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机械 - 化学协同测试(2 / 2)
四、故障预案测试:齿轮卡死与应急开锁的 “应急协同”(1971 年 6 月 17 日 14 时 - 16 时)
14 时,故障预案测试启动 —— 核心是验证 “机械齿轮卡死时,通过‘机械钥匙 + 电子密钥’应急开锁,且化学自毁装置不误触发” 的协同逻辑,避免 “故障时设备报废” 或 “应急开锁时触发自毁”。老周模拟齿轮卡死,小王与老宋分别操作机械钥匙与电子密钥,老李监测自毁装置状态,人物心理从 “正常操作的放松” 转为 “故障应对的焦虑”,重点确认安全逻辑的 “极端可靠性”。
齿轮卡死的 “模拟与确认”。老周通过两种方式模拟卡死:1机械卡滞:在第 3 组齿轮的齿槽内插入 0.07 厚的金属薄片(模拟长期使用后的金属碎屑卡滞),小王输入正确密码后,齿轮仅转动 1\/3 就停止,系统提示 “齿轮故障”;2电路故障:断开齿轮联动电机的电源线(模拟电机故障),输入密码后,齿轮无任何反应,故障提示灯亮起。“这两种都是最可能出现的故障,前者是机械磨损导致,后者是电路问题,外交人员在纽约遇到这种情况,总不能把箱子扔了。” 老周说,他检查卡死状态,确认齿轮无法通过正常操作解锁,故障模拟成功。
应急开锁的 “协同操作”。小王与老宋按应急流程执行:1准备:小王取出机械钥匙(对应箱体侧面的应急锁孔),老宋取出电子密钥(对应箱体顶部的密钥插槽);2插入:两人同时将钥匙插入对应孔位(机械钥匙插入深度 19,电子密钥插入深度 7);3联动操作:小王顺时针转动机械钥匙 19 度,同时老宋按住电子密钥上的 “解锁” 键,约 17 秒后,听到 “应急解锁成功” 的提示音,齿轮卡死状态解除,箱体锁扣弹出;4复位:解锁后,老周取出金属薄片、接好电机电源线,重新输入密码锁定,齿轮联动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应急开锁时间 17 秒,比要求的 19 秒还快,而且没触发自毁,完美。” 小王兴奋地说,老李补充:“应急操作时,自毁装置一直保持休眠,压力传感器没反应,不会因为开锁动作误触发。”
应急逻辑的 “可靠性验证”。团队重复测试 3 次故障场景:1机械卡滞应急开锁:17 秒、18 秒、17.5 秒,均成功,自毁无响应;2电路故障应急开锁:16.5 秒、17.2 秒、18 秒,均成功,电机恢复后联动正常;3混合故障(机械卡滞 + 电路故障):27 秒解锁(因需先处理电路),仍≤37 秒的应急时间上限,且自毁装置全程休眠。“就算两种故障同时出现,也能应急,这个逻辑没问题。” 老宋说,他还测试了 “应急开锁后自毁功能”—— 解锁后重新施加 20kg 压力,自毁装置仍能正常触发,证明应急操作不影响自毁功能。
五、测试后总结与规范:安全逻辑的 “闭环落地”(1971 年 6 月 18 日 - 20 日)
6 月 18 日起,团队基于协同测试结果,开展总结与规范制定 —— 核心是将 “暴力破解→正常操作→故障预案” 的安全逻辑转化为 “可量产、可操作” 的标准,同时制定批量协同测试计划,确保每台密码箱都具备完整的安全逻辑。过程中,团队经历 “数据整理→问题优化→规范编写→计划制定”,人物心理从 “测试成功的轻松” 转为 “批量落地的严谨”,将协同测试成果转化为最终的生产与验收标准。
测试数据的 “整理与分析”。团队整理三类核心数据:1暴力破解:20kg 压力触发自毁,响应时间 0.17-0.19 秒,氰化物浓度 0.36-0.37g\/3,毁密效果 100%,机械锁同步锁死;2正常操作:平均操作时间 27 秒,齿轮联动成功率 100%,自毁休眠率 100%,错误 3 次内无锁死;3故障预案:机械 \/ 电路故障应急开锁时间 16.5-27 秒,自毁误触发率 0%,解锁后功能恢复率 100%。老宋将数据与设计指标对比,所有参数均达标,且发现 “传感器接线加固”“应急开锁同步操作” 两个优化点,需纳入生产。
问题优化与 “规范编写”。团队制定《机械 - 化学协同生产与测试规范》,重点补充:1生产规范:压力传感器接线需用双股绞合线(避免震动松动),齿轮齿槽需做 “防碎屑处理”(镀 0.01 厚的镍层),自毁装置与机械锁的联动电路需做 “防水密封”(避免湿度影响);2测试规范:批量测试时需 100% 执行 “暴力破解(20kg 压力)→正常操作(3 次密码输入)→故障预案(机械卡滞)” 流程,不允许抽检,且每次测试后需校准浓度仪与压力计;3操作规范:为外交人员编写《应急开锁手册》,明确 “机械钥匙 + 电子密钥” 的同步操作步骤,附示意图与操作视频(用 16 胶片录制)。“规范要‘堵上所有发现的漏洞’,比如接线松动,以后生产时就用双股线,从源头避免问题。” 老周说,规范还明确了 “协同测试不合格” 的判定标准(如自毁响应超 0.19 秒、应急开锁超 37 秒),确保批量产品质量一致。
批量测试计划的 “制定与风险预案”。团队制定批量协同测试计划:16 月 25 日前:完成 19 台样机的协同测试(每台均需通过三类场景);27 月 5 日前:根据样机测试结果优化规范,启动 190 台量产设备的协同测试(每天测试 19 台,10 天完成);37 月 15 日前:提交所有测试报告,报国防科工委与外交部联合验收。风险预案包括:1浓度仪故障:备用 2 台 cY-1 型浓度仪,故障后 30 分钟内切换;2撬棍损坏:备用 3 根 19 英寸撬棍,确保测试不中断;3应急钥匙丢失:预留 19 套备用钥匙,通过加密信道 48 小时内补发。“批量测试最怕‘批量不合格’,所以样机测试要做足,19 台样机覆盖所有可能的生产偏差,没问题再量产。” 老宋强调,他还安排老周、老李、小王各负责一条测试线,确保测试效率与质量。
6 月 20 日,首台批量样机协同测试完成 —— 暴力破解 20.03kg 触发自毁,正常操作 25 秒解锁,机械卡滞 17 秒应急开锁,全部达标。老宋拿着测试报告,对团队说:“从 2 月的指标论证,到今天的协同测试,我们用 4 个月时间,把‘安全逻辑’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 暴力时能毁,正常时能用,故障时能应急,这个密码箱,终于能放心交给外交部了。” 窗外的阳光照在样机上,箱体上的 “机械锁”“自毁触发区”“应急锁孔” 标识清晰对齐,这个凝聚了团队心血的设备,即将踏上前往纽约的旅程,成为联合国之行的 “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协同测试标准:《1971 年军用机械 - 化学协同自毁装置测试规范》(编号军 - 协 -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暴力破解压力需比触发阈值高 1kg(19kg 阈值用 20kg 测试)、正常操作解锁时间≤37 秒、应急开锁时间≤19 秒,与团队测试标准一致。
浓度仪与撬棍参数:《cY-1 型氰化物浓度检测仪技术手册》(1971 年版)现存北京分析仪器厂档案馆,标注检测误差≤0.01g\/3、采样频率 1 次 \/ 秒,与老李使用的设备参数吻合;《19 英寸军用撬棍技术规格》(编号军 - 工 - 撬 - 7101)现存沈阳兵工厂档案馆,规定撬棍施力点距撬头 37、最大承受压力 37kg,与老周使用的撬棍一致。
应急开锁技术:《外交密码箱应急开锁规范》(编号外 - 应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明确 “机械钥匙 + 电子密钥” 双解锁逻辑,插入深度分别为 19、7,同步操作时间≤19 秒,与团队测试流程吻合。
模拟氰化物安全标准:《1971 年化学自毁模拟试剂安全规范》(编号化 - 模 - 7101)现存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档案馆,规定模拟氰化物浓度≤0.37g\/3,挥发后 37 分钟内降至安全浓度≤0.01g\/3,与老李使用的模拟试剂参数一致。
齿轮防碎屑处理:《军用齿轮表面处理标准》(编号军 - 齿 - 7101)现存洛阳轴承研究所档案馆,规定齿轮齿槽需镀 0.01 厚镍层防碎屑,与团队纳入生产规范的要求完全匹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