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2章 机械密码指标论证(1 / 2)
卷首语
1971 年 2 月 5 日 8 时 07 分,北京国防科工委下属的机械实验室里,齿轮转动的 “咔嗒” 声此起彼伏。老周(机械结构负责人)蹲在工作台前,手里攥着 6 组黄铜齿轮样品,每组齿轮边缘都刻着细密的齿纹,旁边散落着演算纸,上面 “1900 组”“ 组” 的数字被红笔反复圈画,墨迹已有些晕开。
实验室的恒温箱显示 - 17c,里面正测试不同型号的润滑油,老吴(材料专家)每隔 19 分钟就记录一次黏度数据;另一侧,老金(沈阳精密仪器厂工程师)正拆解一台瑞士军用密码锁,锁芯的 “双层结构” 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老宋(项目协调人)推门进来,手里拿着美方最新的破解设备参数:“每秒能试 19 组密码,之前的组合数可能不够。”
老周抬头看向恒温箱,又低头看了看齿轮,心里清楚:今天不仅要确定齿轮组合数,还要解决防撬与低温适配的问题 —— 这三个指标,直接决定机械密码能否扛住纽约的安全考验。“先从组合数开始,一个一个来。” 老周将齿轮放在工作台上,小李(年轻工程师)拿着 1900 组组合的方案走过来,一场关于 “安全与效率” 的论证,就此展开。
一、组合数争议爆发:1900 组与
组的 “安全博弈”(1971 年 2 月 5 日 9 时 - 10 时 30 分)
1971 年 2 月 5 日 9 时,机械密码论证会在实验室召开,首个议题就是齿轮组合数 —— 年轻工程师小李(沈阳精密仪器厂助理工程师)提出 “6 组齿轮 x5 档调节 = 1900 组组合”,认为 “1900 组已能抵御美方常规破解”;机械结构负责人老周则主张 “6 组齿轮 x19 档调节 =
组组合”,强调 “美方破解能力远超预期,组合数必须翻倍”。双方的争论不仅是数字的差异,更是对 “美方破解速度” 与 “外交人员操作难度” 的不同判断,背后是 “安全优先” 与 “实用优先” 的心理博弈。
小李的 “1900 组方案” 与依据。小李首先阐述方案:“6 组齿轮,每组设 5 个调节档位(0-4),通过齿轮联动,组合数为 5?=?不对,实际因齿轮咬合限制,有效组合约 1900 组。” 他快速翻动手里的测算稿:“根据总参二部提供的美方破解数据,其‘AN\/FLR-9’配套破解机每秒能尝试 19 组密码,1900 组需 1900÷19=100 秒,即 1 分 40 秒破解?不对,我算错了,应该是 1900÷(19x3600)≈0.027 小时,也就是 1.6 分钟?这不对,我重新算……” 小李突然卡顿,脸涨得通红 —— 他之前的测算忽略了 “破解机的并行运算能力”,实际美方设备可同时尝试 37 组组合,1900 组仅需 1900÷37≈51 秒即可破解。老周立即指出:“你只算了理论速度,没考虑美方的并行破解,1900 组撑不过 1 分钟,这怎么能满足 72 小时防撬需求?”
老周的 “ 组方案” 与安全论证。老周将自己的测算稿推到桌中央:“6 组齿轮,每组设 19 个调节档位(1-19,避免 0 档误触),组合数为 19?=?不,实际是齿轮联动时,相邻齿轮档位存在咬合限制,有效组合约
组。” 他用红笔圈出关键数据:“按美方每秒 37 组的并行破解速度, 组需 ÷37≈1362 秒,即 22.7 分钟;若考虑我方‘错转 3 次锁死’机制(锁死后需 19 分钟重置),实际抗破解时长可达 22.7+19x3=79.7 分钟,再结合机械防撬结构,总防撬时长能突破 72 小时。” 老周还补充:“1970 年苏联驻美使馆的密码锁只有 3 组齿轮、10 档调节,组合数 1000 组,美方 37 分钟破解,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争论中的 “细节对抗”。小李不服气:“ 组组合,外交人员操作时要对准 6 组 19 档,很容易出错,紧急情况下可能延误通信!” 老周回应:“我们做过测试,19 档调节的齿轮边缘刻有‘防滑纹’,外交人员通过触觉就能定位档位,操作时间≤19 秒,不会延误;且 19 档的间隔是 0.7 毫米,比 5 档的 1.9 毫米更精准,反而减少误触。” 老宋(项目协调人)拿出外交人员操作测试数据:“19 名外交人员试用 19 档齿轮,平均操作时间 17 秒,错误率 3%,远低于 5 档的 19%(因档位间隔大,易过调)。” 这些数据让小李的反驳显得无力,但他仍小声嘀咕:“万一美方用更先进的破解设备呢?”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做技术,要按最坏情况准备, 组是目前能平衡安全与操作的最优解。”
心理上的 “从质疑到认同”。小李看着老周的测算稿和测试数据,心里逐渐动摇 —— 他之前只考虑操作便捷,却忽略了美方破解技术的升级。“我之前没算并行破解,也没考虑锁死机制,确实欠妥。” 小李主动承认不足,老周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安全这根弦不能松,联合国之行容不得半点侥幸。” 这场争议,不仅确定了组合数的方向,更让年轻工程师明白 “机械密码的每一个数字,都连着国家秘密”。
二、组合数的技术验证:齿轮档位与抗破解时间的 “精准匹配”(1971 年 2 月 5 日 10 时 30 分 - 12 时)
争议过后,老周团队立即启动组合数的技术验证,核心是确认 “6 组 x19 档 =
组” 的抗破解时间是否达标,同时测试齿轮档位的 “操作适配性” 与 “机械稳定性”。验证过程中,团队用模拟美方破解机、外交人员实操、机械疲劳测试三种方式,全方位检验组合数的合理性,每一组数据都带着 “确保安全落地” 的严谨,老周的心理也从 “自信” 转为 “踏实”—— 数据证明, 组组合能满足 72 小时防撬需求。
模拟美方破解的 “抗破解时间测试”。老周团队用实验室的 “模拟破解机”(按美方 “AN\/FLR-9” 参数仿制,每秒并行破解 37 组),对
组组合进行测试:1初始阶段:破解机随机尝试组合,19 分钟内仅破解 1900 组(与小李方案的总组合数持平);2中期阶段:因齿轮咬合限制,破解机出现 “无效组合识别延迟”,每小时破解速度从
组(37x3600)降至
组;3锁死机制触发:当破解机错转 3 次后,齿轮自动锁死,需 19 分钟重置,重置后破解机需重新开始尝试。最终测试显示,完整破解
组组合需 73.7 小时,超过 72 小时的指标要求。“这个结果,比我预期的还好。” 老周在测试报告上写下结论,手指划过 “73.7 小时” 的数字,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
齿轮档位的 “操作适配性测试”。实验室里,19 名外交人员(模拟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轮流试用 19 档齿轮:1触觉定位:齿轮边缘的防滑纹(0.07 毫米深)让外交人员能通过手指触感判断档位,平均定位时间≤1.9 秒;2连续操作:外交人员按 “输入密码→确认→解锁” 流程反复操作,平均完成时间 17 秒,错误率 3%(主要是新手对 19 档的不熟悉,熟练后错误率降至 0.7%);3紧急场景:模拟 “美方撬锁” 的紧急情况,外交人员需快速锁死密码箱,平均反应时间 19 秒,锁死操作成功率 100%。参与测试的老陈(外交部代表)反馈:“19 档看着多,但有防滑纹辅助,比想象中好操作,紧急情况下也能快速应对。” 老周记录下反馈:“操作适配性达标,无需调整档位设计。”
齿轮的 “机械稳定性测试”。老金(沈阳精密仪器厂)团队对 19 档齿轮进行疲劳测试:1连续转动:齿轮以每分钟 19 圈的速度连续转动 72 小时,模拟长期使用场景,测试后齿轮磨损量 0.01 毫米(远低于 0.07 毫米的报废标准);2咬合精度:6 组齿轮联动时,档位对齐误差≤0.01 毫米,无卡顿现象;3材质强度:齿轮采用黄铜材质(含铜 70%、锌 30%),经 19 公斤压力测试(模拟撬棍撬击),无变形、无断裂。老金拿着测试后的齿轮样品说:“19 档的设计没影响齿轮强度,反而因档位细分,咬合更精准,长期使用稳定性没问题。” 老周补充:“黄铜材质还能防锈,纽约潮湿环境下也能用。”
验证后的 “心理踏实”。老周将三种测试数据整理成表:抗破解时间 73.7 小时、操作时间 17 秒、疲劳测试磨损 0.01 毫米,所有指标均达标。他在笔记本上写:“组合数的争议解决了,数据不会说谎, 组既能防住美方破解,又能让外交人员用好,这就是我们要的平衡。” 小李看着表格,也忍不住说:“之前担心 19 档不好用,现在看测试数据,确实比 5 档更优,还安全。” 实验室里的气氛变得轻松,大家都明白,机械密码的第一个核心指标,终于落地了。
三、防撬结构设计:双层锁芯与 “错转 3 次锁死” 的 “机械防御”(1971 年 2 月 5 日 14 时 - 15 时 30 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