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2章 秦老的夸赞(2 / 2)

加入书签

“好一个........“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好一个,“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好一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

..................

音调虽然低沉,

但每一个字却是仿佛带有了千钧之力,

并在殿内激起来无形的涟漪。

实际上,虞太宗和秦老一样,

都相信“诗以言志”这种说法,

也认为诗词能够鉴别人心。

而云逸此前所抄录的诗词,

其中所蕴含的魅力,

那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无论是秦老,亦或者是虞太宗,

二人此刻皆是在心中叹服不已。

同时,这段时间虞太宗也是很合适的对应上了那些非这个世界中存在的东西,

如靖康耻,他很自然的联想到了大晋末期,

在晋昭业暴毙后,那个动荡无比的十多年。

想当初,他的老爹,即虞高祖,

不就是“怒发冲冠”斥逆贼,

夜渡淮江勤晋统的嘛。

当年众人的英姿,

不就是为了“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嘛。

而“关山五十州”啥的,

他也是想到了现如今被梁靖和北齐分食的关中、中原之地。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让他回忆起了自己曾经跟随高祖征战四方的场景。

“仰天长啸”、“八千里路云和月”、“醉里挑灯”、“弦翻塞外声”、“沙场点兵”这些场景也是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梦回吹角连营。”记忆。

也是在这时,秦老很敏锐地注意到,

此刻虞太宗握着奏折的指节已然发白。

想来那些诗句中的豪情壮志,

正在与虞太宗心底最深处的远大抱负产生着强烈的共鸣。

如此,秦老很适时的微微抬头,

目光灼灼的轻语道:

“陛下,昔年高武皇帝闻《大风歌》而筑招贤台,览《平戎词》而兴王师;宣文皇帝得《定鼎赋》而胸定边略,见《安邦策》而兴改制........"

"所谓‘诗以言志、词以明心’,”

“此子诗词,诗中锐骨能铸鼎,词里忠血易烹茶,”

"肝胆照日月,丹心鉴乾坤。"

“天地亦证其念.....”

“字字意意皆为经天纬地之明证。”

“是为陛下求贤若渴之智士。”

言及此处,秦老停顿了一下,

随后语气陡然转沉:

"比起魏知远之流........,老臣更愿相信,这等胸怀天下之奇才,预览天罚之鬼属,正是陛下成就千秋伟业所需之栋梁!"

"此子之才,可铸利剑开疆拓土;”

“此子之智,可化玉帛安邦定国”

“此子之志,能助陛下实现心中宏图!"

此刻,虞太宗的目光依然望向远方,

他背负双手,一动未动,

但秦老分明看到,

在其嘴角处已然有了近乎不可察的微微弧度。

想来,心中有所移动,

而观其气息,多半仍旧在感叹、沉浸,

毕竟此番诗词的意境与心境,

我们也能隔文意味一二。

御书房内,

在秦老见虞太宗如此模样后,

他便是彻底的闭口不再进言。

许久后,

虞太宗转身过来看向秦老说道:

“既如此,秦师就按此信所言之策执行吧。”

“是,陛下,老臣告退。”

秦老离开后,虞太宗再度开口,道:

“去将这个云逸的所有情报寻来。”

“是。”

暗中有回音传来,

而总管老太监此刻也是适时的从虞太宗座位后方的一大摞堆积奏折中再度的抽出一本奏折来,

并迈步上前恭敬的弯腰双手递上。

虞太宗身立于御书房窗边,

看其模样,心头仍旧在回味这些诗词中的那些意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