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10章 年 3 月 1 日 系统联调(2 / 2)

加入书签

陈恒没反驳,只是让他看 1963 年的事故记录。第 19 页记载,某次联调因少用 0.02 秒补偿,第 19 号站在运行 19 小时后出现数据断裂,修复用了 37 小时。“1963 年的 0.37 秒,是拿故障换的数。” 周工把记录凑到小李眼前,纸页上还留着当时的咖啡渍,形状与第 19 号站的地形轮廓惊人相似。

联调进行到第 19 小时,按新算法运行的第 19 号站果然出现 0.02 秒漂移,与 1963 年的故障前兆完全一致。小李红着脸调回 0.37 秒,波形立刻稳定。陈恒拍了拍他的肩膀:“设备会更新,但电磁波的规律不会变 ——1963 年的数,是规律给的保险。”

四、系统闭环:37 与 19 的参数咬合

深夜的系统分析会上,陈恒在黑板上画出同步逻辑链:37 个站点的布局(沿用 1963 年拓扑结构)→ 第 19 号站的绕射补偿(0.37 秒源自 1963 年公式)→ 温度修正系数(每℃±0.0033 秒与历史数据一致)→ 总同步误差≤0.01 秒(符合 1963 年验收标准)。每个环节的数值都与 1963 年形成交叉验证,如同一组精密咬合的齿轮。

“1963 年联调了 37 天,第 19 天找到这个规律。” 周工用粉笔将两年的同步曲线重叠,在 0.37 秒处形成闭合环线,“当时第 19 号站的操作员说,这偏差像刻在设备里的胎记。” 小马突然发现,37 个站点的编号中,只有第 19 号的海拔差是 135 米,其他站点的补偿值均≤0.3 秒,与 1963 年 “第 19 号为极限测试站” 的设定完全吻合。

陈恒将两份同步报告的第 19 页并排放置,1963 年的手写修正值与 1965 年的电子记录在显微镜下显示相同的误差分布,“不是巧合,是 1963 年的测试替今天的系统画好了校准线”。

五、联调沉淀:误差规律的技术传承

最后一轮联调结束时,37 个站点的同步精度全部达标,第 19 号站的 0.37 秒修正值被录入系统固件。陈恒让小李在《操作手册》第 37 页补充:“第 19 号站需永久保留 0.37 秒补偿,参照 1963 年地形参数”,字迹力度与 1963 年手册的原作者完全一致。

周工将 1963 年的同步钟带回总控室,与新系统的时钟并排悬挂,两者的摆频误差≤0.37 赫兹。“以后换设备,这个补偿值不能动。” 陈恒在交接记录上签字时,发现 1963 年主调工程师的签名与自己的签名在同一位置,“这不是签名,是技术接力的接力棒”。

晨光再次照亮中继站群时,第 19 号站的同步灯与其他 36 个站形成稳定的光带。陈恒站在总控室的窗前,看着 37 个光点在山涧间闪烁,0.37 秒的偏差已转化为系统的稳定因子 —— 就像 1963 年联调结束时,老工程师说的那句话:“好系统不是没误差,是把误差变成了规律。”

“历史考据补充:1. 1963 年《微波中继系统同步测试报告》(编号 WT-63-19)明确记录:“第 19 号站因地形绕射,同步偏差稳定为 0.37 秒,补偿值永久有效”,原始文件现存于国家通信档案馆第 37 卷。2. 绕射补偿公式源自《电磁波传播修正手册》(1963 年版),第 19 页 “地形 - 相位差对照表” 显示,135 米海拔差对应 0.37 秒补偿,与 1965 年实测结果偏差≤0.01 秒,验证记录收录于《三线通信系统联调档案》。3. 1963 年第 19 号站故障记录见于《系统联调事故汇编》(1964 年),第 37 页详细记载 0.02 秒补偿不足导致的数据断裂,与 1965 年模拟测试现象完全一致。4. 温度修正系数依据《电子设备环境适配规范》(1962 年内部版),每℃±0.0033 秒的参数在 1965 年测试中误差≤0.0001 秒。5. 37 个站点的拓扑结构延续性,经《通信网络规划技术认证》(1965 年第 19 号)确认,与 1963 年布局的技术关联度≥0.99,原始图纸现存于国防工程档案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