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67章 发射场测试(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1970 年 4 月 15 日凌晨 5 时 37 分,酒泉发射场的测试棚里,寒风从帆布缝隙钻进来,带着戈壁滩特有的沙砾气息。王工(发射场测试负责人)的手指冻得发紫,却仍紧攥着卫星模拟器的参数表 —— 表上 “近地点 439 公里、远地点 2384 公里” 的轨道数据,被红笔圈了三道,这是接下来 19 次通信对接要模拟的核心参数。

陈恒(技术统筹)带着团队赶到时,张工(加密模块总设计)正将 37 立方厘米的 “太空密码机” 往模拟器接口上插,金属接口碰撞发出清脆的 “咔嗒” 声。“总装部门说了,19 次对接必须全过,少一次都不能送发射塔。” 王工的声音压得很低,棚外传来运载火箭转运的轰鸣声,距离 “东方红一号” 预定发射仅剩 9 天,这 19 次对接是最后一道地面验证关口。

李敏(算法骨干)蹲在示波器前,屏幕上 108 兆赫的信号波形还在跳动 —— 这是从 “67 式” 迭代来的加密算法,此刻要在发射场的风沙里,与卫星模拟器完成 19 次 “太空预演”。“第一次对接要是失败,后面的时间就更紧了。” 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算法草稿纸,上面 “r=3.72” 的参数被汗水浸得有些模糊,心里却清楚:这 19 次对接,不仅是测试设备,更是在给 370 公里外的太空通信 “买保险”。

一、测试背景:发射前的 “太空预演” 与 19 次对接的必要性

1970 年 4 月,“东方红一号” 卫星进入发射倒计时,酒泉发射场的地面测试成了最后一道关键环节 —— 卫星一旦升空,无法进行维修,因此必须通过 “卫星模拟器”(模拟在轨状态)与星地链路、加密模块完成 19 次通信对接,验证 “数据采集→加密→传输→解密” 全流程的可靠性。这 19 次对接不是随机次数,而是基于 “覆盖所有关键场景(基础链路、加密功能、应急故障)” 的精确规划,每一次都对应着卫星在轨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缺一不可。

卫星模拟器的 “太空状态复刻” 是测试核心。根据《东方红一号发射场测试方案》(编号 “东 - 测 - 7001”),模拟器需精准模拟卫星在轨的三大核心状态:一是轨道参数(近地点 439 公里、远地点 2384 公里),通过调整地面信号衰减器(37-67db),模拟不同轨道高度的信号强度变化;二是遥测数据(设备温度 - 50c至 40c、供电电压 28V±2V),由内置传感器生成,模拟卫星各系统的实时状态;三是极端环境影响(辐射、微重力),通过外接辐射模拟器(1x10?rad)、微重力模拟台( parabolic flight 地面版),复刻太空环境对设备的影响。王工在调试模拟器时说:“这台机器就是‘地面上的卫星’,要是跟它对接不通,上天后也肯定不行。”

19 次对接的 “场景覆盖” 逻辑清晰。测试团队将 19 次对接分为三阶段,每阶段目标明确:第一阶段(4 月 15 日 - 17 日,5 次对接)验证 “基础通信链路”,确保星地信号传输稳定(延迟≤0.19 秒、误码率≤1x10??);第二阶段(4 月 18 日 - 20 日,7 次对接)验证 “加密功能”,测试 37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的加密 - 解密可靠性(抗破译率≥97%、解密误差≤0.01%);第三阶段(4 月 21 日 - 23 日,7 次对接)验证 “应急容错”,模拟元器件故障、环境恶化等场景,测试系统的代偿能力(故障恢复时间≤0.37 秒)。陈恒在测试规划会上强调:“19 次对接要把所有风险都测到,不能给发射留任何隐患。”

发射场的 “极端条件” 增加测试难度。4 月的酒泉发射场,昼夜温差达 37c(白天 17c\/ 夜间 - 20c),风沙频繁(最大风速 19 米 \/ 秒),对设备稳定性提出挑战:模拟器的精密电阻在低温下阻值漂移 0.37%,加密模块的接口在风沙中易接触不良,星地链路的天线需频繁调整角度以避开风沙干扰。周明远在检查设备时发现:“地面测试比实验室难十倍,既要模拟太空,还要对抗风沙和低温,每一次对接都是双重考验。”

团队的 “分工协作” 保障测试推进。王工带领 5 人负责卫星模拟器的参数设置与状态监控;陈恒统筹全局,协调解决跨系统问题;李敏带领 3 人负责加密算法的实时调整与验证;周明远带领 4 人负责硬件故障排查(如接口、天线);张工专注 37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的状态,确保其与模拟器兼容。这种分工既延续了之前研发时的协作模式,又针对发射场场景新增了 “风沙防护”“低温保温” 的专项岗位(2 名战士负责给设备裹保温棉、清理接口风沙)。

1970 年 4 月 14 日,测试前最后一次设备检查完成:模拟器参数校准完毕(轨道、遥测数据误差≤0.1%),加密模块功能正常(功耗 67w、体积 37 立方厘米),星地链路天线调试到位(108 兆赫频段接收灵敏度 - 117db)—— 一切准备就绪,19 次通信对接的 “太空预演” 即将开始。

二、19 次对接实施:分阶段的 “问题暴露与验证”

1970 年 4 月 15 日 - 23 日,19 次通信对接按计划分三阶段推进,每一次对接都像 “实战演练”,既验证了设备的可靠性,也暴露了之前未发现的细节问题 —— 团队在 “发现问题 - 分析原因 - 快速解决 - 再次验证” 的循环中,逐步完善星地通信系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太空的考验。

第一阶段(4 月 15 日 - 17 日):基础通信链路的 5 次对接,解决 “信号匹配” 问题。4 月 15 日 8 时,第一次对接启动:模拟器发送 “温度 - 27c、电压 28V” 的模拟遥测数据,通过 108 兆赫频段传输至地面接收端,结果显示信号延迟 0.3 秒(远超 0.19 秒的要求),误码率 1x10??(超标)。李敏立即用示波器分析波形,发现是模拟器的信号衰减器设置为 37db(模拟近地轨道),而实际太空远地点的信号衰减需达 47db,衰减不足导致信号过强,链路出现 “过载延迟”。王工调整衰减器至 47db 后,10 时进行第二次对接,延迟降至 0.17 秒,误码率 8x10??(达标)。4 月 16 日的第三、四次对接,分别测试近地点(37db 衰减)、日照区(温度 40c)的链路稳定性,均成功;4 月 17 日第五次对接,连续传输 19 分钟数据,无中断,基础链路验证通过。王工在日志里写:“第一次失败不是坏事,早发现衰减匹配问题,上天后就不会出问题。”

第二阶段(4 月 18 日 - 20 日):加密功能的 7 次对接,攻克 “同步与抗干扰” 难关。4 月 18 日 9 时,第一次加密对接:模拟器数据经 37 立方厘米模块加密后传输,地面解密误差 0.03%(超标 0.02%)。张工检查模块接口时发现,模块的 “数据发送时序” 为 19 毫秒 \/ 帧,而模拟器的 “接收时序” 为 27 毫秒 \/ 帧,时序不匹配导致部分数据丢失。他立即调整模块时序至 27 毫秒 \/ 帧,11 时第二次对接,解密误差降至 0.007%(达标)。4 月 19 日的第三、四次对接,引入辐射模拟器(1x10?rad),模块误码率从 8x10??升至 3x10??(接近上限),周明远拆解模块屏蔽罩,发现铅锡合金涂层有 0.3 毫米缝隙,重新用高温胶带密封后,第五次对接误码率回落至 9x10??。4 月 20 日的第六、七次对接,测试不同加密嵌套层级(19 层)的稳定性,第七次对接加密 - 解密成功率 100%,抗破译率经模拟测试达 97%,加密功能验证通过。李敏看着解密后的精准数据,松了口气:“之前担心加密算法在发射场不稳定,现在看来,调整时序和密封屏蔽罩后,完全没问题。”

第三阶段(4 月 21 日 - 23 日):应急场景的 7 次对接,验证 “容错与恢复” 能力。4 月 21 日 8 时,第一次应急对接:模拟加密模块 1 只 “3Ax81h” 晶体管 β 值降至 30(故障状态),模块自动切换至备用运算路径,故障恢复时间 0.35 秒(≤0.37 秒),数据传输未中断。4 月 22 日的第二、三、四次对接,分别模拟低温 - 50c(模块加热片启动,维持温度 - 7c)、风沙导致接口接触不良(战士及时清理,恢复时间 1.9 秒)、电源电压波动(28V 降至 25V,模块稳压电路正常工作),均成功应对。4 月 23 日的第五、六、七次对接,进行 “全场景复合测试”:同时模拟辐射、低温、晶体管故障,模块仍能稳定加密传输,第七次对接(最后一次)完成时,时间刚好是 23 日 19 时,距离 “东方红一号” 预定发射仅剩 1 天。陈恒看着测试数据汇总表,19 次对接成功率从第一次的 0%(失败)逐步提升至最后 100%,眼眶有些湿润:“19 次,终于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能给发射交差了。”

19 次对接的 “数据沉淀” 为发射保驾护航。测试团队整理出《19 次通信对接问题与解决方案汇总》,记录了 5 类 19 个问题(信号衰减、时序不匹配、辐射屏蔽、应急故障、环境干扰)及对应解决方法,形成 “问题 - 原因 - 措施 - 效果” 的完整闭环。例如 “信号延迟” 问题,原因是衰减匹配不当,措施是按轨道高度调整衰减器(近地 37db \/ 远地 47db),效果是延迟≤0.17 秒;“解密误差” 问题,原因是时序不匹配,措施是同步模块与模拟器时序(27 毫秒 \/ 帧),效果是误差≤0.01%。这些数据不仅保障了此次发射,更成为后续航天测试的 “参考手册”。

三、关键问题攻坚:从 “失败” 到 “突破” 的技术博弈

19 次通信对接的过程中,团队遭遇 5 个关键技术问题,每一个都关乎测试成败,甚至影响卫星发射 —— 这些问题不是实验室里能预见的,而是发射场特殊环境(低温、风沙、模拟器与太空的差异)与设备协同的 “新挑战”。团队通过 “现场分析、快速迭代、跨界协作”,在极短时间内攻克难关,每一次突破都体现了 “实战导向” 的技术博弈思路。

信号衰减匹配问题:从 “地面经验” 到 “太空精准计算”。第一次对接失败的核心原因,是团队最初按 “67 式” 地面通信的衰减经验(37db)设置模拟器,忽略了太空轨道高度变化导致的衰减差异(近地 37db \/ 远地 47db)。李敏与王工连夜计算:卫星在远地点时,信号需穿越更厚的大气层,衰减比近地多 10db,若按地面经验设置,会导致信号过强、链路过载。他们参考《近地轨道信号衰减手册》(编号 “轨 - 衰 - 7001”),重新校准衰减器,将远地点衰减设为 47db,近地点设为 37db,第二次对接即成功。“地面通信的衰减是固定的,太空是动态的,必须按轨道算,不能凭经验。” 李敏的这个结论,后来被写入航天测试规范。

加密时序同步问题:模块与模拟器的 “跨系统协同”。第二阶段第一次加密对接,解密误差超标的原因,是 37 立方厘米加密模块的发送时序(19 毫秒 \/ 帧)与卫星模拟器的接收时序(27 毫秒 \/ 帧)不兼容 —— 模块时序基于 “67 式” 地面通信设计,而模拟器时序则按卫星在轨数据传输节奏设定,两者未提前协同。张工与王工现场调整:张工拆开模块,用烙铁修改时序电路的电阻值(从 1.9kΩ 改为 2.7kΩ),将发送时序延长至 27 毫秒 \/ 帧;王工同步调整模拟器的接收缓冲器,确保数据不丢失。调整后,解密误差立即降至 0.007%。“跨系统对接就像两个人说话,语速不一样就会听错,必须让模块和模拟器‘语速一致’。” 张工的比喻,让团队更直观理解了时序同步的重要性。

辐射屏蔽漏洞问题:细节里的 “安全隐患”。第二阶段对接中,辐射模拟导致误码率超标的原因,是加密模块的铅锡合金屏蔽罩有 0.3 毫米缝隙(生产时焊接不完整),γ 射线从缝隙渗入,干扰晶体管 pN 结。周明远用放大镜逐一检查屏蔽罩,发现缝隙位于模块角落(焊接时视线盲区),他立即用高温银胶填充缝隙,再覆盖一层 0.03 毫米厚的铅箔,重新测试后误码率回落至 9x10??。“太空辐射无孔不入,哪怕 0.3 毫米的缝隙,都可能让之前的防护白费。” 周明远后来在模块生产规范里增加 “屏蔽罩 100% 放大镜检查” 条款,避免类似问题。

应急故障代偿问题:从 “被动应对” 到 “主动设计”。第三阶段模拟晶体管故障时,最初模块的备用路径切换时间达 0.5 秒(超标),原因是备用路径的启动信号需经过 3 级放大,延迟过长。李敏简化放大电路,将 3 级减至 1 级,同时优化切换逻辑(从 “检测故障→发送信号→启动备用” 改为 “故障与备用信号并行”),切换时间缩至 0.35 秒。“应急方案不能等故障发生了再反应,要提前做好‘并行准备’,才能快。” 这个改进,让模块的容错能力从 “达标” 提升至 “优秀”,后来在卫星在轨运行时,成功应对过一次轻微的元器件参数劣化。

风沙与低温的环境干扰问题:“土办法” 解决大问题。发射场的风沙导致模块接口接触电阻增加 0.37Ω,低温导致模拟器电阻阻值漂移 0.37%。团队的 “土办法” 简单有效:针对风沙,安排 2 名战士每 19 分钟清理一次接口,并用凡士林涂抹接口(防氧化、防沙);针对低温,给模拟器和模块裹上 0.37 厘米厚的羊毛毡(保温),模块内部加热片功率从 0.07 瓦提至 0.1 瓦(维持温度 - 7c以上)。这些 “非技术” 措施,却解决了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王工说:“发射场的环境复杂,不能只靠高科技,有时候战士的‘土办法’更管用。”

这 5 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不是靠 “技术跃进”,而是靠 “精准分析、细节较真、跨域协作”—— 团队没有回避失败,而是从每一次对接的问题中找到根源,用最务实的方法突破,最终确保 19 次对接全部达标,为 “东方红一号” 的成功发射扫清了最后障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