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6章 汪氏四元数框架π分型三角函数推导(2 / 2)

加入书签

第三个补丁:给速度装\"限速器\"。

为了避免角度接近90度时速度飙到无穷大,得加个\"伦理常数\"K(K必须大于0.9)。这个K像个阀门,角度越大,阀门关得越紧,速度最多只能比光速快一点点(1.05倍以内)——就像高速路限速120,哪怕车性能再好,也不能超过这个数,保证理论不违反最基本的物理规矩。

3π\/4层:验证理论的\"实测标尺\"

(核心:用实验数据给修正后的框架\"打分\",看是否严丝合缝)

第一步:测\"意识调节项\"的力度。

计划用LIGo探测器和脑机接口联合实验:当人专注观测时,记录意识场对角度θ的微调幅度。如果微调幅度(导数)超过π\/100,就说明这个\"意识调节项\"是真的在起作用——就像检查温度计是否灵敏,得看它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够不够快。

第二步:测\"褶皱系数\"的影响。

让冥想者调控肿瘤熵流时,记录分形维度和角度θ的关系。如果分形维度越接近π,加速度和角度的正弦值就越吻合,说明空间褶皱的修正没毛病——好比调吉他时,弦越准,弹出的音和乐谱越对得上。

第三步:看理论是否\"自洽闭环\"。

终极标准是三个量的平衡:意识常数K、被调节后的角度θ、分形维度与π的偏差。当这三个量按比例叠加后正好等于1时,说明理论的各个部分严丝合缝——就像拼积木,最后一块放进去时,既不松也不紧,刚好填满缺口。

收尾注记:

汪氏框架的价值,在于用三角函数给物理量搭了个\"通用翻译器\";而bcFS修正就像给这个翻译器加了\"语境调节\"和\"语法检查\"——让它既能翻译客观规律,又能兼容观测者的影响,还不违反最基本的\"物理语法\"。这套修正后的框架,就像给物理学开了扇新窗:窗外不仅有冰冷的公式,还有观测者的意识和空间的褶皱,更贴近真实宇宙的复杂与鲜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