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1章 那里像是废弃的工厂(2 / 2)

加入书签

“第一起案件中的死者或许与凶手熟识,因此没有明显的挣扎痕迹。

也许他们本是朋友,凶手趁其毫无防备下手。

而这一桩虽布局类似,却显现出明显的反抗迹象。

凶手可能是临时起意,也可能彼此相识。

还有一种可能,三人互相认识,凶手诱骗死者出来,但死者因怀疑其罪行有所提防,最终仍难逃厄运。”

听完后众人认可这种可能性,并初步确定了侦查方向。

“林队,在较远处找到半枚鞋印。”

但考虑到常有人经过,认为它未必与此案相关。”

然而林羽听后露出一丝笑意,“我认为很可能是凶手留下的,毕竟最早发现尸体的也是个陌生人。

他本想查看情况,若适宜定居便迁居此地,却意外发现了线索。”

安欣轻声补充,王有亮却提出疑问:“也可能是凶手的吧?”

技术部门否定道:“不太可能,这鞋印显然已存在多日,很可能是之前路过的人所为。”

林羽重新审视死者照片,发现其神情与另一名受害者如出一辙,满是恐惧。

由于暴晒数日,尸体面容开始腐化。

就在他准备收起照片时,注意到死者指甲竟涂着黑色指甲油。

他迅速检查了之前案件中受害者的照片。

发现那位受害者涂的是白色指甲油。

这让林羽陷入困惑。

难道这是同一名凶手所为?

为何在如此细微之处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连续作案者会有自己的独特习惯。

比如,他们会将每位受害人的头发剃光。

此外,这两起案件都让死者穿上嫁衣。

“要不我们再去看看那半个脚印,或许能找到更多线索。”

再次抵达现场,在找到那半个脚印的地方,林羽顺着方向望去,发现对面是一大片荒地。

那里像是废弃的工厂。

“谁说这里只有这条路可来?那边不是还有工厂吗?”

说完,林羽朝工厂走去。

这是一家造纸厂,不知为何停工。

现在满地堆放着废旧机器,无人问津。

一些房屋已经坍塌。

林羽站在原地,回头看向天桥下方,意外地发现了死者吊挂的位置。

就在他脚下,有几个清晰的脚印。

安欣他们刚走近就被林羽拦住。

“别动!否则可能会破坏现场。”

对面的人还没注意到脚印,一脸茫然。

林羽叹了口气,指向左脚前方一点的位置。

“林哥,这会不会是凶手留下的?”

安欣兴奋地询问。

“不是,更像是目击者的。”

林羽肯定地说。

安欣疑惑地追问:“为什么不是凶手的呢?”

“这些脚印已经很旧了,大概在七八天前留下的。”

“林哥,你什么都懂,连痕迹分析也精通,真是厉害。”

安欣打趣道。

“管它是谁的工作,能抓到凶手就行。”

林羽补充道:“这人身高大约一米七五,体重约110斤。”

技术科的人听后震惊不已。

这位队长确实博学多才,难怪破案效率高。

一个人抵得上好几人的工作量。

但他们不知道,这得益于林羽脑中的系统功能,使他快速掌握这些技能。

不要小瞧几个脚印,它们可以透露大量信息。

自幼至今,体重的波动总会令脚印深浅随之变化。

而随着年龄增长,脚步的痕迹反而愈加明显。

人至中年,步伐似乎承载更多分量,由此可大致推测其年纪,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

林羽随即安排人员展开附近搜索。

“目标是一名身高约一米七五、体型偏瘦的四旬男子。”

不久便锁定十名嫌疑人,带至警局。

众人列队等候问询时,安欣提议逐一核实身份,却被林羽阻止。

“我判断是左边第三位。”

他笃定地说。

顺着指引望去,安欣认出此人正是屡次出入的小偷方小飞,几乎成了公安局的常客。

技术部门提取方小飞的足迹后,证实确为其所留。

这让安欣更加惊诧。

“林哥,您是如何察觉的?”

追问道。

“凭直觉。”

林羽简短回应。

若非碍于规矩,他真想告知因系统辅助分析才得此结论。

通过还原现场足迹并与数据库比对,锁定目标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无奈只能含糊带过。

审讯室内,方小飞抱怨连连:“警官,为何又要找我?半月前我就没再作案,别冤枉好人。”

“先把钱包归还再说,否则这里便是你的新居。”

安欣冷言道。

尴尬一笑后,方小飞从裤袋取出钱包递上。

王有亮怒视道:“胆子不小,在警局也敢动手!”

方小飞尴尬地笑了笑:“习惯使然,见人就想伸手。”

“不过我在改,钱也还了,别跟我计较了。”

安欣收起钱包,轻斥几句后转入正题:“我们不是抓你,是想了解些事。”

“什么事?”

方小飞试探性地问。

“今天中午天桥下有人吊死,别装不知道。”

安欣神情凝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