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喜脉(1 / 2)
这两年,药厂在李希月和庄乐的经营下,势头已经逐渐超过同行。
黄心蕊和王嘉兴在苏省开了一个小型酒厂,也慢慢稳定了。
李希月和庄乐计划开分厂,大量招收医药方面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贺咏梅和许向阳商议,打算入股她们的药厂,许向阳相信李希月的决策和眼光,全力支持媳妇入股。
医药方面的人才很快就招够了,大多是药研院的同事,陈清河还开玩笑说,被她们挖了墙角,药研院的人才全被她们挖走了。
医药方面的人才是招够了,但管理人才紧缺,国内工厂趋向家族企业化,这样的熟人管理模式,问题特别多,根本走不长。
李希月不希望自己的工厂也这样,她招人,不看关系,只看能力,要是没有能力,谁来说情都不会心软。
为此,她还和廖青山演了一出戏,让廖青山假意介绍人到她厂里工作,她果断拒绝,还和廖青山大吵一架。
大家见她连最亲的亲人介绍的人也拒绝得这么果断,宁愿翻脸也不答应,都歇了介绍自家亲戚的心思。
楚家那边就更拎得清,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去让李希月为难。
渐渐的,大家都知道了她说一不二的脾气,不是有些真本事的人压根不会往她面前带。
在日常工作中也一样,不会因为对方和自己关系好就容忍姑息,该罚就罚,但她也大方,做得好,奖励也丰厚。
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提升,绝不会埋没一个人才。
她奖罚分明,为人公正,不偏听偏信偏帮。
厂里的职工觉得他们每个人的待遇都很公平公正,上班更加有干劲了。
不少其它药厂的人才慕名而来,李希月和股东们又商量继续开分厂。
为了更好的管理,庄乐和贺咏梅还特意出国去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不会外语没关系,有徐姗姗在。
徐姗姗大学毕业后就当了老师,这几年又进修了外语专业,外语是所有人中说得最好的。
她被李希月几个聘用为专用外语翻译,拿的报酬比在学校当老师高多了。
但她并不把打算把这份差事当主职,她还是喜欢当老师,教书育人,翻译只当副业,偶尔干干。
周云泽大学毕业后又出国留学了几年,从国外挖回不少技术人才,回国后也开了工厂,专门生产医疗器械,替国内医疗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周云霞在部队多次立功,升职很快,她和陈禹已经结婚了,还抽空生了一个儿子,陈禹的父母在帮他们带。
许国庆也终于如愿以偿当兵了,偶尔还能和李希月一起聚聚,一口一个亲姐,一点也没变,他还想把小白弄去当军犬,但小白想当条咸鱼躺平,不肯去。
随着政策开放,黑市人流量逐渐减少,不少地方的黑市都撤了,陆风在李希月的提醒下,已经带着手底下的兄弟们开起了百货商店。
他们有特殊的运输链,进货比一般人要方便多了,而且货物的价格也门清儿,最重要的是,他们什么货都能弄到,也有雄厚的资金,很快就占领了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陆风抓到了那个懂兵法的小偷团伙老大,他真名叫朱阁,外号小诸葛。
陆风把人送进了公安局。
朱阁判刑几年出来后,又找上陆风,不是报复,而是要和他一起干。
这次,把学到的文化用到正途上。
陆风也有容人之量,接受了他的加入。
有了朱阁的加入,陆风如虎添翼,生意越来越红火。
至于李傻蛋,早在黑市动荡前就消失了,再没在陆风面前出现过,但国家有重大灾害时,捐款名单上他的名字总排在第一位。
黄心蕊和王嘉兴的酒厂规模也扩大了,还在京城开了家分厂,两人苏省京城两头跑,孩子就交给家里的老人,一心忙事业。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李希月在京城就开了三家分厂,全国各省也都先后有了分厂。
希乐药厂逐渐成为药厂的龙头企业。
希乐药厂每年拿出一部分钱,成立专项资金,用于救助家境贫困的重病患,以及各地受灾的人民群众。
只要国家哪里有灾难,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捐款资助。
至于那些从倭国人手中拿回来的医书也大多暗中归还本家,没找到本家的,就上交了国家,一些孤本药书李希月都用在了制药上,造福群众。
周云泽的惠民器械厂和陆风的乐民百货连锁店也一样,都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慈善资金。
周云泽是专门资助那些贫困儿童,让他们温饱无忧。
陆风则在全国各地建立学校,供穷苦人家的孩子上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