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48章 你押注绝望,我下注希望(1 / 2)

加入书签

地下三层,恒温恒湿的档案库里,空气中弥漫着纸张纤维腐朽的微酸气息。

颜微站在一排排顶天立地的金属架之间,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幽灵。

她的指尖拂过近十年所有被驳回的公益诉讼卷宗,冰冷的牛皮纸封面下,是一个个无疾而终的理想。

终于,在第七个失败的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项目档案里,她找到了那条几乎看不见的暗线。

这些项目,从清洁能源到乡村教育,初期无一不被誉为明日之星,获得媒体和公众的热烈追捧。

然而,就在它们完成技术验证、即将进入关键的b轮或c轮融资时,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便会毫无征兆地降临。

财务造假、创始人黑料、技术瓶颈……各种真假难辨的负面信息如病毒般扩散,投资人信心瞬间崩盘,项目最终被贴上“理想主义泡沫”的标签,黯然离场。

颜微将七份档案摊开,灯光下,她用红笔圈出资金流向图中的一个共同节点——一个名为“磐石资本”的庞大集团,以及它旗下四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代持平台。

它们如同潜伏在深海的巨鲨,在猎物最肥美、也最脆弱的时刻,发动了致命的做空攻击。

“他们不是反对改革,”颜微的声音在苏明玥空旷的办公室里回响,带着一丝压抑的怒火,“他们是在猎杀希望。专门挑选那些即将成功的变革者,在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掐断它们的喉咙。”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数据中心服务器的嗡鸣声中,许昭宁正与一串串幽灵般的代码搏斗。

他破解了贺砚舟团队引以为傲的“预期坍缩”金融模型,其核心算法像一件精美却冰冷的艺术品,能精准预测任何一个项目在压力下的溃败点。

但许昭宁发现了它的致命弱点。

“这个模型有一个致命的预设,”他对着远程通讯设备里的苏明玥,眼神亮得惊人,“它假设市场中所有参与者都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永远追求风险最小化。它无法计算一种变量——非理性信任。”

屏幕上,模型的模拟图景里,代表公众信心的曲线在负面舆情冲击下无一例外地断崖式下跌。

“它把希望、信念、明知可能失败却依然选择支持的冲动……所有这些,都当作无法量化的‘噪声’给过滤掉了,”许昭宁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一道新的变量被强行注入模型,“而这,正是贺砚舟无法理解,也无法预测的,你最大的武器。”

苏明玥的目光从颜微整理的罪证,转向许昭宁展示的模型漏洞。

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在她脑中形成。

敌人之所以能精准打击,是因为他们利用了传统金融模型对“信任”的漠视。

那么,如果信任本身,可以被量化,被看见,被持有呢?

“启动‘信任资产凭证’(tAc)试点计划。”她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声音沉静而有力,“我们不谈投资回报率,我们谈影响力回报率。让每一份善意,都成为看得见的资产。”

计划一经公布,立刻引来一片质疑。

但顾承宇用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应。

顾氏基金会以一场高调的发布会,宣布率先认购五千万tAc。

面对闪光灯,顾承宇的发言掷地有声:“过去,我们用资本评估风险;今天起,我们想用资本衡量良知的重量。”

他的表态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三家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紧随其后,宣布与凤凰计划签约。

贺砚舟的反击快如闪电。

第二天,他旗下最具影响力的财经媒体便刊登了一篇深度长文,标题尖锐刺骨——《慈善证券化:新时代的情感收割机?

》。

文章引经据典,将tAc描绘成一个精心包装的庞氏骗局,暗示苏明玥正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割韭菜”行动。

舆论瞬间逆转,恐慌和猜疑开始蔓延。

然而,苏明玥没有发表任何声明,没有进行任何辩解。

她只是向所有首批tAc持有者,发出了一封公开邀请函,邀请他们参加一场特殊的“影响力审计日”。

活动当天,没有华丽的会场,没有冗长的报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