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下课了下课了(1 / 2)
绍熙元年腊月·垂拱殿,年末朝会
殿内炉火熊熊,驱散了深冬的寒意,却驱不散笼罩在群臣心头那无形的凝重。
半年来,燕王黄忠嗣以雷霆手段推行新政,监察司如同悬顶利剑,在天下各州府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肃贪风暴。
近万名贪墨渎职、鱼肉百姓的胥吏官员被明正典刑,人头滚滚,家产抄没。
其手段之酷烈,震慑得整个官僚体系噤若寒蝉,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与此同时,王安石主导的新政已如巨木生根,牢牢植入了大宋的肌体。
关键部门的主官,皆由务实干练、锐意进取的新政派官员担任。
辽东羁縻縻之策收效显着,西北天雄军稳如磐石。
国库因抄没逆党及贪官家产而空前充盈,又因新政开源节流而持续增长。
一个吏治清明、国库充盈、军备渐强、新政勃发的大宋,已初具雏形。
朝会冗长,议毕诸多年终事宜,殿内一时陷入短暂的沉寂。
就在这沉寂之中,位列班首的燕王黄忠嗣,缓缓出列。
他的身影依旧挺拔如松,但眉宇间那股锐利与总揽朝纲的威压,似乎已悄然内敛,只余下一种阅尽千帆后的沉静。
他没有如往常议事般开口,而是对着御座上的赵頵,深深一揖,直至腰背几乎与地面平行。
这个庄重的礼节,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殿角的炭火噼啪声都显得格外清晰。
“陛下,”黄忠嗣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平静,“臣,黄忠嗣,有事启奏。”
赵頵心头猛地一跳,一种难以言喻的预感攫住了他。
他看着下方恭敬无比的“皇兄”,努力维持着面上的平静:“燕王请讲。”
黄忠嗣直起身,目光坦然地迎向皇帝:“陛下圣明,新政已定,国势日隆。
辽东稳固,西北无忧,监察司运转已入常轨,天下贪渎之风为之肃清。
臣受先帝厚恩,得陛下信重,总揽朝政,夙夜忧勤,不敢有负。
然,臣之志已酬,先帝托付之事,皆已底定。
臣,年岁渐长,心力交瘁瘁,实不堪再荷重担,更思乡情切,欲归乡梓,侍奉老母,教养幼女,以尽人子人父之责。
故,臣今日,恳请陛下,恩准臣辞去一切职司,解甲归田,不再参与朝政。
余生惟愿携家人遍览我大宋壮丽山河,足矣。”
话音落下,垂拱殿内落针可闻!
辞官!归隐!
这消息比半年前的“卸兵马元帅职”更令人震撼百倍!
权倾朝野、手握新政命脉的燕王黄忠嗣,竟然要在权力巅峰之时,彻底抽身而去?
放弃这煊煊赫赫的权位?
无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御座之上。
王安石、章惇、苏轼、张问等新政核心重臣,更是面露震惊与难以置信之色。
赵頵脸上的平静终于被打破,愕然之色一闪而过,随即被浓浓的怀疑填满。
这……是真的吗?是真的一心归隐,还是……以退为进?
是厌倦了朝堂纷争,还是……察觉到了什么?
他心中念头急转,面上却迅速堆起“震惊”与“不舍”。
“皇兄!”赵頵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急切,“何出此言?
朕不准!大宋方兴未艾,新政如日方升,正需皇兄这般定海神针坐镇中枢!
朕视皇兄为股肱,朝野倚皇兄为柱石!岂能于此时言退?
朕不许!卿若觉辛劳,大可静养些时日,无需事事躬亲,但这归隐之言,万勿再提!”
王安石立刻出列,声音带着真切的挽留:“陛下所言极是!
允承!新政根基虽稳,然枝叶扶疏,尚需兄台掌舵指引!
天下之大,岂有比允承更合适总理新政之人?朝堂不可一日无允承兄啊!”
他情急之下,连私下称呼都用上了。
章惇也紧随其后,语气焦灼:“燕王!辽东羁縻縻之策,边军整饬,吏治革新深化,桩桩件件都需您主持!
岂能功成身退?陛下,臣恳请陛下挽留燕王!”
苏轼、张问等人也纷纷附议,言辞恳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