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1章 大结局(2 / 2)

加入书签

他将满腔的热忱与柔情,尽数倾注于家庭的天伦之乐中:抱着咿呀学语的若仙在花园晒太阳,指点阿雪练字习画。

在河畔柳荫下,与现任河北转运使秦虹悠然垂钓,品茗论道。

日子清闲得如同溪水流淌,带着阳光与草木的芬芳,惬意得令人沉醉。

转眼便是绍熙二年七月三日。夏日的午后,蝉鸣聒噪。

黄忠嗣正教若仙辨认园中的花草,管家福伯匆匆而来,面上带着压抑的兴奋,低声道:“王爷,南洋吕宋急报!您当年派往极东之地(美洲)的远航船队……回来了!幸不辱命,带回了一批前所未见的种子!”

黄忠嗣眼中瞬间迸发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

他豁然起身,负手望向南方天际,嘴角扬起一抹深邃的笑意:“好!传令,所有种子,即刻运往吕宋基地,选最肥沃的土地,由最精干的老农小心培植,详细记录其生长习性,不得有误!”

他顿了顿,仿佛卸下了心中最后一丝牵挂,声音变得轻快而洒脱:“这大名府的闲云野鹤,也歇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出门走走,看看咱家的另一片天地了!”

他转身,大步走向正在廊下绣花的王莺莺和鸣音,朗声道:“莺莺,鸣音,收拾行装!带上母亲、燕如、孩子们,咱们全家……去南洋!去吕宋!看看大海,晒晒太阳!”

三个月后,碧波万顷,海风送爽。

巨大的海船缓缓驶入吕宋岛天然良港。

黄忠嗣独立船头,远眺着这片已打下深深“黄”字烙印的葱郁岛屿,又回首望向北方大陆的方向。

晨光为他挺拔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他眼神悠远,带着释然与祝福,低声自语,仿佛在与一个时代作别:“庙堂之高,江湖之远……该尽的力,已尽;该担的责,已卸。大宋的未来……靠你们自己了。诸君,珍重。”

“父王——!快点快点!快过来!”阿雪清脆欢快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带着孩童对新鲜世界的无限憧憬。

黄忠嗣闻声转身。

码头上,母亲陈绣娘,笑容慈祥;妹妹黄燕如一身利落骑装,正兴奋地朝他挥手;

王莺莺与鸣音并肩而立,衣袂飘飘,笑靥如花,怀中抱着粉雕玉琢的若仙;

一家人的目光,如同温暖的灯塔,齐齐聚焦在他身上。

“来了来了!”黄忠嗣脸上漾开再无一丝阴霾的、发自肺腑的畅快笑容,那笑容仿佛融化了所有过往的峥嵘与疲惫。

他不再迟疑,迈开大步,如同一个卸下所有铠甲的归家游子,带着满心安宁与欢喜,朝着他的家人,朝着他在南洋的“桃花源”,小跑而去。

海风吹拂,椰影婆娑,码头上亲人的欢声笑语与海浪声交织,构成一幅名为“团圆”与“新生”的画卷。

黄忠嗣融入其中,亲了亲若仙的额头,一手揽住莺莺,一手牵起鸣音。

阿雪已迫不及待地跑去追逐一只色彩斑斓的热带蝴蝶,黄燕如笑着跟上照看。

陈绣娘看着眼前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景象,眼中是满足的泪光。

此刻,对黄忠嗣而言,江山万里,权柄滔天,皆不如眼前这码头上的烟火人间,这失而复得的平凡幸福。

他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咸味与花香的热带空气,心中再无波澜,唯余一片澄澈安宁。

此生足矣。

当然,还有一些未尽之事要做!

十五年光阴流转,沧海桑田。

在浩瀚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一个名为“东方红帝国”的庞然大物已然崛起,其疆域横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西海岸、东南亚群岛的富庶之地以及广袤的澳洲大陆。

其国力之盛,疆域之广,令隔海相望的大宋王朝闻之先是惊愕,继而忧心忡忡。

为探虚实、定邦交,大宋朝廷经过反复权衡,最终派出了最具分量也最可能打开局面的使臣——已升任枢密使、参知政事的苏轼,苏子瞻。

当苏轼踏上东方红帝国宏伟的都城,目睹那融合了宋式典雅与南洋、美洲风情的独特建筑,感受着这个新生帝国蓬勃的活力与秩序时,心中震撼更甚。他被引入气势恢宏的皇宫正殿,殿内侍从肃立,仪仗庄严。

御座高悬,珠帘轻垂,其后端坐着一个身着明黄龙袍、气度沉凝如山的身影。

苏轼深吸一口气,整理衣冠,准备依礼觐见,呈上国书。

然而,就在他躬身行礼,开口欲称“外臣苏轼,奉大宋皇帝陛下之命……”时,御座上的身影却先一步开口了。

那声音,带着一丝戏谑,更多的却是穿越了十数年光阴的熟稔与温暖:

“子瞻兄,多年未见,可曾想我?”

这声音如同惊雷,炸响在苏轼耳畔!他猛地抬头,目光穿透珠帘的缝隙,难以置信地看向那御座之上。

龙袍依旧,但那面容轮廓,那双含笑的眼……纵使时光添了风霜,添了帝王的威严,也抹不去他记忆中那个熟悉的身影!

“燕王?!允承?!”苏轼失声惊呼,连尊称都忘了,脸上写满了极度的震惊与不可思议。

珠帘被侍从缓缓卷起。

那帝王站起身来,脸上带着黄忠嗣标志性的、爽朗却又带着一丝狡黠的笑容。

他大步流星地从高高的御阶走下,丝毫没有帝王的架子,竟如同当年在汴梁街头相遇般,张开双臂,给了呆立当场的苏轼一个结结实实的熊抱!

“哈哈哈!可不就是我嘛!子瞻兄,别来无恙乎?”黄忠嗣用力拍了拍苏轼的后背,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苏轼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和身份冲击弄得有些懵,好半晌才回过神来,脸上震惊褪去,化作一丝哭笑不得的无奈:“好你个黄忠嗣!我说怪不得!十多年前你举家出海,说是去南洋散心,从此音讯全无!

官家派人寻遍了大宋的名山大川、隐世之所,几年都寻你不着,都以为你……唉!谁能想到!谁能想到啊!”

他环顾四周这煌煌帝宫,“你竟是跑到这万里波涛之外,不声不响地,建起了这般一个庞大的帝国?!东方红帝国……好大的手笔!”

黄忠嗣松开苏轼,眼中神采飞扬,带着几分得意,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沧桑:“闲不住嘛!”

他拉着苏轼的手臂,示意他不必拘礼,“走走走,此地非说话之所,后殿已备好清茶,我们兄弟好好叙叙旧!”

在后殿临海的露台上,海风习习,远处港口帆樯如林。侍从奉上清茶果品后悄然退下。

苏轼捧着茶盏,心中仍是波澜起伏,他看着眼前这位老朋友,这位新帝国的缔造者,终于问出了大宋朝廷最关心的问题:“忠嗣,朝廷派我来,用意想必你很清楚。大宋对东方红帝国……有敬,亦有忧。

你如今坐拥万里疆土,国力蒸蒸日上,不知……欲与我大宋,定下何等邦交之策?是盟是战?是友是敌?”

他语气郑重,目光灼灼。

苏轼可不会认为黄忠嗣是大宋的燕王,如今还是当初的那个黄允承。

黄忠嗣端起茶盏,吹了吹浮沫,并未立刻回答,只是看着远处海天一色的壮阔景象,嘴角噙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过了片刻,他才缓缓开口,语出惊人:

“子瞻兄,我知道你们的担忧。我有一策,对大宋百利而无一害,对我东方红亦至关重要。”

苏轼心头一紧:“是何良策?”

黄忠嗣放下茶盏,目光变得极其锐利而深远,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东方红帝国,愿尊大宋为宗主,自请为大宋藩属!”

“藩属?!”苏轼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手中的茶盏都晃了一下,茶水溅出几滴,“忠嗣,你……此言当真?

以你如今之基业,与我大宋盟好,已是平等相交,甚或……”

他顿了顿,没好意思说“甚或你更强些”,但意思不言而喻,“何必自降身份,甘为藩属?这……朝堂诸公怕是难以置信!”

黄忠嗣哈哈一笑,站起身来,走到露台边,凭栏远眺,海风鼓荡着他的龙袍:“身份?虚名罢了!子瞻兄,你我皆知,名分之争,不过一时之虚妄。我所图者,法理二字!”

“法理?”苏轼皱眉思索。

“正是!”黄忠嗣转身,目光如炬,直视苏轼,“我今日所据之土——南洋诸岛、澳洲大陆、美洲西岸,皆乃前人所未至或未有效治理之地。

我黄忠嗣以华夏之民、宋人之身,开疆拓土于此。我向大宋称臣纳贡,奉大宋为宗主,求得册封,这便是在这万里海疆、新拓之地上,打下一个永恒的烙印!”

他语气越发激昂,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洞察力:“这烙印是什么?就是我黄忠嗣及其子孙后代,乃奉大宋天子之命,为华夏开拓、镇守此方疆土!

这份由大宋皇帝亲授的册封文书、藩属国书,就是铁证!

千百年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人姓甚名谁,我华夏正统之王朝,皆可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寰宇昭告:此乃我华夏自古之领土!其法理之依据,源于此契,源于宋!”

黄忠嗣的声音在大海与蓝天之间回荡,带着一种超越时代的磅礴气魄。

苏轼彻底怔住了。

他望着眼前这位老朋友,这位已登临帝位却依旧心系故土、为后世计深远的奇男子,心中翻江倒海。

他明白了黄忠嗣的深意,这已非简单的邦交策略,而是为华夏民族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抢占一个永恒的法理高地!

这份眼光和胸襟,远超庙堂之上斤斤计较的权谋算计。

良久,苏轼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海天之间的壮阔与黄忠嗣话语中的深意一并吸入肺腑。

他站起身,对着黄忠嗣,郑重地、深深地作了一揖:

“允承……陛下!子瞻……代大宋,代后世万万华夏子孙……谢过陛下深谋远虑,泽被千秋!此议,大宋……无有不允之理!我即刻修书,将此旷世奇策,奏报官家!”

黄忠嗣笑着扶起苏轼:“子瞻兄何必多礼!法理既定,你我两家,便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一家人了!

来来来,尝尝我南洋新培育出的瓜果,还有那美洲来的‘金珠米’(玉米),甚是香甜可口!

这太平盛世,共享之,岂不快哉!”

海风吹拂,椰影婆娑。两位老友的笑声融入涛声,在这新生的帝国之都回荡。

一个跨越重洋、连接古今,为华夏未来奠定万世基业的新篇章,就在这杯茶、这番话、这份超越君臣名分的法理契约中,悄然铸就。

全剧终。

pS:本书完了,其实书内还有很多坑没填,但想了想,主要的写的也差不多了。

再写,那就画蛇添足了,还不如直接完结算了。

这本书开头写的不好,导致很多人直接弃书,这确实是我的问题。

我本意对妹妹的设计并不是说做什么男女平等之类的,只是想在妹妹身上开展一条不一样的支线。

但很多人根本就没耐心,导致我后续基本上包括女主线这些全部删除了。

不过还是很感谢有很多读者支持我,不然我不可能写到六十多万字,毕竟之前一天一两块钱的日子真的不好受。

还好这个月能够拿个全勤。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读者,谢谢您们。

我新书已经开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至于历史的,我估计得沉淀一下,然后构思一下大纲,然后才会动笔。

祝大家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撒花??ヽ(°▽°)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