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那里像是废弃的工厂(2 / 2)
“第一起案件中的死者或许与凶手熟识,因此没有明显的挣扎痕迹。
也许他们本是朋友,凶手趁其毫无防备下手。
而这一桩虽布局类似,却显现出明显的反抗迹象。
凶手可能是临时起意,也可能彼此相识。
还有一种可能,三人互相认识,凶手诱骗死者出来,但死者因怀疑其罪行有所提防,最终仍难逃厄运。”
听完后众人认可这种可能性,并初步确定了侦查方向。
“林队,在较远处找到半枚鞋印。”
但考虑到常有人经过,认为它未必与此案相关。”
然而林羽听后露出一丝笑意,“我认为很可能是凶手留下的,毕竟最早发现尸体的也是个陌生人。
他本想查看情况,若适宜定居便迁居此地,却意外发现了线索。”
安欣轻声补充,王有亮却提出疑问:“也可能是凶手的吧?”
技术部门否定道:“不太可能,这鞋印显然已存在多日,很可能是之前路过的人所为。”
林羽重新审视死者照片,发现其神情与另一名受害者如出一辙,满是恐惧。
由于暴晒数日,尸体面容开始腐化。
就在他准备收起照片时,注意到死者指甲竟涂着黑色指甲油。
他迅速检查了之前案件中受害者的照片。
发现那位受害者涂的是白色指甲油。
这让林羽陷入困惑。
难道这是同一名凶手所为?
为何在如此细微之处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连续作案者会有自己的独特习惯。
比如,他们会将每位受害人的头发剃光。
此外,这两起案件都让死者穿上嫁衣。
“要不我们再去看看那半个脚印,或许能找到更多线索。”
再次抵达现场,在找到那半个脚印的地方,林羽顺着方向望去,发现对面是一大片荒地。
那里像是废弃的工厂。
“谁说这里只有这条路可来?那边不是还有工厂吗?”
说完,林羽朝工厂走去。
这是一家造纸厂,不知为何停工。
现在满地堆放着废旧机器,无人问津。
一些房屋已经坍塌。
林羽站在原地,回头看向天桥下方,意外地发现了死者吊挂的位置。
就在他脚下,有几个清晰的脚印。
安欣他们刚走近就被林羽拦住。
“别动!否则可能会破坏现场。”
对面的人还没注意到脚印,一脸茫然。
林羽叹了口气,指向左脚前方一点的位置。
“林哥,这会不会是凶手留下的?”
安欣兴奋地询问。
“不是,更像是目击者的。”
林羽肯定地说。
安欣疑惑地追问:“为什么不是凶手的呢?”
“这些脚印已经很旧了,大概在七八天前留下的。”
“林哥,你什么都懂,连痕迹分析也精通,真是厉害。”
安欣打趣道。
“管它是谁的工作,能抓到凶手就行。”
林羽补充道:“这人身高大约一米七五,体重约110斤。”
技术科的人听后震惊不已。
这位队长确实博学多才,难怪破案效率高。
一个人抵得上好几人的工作量。
但他们不知道,这得益于林羽脑中的系统功能,使他快速掌握这些技能。
不要小瞧几个脚印,它们可以透露大量信息。
自幼至今,体重的波动总会令脚印深浅随之变化。
而随着年龄增长,脚步的痕迹反而愈加明显。
人至中年,步伐似乎承载更多分量,由此可大致推测其年纪,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
林羽随即安排人员展开附近搜索。
“目标是一名身高约一米七五、体型偏瘦的四旬男子。”
不久便锁定十名嫌疑人,带至警局。
众人列队等候问询时,安欣提议逐一核实身份,却被林羽阻止。
“我判断是左边第三位。”
他笃定地说。
顺着指引望去,安欣认出此人正是屡次出入的小偷方小飞,几乎成了公安局的常客。
技术部门提取方小飞的足迹后,证实确为其所留。
这让安欣更加惊诧。
“林哥,您是如何察觉的?”
追问道。
“凭直觉。”
林羽简短回应。
若非碍于规矩,他真想告知因系统辅助分析才得此结论。
通过还原现场足迹并与数据库比对,锁定目标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无奈只能含糊带过。
审讯室内,方小飞抱怨连连:“警官,为何又要找我?半月前我就没再作案,别冤枉好人。”
“先把钱包归还再说,否则这里便是你的新居。”
安欣冷言道。
尴尬一笑后,方小飞从裤袋取出钱包递上。
王有亮怒视道:“胆子不小,在警局也敢动手!”
方小飞尴尬地笑了笑:“习惯使然,见人就想伸手。”
“不过我在改,钱也还了,别跟我计较了。”
安欣收起钱包,轻斥几句后转入正题:“我们不是抓你,是想了解些事。”
“什么事?”
方小飞试探性地问。
“今天中午天桥下有人吊死,别装不知道。”
安欣神情凝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