于保存的瓜果点心,用干净的布包裹得严严实实。二妈王二妮特意带上了自己腌制的酱菜,说是路上可以开胃;大妈许美娟则准备了一罐自家酿的蜂蜜,说是可以润喉。
王凤仪,则是烙了厚厚一摞足有三十张葱油饼,油酥葱花放的很足,即使用纸包着,但仍然能闻到一股子香气,令人味蕾跳跃。
“大家都坐稳了吗?”刘青山在确认所有人都安顿好后,向头车司机示意。
“出发!”
头车司机一声令下,车队缓缓启动。
车头的大灯如同利剑般划破黎明前的黑暗,在结霜的路面上投下长长的光柱。车轮碾过村中冻得硬邦邦的土路,发出特有的嘎吱声响,随着车速逐渐加快,这声音渐渐连成一片。
车内,起初的气氛肃穆中带着些许压抑。
凌晨的寒气不断从车窗缝隙渗入,即使开着窗户,但人们还是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几位老人大多闭目养神,但细微的表情变化透露出他们内心的波澜。
刘树德的双手紧紧握着膝盖,指节微微发白;刘树义时不时望向窗外飞逝的景物,眼神深邃;刘树茂则不时轻叹一声,流露出复杂的心绪。
车队驶出弯河村时,远处天际仍然一片漆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