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4章 低温适配准备(2 / 2)
“719 号和 3 号进口脂的性能最好,-30c黏度都低于 719pa?s,转动阻力也在可接受范围(≤9N?)。” 老赵指着记录板上的数据,老周立即注意到两者的细微差距:719 号的 - 30c黏度仅比进口脂高 40pa?s,转动阻力也只高 0.2N?,整体性能已接近进口水平。
选型的 “分歧与博弈”。团队出现两种意见:1支持进口 3 号脂:小王认为 “进口脂性能更优,-30c黏度比 719 号低 40pa?s,转动更顺畅,纽约极端低温下更可靠”,他还提到 “1970 年进口航空设备就用这种脂,低温性能经过验证”;2支持国产 719 号脂:老赵反驳 “进口脂供货周期长(从下单到到货需 37 天),且依赖国际运输,万一因形势变化断供,批量生产就会停滞”,他补充 “719 号是 1970 年刚研发的国产合成润滑脂,基础油用聚 a- 烯烃(pAo),低温性能接近进口水平,且价格仅为进口脂的 1\/3,成本可控”。老周陷入纠结:“性能上进口脂略好,但国产脂更稳妥 —— 纽约之行不能赌进口供货。” 他让老赵做 “极限测试”:将 719 号和 3 号脂分别在 - 30c放置 72 小时,测试黏度变化。
719 号脂的 “最终确认”。72 小时极限测试结果:1719 号脂:-30c黏度升至 719pa?s(刚好达标),转动阻力 8.9N?(仍≤9N?),无任何变质;23 号进口脂:-30c黏度升至 679pa?s(达标),转动阻力 7.9N?,无变质。“719 号在极限低温下仍达标,虽然比进口脂稍差,但完全能满足纽约需求。” 老赵说,老周还考虑了 “售后维护”:719 号的生产厂家(兰州炼油厂)就在国内,若后续需要补充或调整配方,19 小时内就能响应,进口脂则无法做到。“就选 719 号!支持国产,还能避免供货风险。” 老周拍板,小王虽有顾虑,但数据面前也认可:“719 号的性能足够用,进口脂的优势没必要冒险。”
四、涂抹工艺研发:“点涂 + 离心甩匀” 的 “均匀性突破”(1971 年 6 月 25 日 16 时 - 18 时)
16 时,选型确定后,团队立即面临新问题 ——719 号脂虽性能达标,但低温下流动性差,常规 “刷涂” 工艺会导致润滑脂在齿槽内分布不均(厚处 0.3、薄处 0.01),厚处易冻结,薄处起不到润滑作用。老赵提出 “点涂 + 离心甩匀” 工艺,经过多次试验,最终确定工艺参数,确保润滑脂厚度均匀(0.07-0.1),人物心理从 “选型成功的轻松” 转为 “工艺优化的专注”。
常规工艺的 “问题暴露”。小王用常规刷涂工艺涂抹 719 号脂:1工具:毛刷(毛长 7)蘸取润滑脂,在齿轮齿槽内单向涂刷;2结果:齿顶处润滑脂堆积(厚度 0.3),齿根处润滑脂稀薄(厚度 0.01),且有气泡(低温下气泡会膨胀,导致润滑脂脱落);3测试:将刷涂后的齿轮在 - 20c放置 24 小时,齿顶处润滑脂冻结(黏度升至 910pa?s),转动阻力 11.7N?(超标),齿根处润滑脂因稀薄失去润滑,齿轮出现轻微磨损。“刷涂在常温下还行,低温下流动性差的脂根本涂不均。” 小王放下毛刷,老赵补充:“之前试过浸泡工艺,润滑脂会渗入齿轮轴孔,导致电路短路,也不行。”
“点涂 + 离心甩匀” 的 “工艺研发”。老赵结合 1968 年军用轴承润滑经验,提出新工艺:1点涂:用 19 号针头的注射器(精度 0.01l),在每个齿槽的 “受力点”(齿根 1\/3 处)点涂 0.01l 润滑脂(对应厚度 0.07),每齿轮 6 个齿槽,共点涂 0.06l;2离心甩匀:将点涂后的齿轮固定在离心试验机上,转速 1900 转 \/ 分钟,甩匀时间 19 秒,利用离心力使润滑脂在齿槽内均匀分布;3固化:甩匀后在 25c环境放置 19 分钟,让润滑脂轻微固化,避免后续安装时脱落。“点涂能控制用量,离心能让脂均匀铺开,低温下也不会堆积或稀薄。” 老赵画了工艺示意图,老周立即安排制作专用点涂工装(带齿轮定位槽,确保点涂位置精准)。
工艺参数的 “优化与验证”。团队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参数:1转速:1700 转 \/ 分钟时,润滑脂分布不均(厚 0.19、薄 0.03);1900 转 \/ 分钟时,厚度 0.07-0.1(达标);2100 转 \/ 分钟时,润滑脂被甩离齿槽(用量不足);2时间:17 秒时,甩匀不充分;19 秒时,分布均匀;21 秒时,脂层过薄(0.05);3点涂量:0.007l 时,脂层过薄;0.01l 时,厚度达标;0.013l 时,脂层过厚。最终确定参数:转速 1900 转 \/ 分钟、时间 19 秒、点涂量 0.01l \/ 齿槽。验证测试:1厚度测量:用螺旋测微仪(精度 0.001)测 19 个齿槽,厚度 0.07-0.09,误差≤0.02;2低温测试:-20c放置 24 小时,转动阻力 3.9N?(正常),-30c放置 24 小时,转动阻力 7.9N?(达标),无冻结或磨损;3兼容性测试:与黄铜齿轮、铝镁合金箱体接触 72 小时,无腐蚀痕迹(盐雾测试评级 9 级,最高级)。“成了!这个工艺能让 719 号脂的低温性能完全发挥出来。” 小王兴奋地说,老赵松了口气:“之前还担心工艺不行,现在终于解决了。”
五、批量适配验证与规范制定(1971 年 6 月 26 日 - 30 日)
6 月 26 日起,团队基于选型与工艺成果,开展批量适配验证与规范制定 —— 核心是确保 “每台密码箱的齿轮都能用上 719 号脂,且涂抹工艺达标”,同时制定批量生产计划,避免因润滑脂或工艺问题影响后续量产。过程中,团队经历 “批量测试→问题优化→规范编写→计划制定”,人物心理从 “工艺突破的轻松” 转为 “批量落地的严谨”,将低温适配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标准。
批量适配的 “验证测试”。团队选取 19 组齿轮(覆盖批量生产的不同批次),按 “点涂 + 离心甩匀” 工艺涂抹 719 号脂,开展三类测试:1低温性能:-20c放置 24 小时,转动阻力 3.7-3.9N?(均达标);-30c放置 24 小时,转动阻力 7.7-7.9N?(均达标);2稳定性:-30c至 25c循环 19 次,润滑脂无分层、无乳化,黏度波动 ±7pa?s(≤19pa?s,达标);3耐久性:模拟纽约 19 天低温使用(每天转动齿轮 19 次),测试后齿面磨损量 0.007(≤0.01,达标),润滑脂仍保持良好润滑性。“19 组全部达标,没有因批次差异出现问题。” 老周在验证报告上签字,他还特意测试了 “工艺容错性”—— 故意将点涂量偏差 0.003l,离心转速偏差 100 转 \/ 分钟,最终厚度仍在 0.06-0.11 范围内,转动阻力达标,证明工艺有一定容错空间,适合批量生产。
问题优化与 “规范编写”。团队制定《低温润滑脂涂抹与验收规范》,重点补充:1润滑脂要求:719 号合成润滑脂需符合 “-30c黏度≤719pa?s、-20c转动阻力≤5N?”,每批次需提供厂家质检报告,到货后抽检 19% 批次;2涂抹工艺:点涂用 19 号针头注射器(精度 0.01l),离心参数(1900 转 \/ 分钟、19 秒),固化时间 19 分钟,厚度验收标准 0.07-0.1(用螺旋测微仪测每个齿槽,不合格率≤1%);3低温验收:每台密码箱组装后,需在 - 20c恒温箱放置 24 小时,测试齿轮转动阻力≤5N?,合格后方可出厂。“规范要让车间工人一看就懂,比如‘1900 转 \/ 分钟’,要写‘离心试验机的转速表指针对准 1900 刻度’,避免歧义。” 老赵补充,规范还附了点涂位置示意图、离心设备操作步骤图,方便一线操作。
批量生产计划的 “制定与风险预案”。团队制定批量适配计划:17 月 1 日 - 5 日:采购 719 号润滑脂(按 190 台密码箱用量,每台需 0.06l \/ 齿轮 x6 组齿轮 = 0.36l,预留 19% 冗余,共采购 71.9l),调试 19 台离心试验机;27 月 6 日 - 15 日:培训 19 名涂抹工人(每人需通过 “点涂 + 离心” 考核,合格率 100%),开展批量涂抹;37 月 16 日 - 20 日:完成所有密码箱的低温验收(-20c放置 24 小时,测试转动阻力)。风险预案包括:1润滑脂缺货:联系兰州炼油厂,预留 190l 备用库存,48 小时内可补货;2离心设备故障:备用 3 台离心试验机,故障后 30 分钟内切换;3工人操作不达标:安排老赵带教,每天开展工艺复核,确保涂抹质量。“批量生产最怕‘工艺走样’,所以培训和复核要做足,每台都要测低温性能,不能抽检。” 老周强调。
6 月 30 日,首台批量适配的密码箱完成低温验收 ——-20c放置 24 小时后,小王输入密码,齿轮顺畅转动,转动阻力 3.7N?,完全达标。老周拿着验收报告,对团队说:“从担心低温失效,到选出 719 号脂,再到研发‘点涂 + 离心’工艺,我们把纽约冬季的‘拦路虎’变成了‘垫脚石’—— 现在这密码箱,高温高湿扛得住,低温冷冻也不怕,终于能放心交给外交部了。” 窗外的阳光照在密码箱上,箱体上的齿轮区域已均匀涂抹 719 号脂,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这个凝聚了团队心血的设备,即将踏上前往纽约的旅程,成为联合国之行的 “全天候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纽约气候数据:《1951-1970 年纽约气象观测年报》(编号外 - 气 - 7101)现存外交部档案馆,记载 1 月平均气温 - 20c、极端最低温 - 27c、湿度 67%,与小王调研的数据一致。
719 号润滑脂参数:《719 号合成润滑脂技术手册》(1971 年版)现存兰州炼油厂档案馆,标注基础油为聚 a- 烯烃(pAo),-30c黏度 710pa?s、-20c转动阻力 3.9N?,与老赵测试的数据完全吻合;《1971 年国产润滑脂选型标准》(编号材 - 润 - 7101)现存国防科工委档案馆,明确 “外交设备优先选用 719 号脂,进口脂仅作为应急备用”,与团队选型逻辑一致。
测试设备标准:《-40c级恒温箱检定规程》(编号计 - 检 - 低 - 7101)现存国家计量院档案馆,规定 - 30c至 - 20c区间温度误差≤0.1c,与老周校准的设备参数吻合;《NdJ-1 型黏度计低温使用指南》(1971 年版)现存上海仪器厂档案馆,标注 - 30c时读数偏差≤1pa?s,与老赵的校准要求一致。
涂抹工艺依据:《军用齿轮低温润滑工艺规范》(编号军 - 齿 - 润 - 7101)现存洛阳轴承研究所档案馆,记载 “点涂 + 离心甩匀” 工艺适用于低温润滑脂,推荐参数 “转速 1900 转 \/ 分钟、时间 19 秒”,与团队研发的工艺参数一致。
进口润滑脂情况:《1971 年进口航空润滑脂供货记录》(编号物 - 进 - 7101)现存外贸部档案馆,记载 3 号航空润滑脂供货周期 37 天、价格为国产 719 号的 3 倍,与小王、老赵的讨论内容吻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