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00章 暴力破坏测试(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1971 年 8 月 10 日 8 时 07 分,北京某军工测试场的暴力测试区,蓝色防爆毯铺成的地面上,一台贴有 “测试样品 -01” 的密码箱被固定在钢制工装内,箱体 1.2 毫米 5052 铝合金钢板在朝阳下泛着冷光。老周(机械负责人)戴着防爆手套,将 19 直径的铬钒钢撬棍(第一集复刻的 c-19 型号)卡在密码箱锁芯与箱体的缝隙处,撬头 37° 的棱角紧紧抵住金属接缝;小王(测试员)蹲在液压千斤顶旁,反复检查压力传感器接线 —— 这台 0-100kg 量程的传感器(精度 0.1kg)已校准完毕,显示屏上 “0.0kg” 的数字稳定跳动;老梁(结构工程师)手里攥着结构应力分析图,目光紧盯着箱体边角的位移传感器;老宋(项目协调人)站在防护栏外,手里的测试流程表上 “撬棍 50kg→铁锤 19 次→角磨机 37 分钟” 的字样被红笔圈出,指尖因紧张微微发白。

“美方要是硬来,肯定用最重的工具施最大的力,今天就得测到极限。” 老周的声音透过护目镜传来,他按下液压千斤顶的启动按钮,油缸缓慢顶起撬棍。小王立即举起秒表:“压力每升 5kg 停 10 秒,记录锁芯状态!” 老梁补充:“重点看齿轮锁死机制 —— 要是 50kg 还不锁死,锁芯就可能被撬开。” 测试场的液压声与金属摩擦声交织,一场围绕 “密码箱暴力抗破坏” 的极限考验,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测试前筹备:工装、设备与安全的 “暴力防护”(1971 年 8 月 5 日 - 9 日)

1971 年 8 月 5 日起,团队就为暴力破坏测试做准备 —— 核心是 “搭稳测试工装、校准施压设备、筑牢安全防线”,毕竟 50kg 撬压力、1.9kg 铁锤冲击、角磨机切割都是高风险操作,既要确保测试数据真实,又要避免人员受伤或设备意外损坏。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工装搭建→设备校准→安全预案”,每一步都透着 “防失控” 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 “工具复刻完成的踏实” 转为 “暴力测试的焦虑”,为 8 月 10 日的测试筑牢基础。

暴力测试工装的 “针对性搭建”。团队设计专用工装固定密码箱:1主体框架:采用 10 厚 q235 钢板焊接,尺寸 1.2x0.8x1.0,能承受≥100kg 的横向压力(避免撬棍施力时工装变形);2固定机构:箱体四周用 4 个液压顶紧器(行程 50)固定,顶紧力 20kg(既防止箱体移位,又不提前挤压箱体导致测试偏差);3观测窗口:工装正面预留 30 的钢化玻璃窗口(厚度 12,防飞溅),方便观察锁芯、箱体变形;4位移监测:在箱体锁芯、边角、切割区域粘贴 5 个百分表(精度 0.01),实时记录变形量。“工装要是晃,施力就不准,测出来的抗破坏能力就是假的。” 老周用水平仪调整工装,确保框架倾斜度≤0.1°,小王补充:“我们还在工装底部加了配重块(总重 190kg),就算液压顶到 50kg,工装也不会翘起来。”

施压设备的 “精度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三类核心设备:10-100kg 液压千斤顶:用 F1 级标准砝码(50kg、100kg)校准,确保压力显示误差≤0.1kg(如实际施加 50kg 时,显示屏显示 50.07kg,达标),同时测试 “缓慢升压” 功能(每分钟升 5kg,模拟美方暴力施力的渐进过程);21.9kg 军用铁锤:用精度 0.001kg 的分析天平称重,确认重量 1.903kg(误差 0.003kg,达标),锤头棱角打磨至与情报中 “美方暴力铁锤” 一致(尖端曲率半径 1.9);31.5kw 角磨机:校准转速(空载 2800 转 \/ 分钟,符合 1971 年国产角磨机标准),安装 100 直径树脂切割片(厚度 1.2,与美方常用切割片规格一致),测试切割深度稳定性(每分钟切割 0.2±0.02)。“施压设备是‘暴力测试的标尺’,不准的话,就不知道密码箱到底能扛多少力。” 老郑(工具专家)说,他还测试了液压千斤顶的 “紧急泄压阀”—— 压力超 60kg 时自动泄压,避免意外过载。

安全防护的 “全面预案”。考虑到暴力测试的高风险,团队制定三重安全措施:1人员防护:所有测试人员需穿防刺服(防金属碎屑)、戴双层手套(内层丁腈、外层芳纶)、护目镜(防冲击),操作角磨机时额外戴防尘口罩(防金属粉尘);2设备防护:测试区地面铺 5 厚防爆毯(面积 3x3),角磨机旁放置 2 个干粉灭火器(应对可能的火花引燃),铁锤冲击区域用钢板围挡(高度 1.2,防碎屑飞溅);3应急处理:模拟 “液压千斤顶失控”(压力骤升),老周演练紧急泄压流程,从发现异常到泄压完成≤19 秒;模拟 “切割片破裂”,小王演练关闭角磨机、清理碎片的步骤,耗时≤37 秒。“暴力测试失控就是事故,比如角磨机切割片碎了,碎片能飞 19 米远,必须做好防护。” 老宋强调,他还检查了所有防护装备的有效期,确保护目镜无划痕、防爆毯无破损。

二、撬棍测试:50kg 压力下的 “锁芯变形与齿轮锁死”(1971 年 8 月 10 日 9 时 - 11 时)

9 时,撬棍测试正式开始 —— 老周操作液压千斤顶缓慢施加压力,小王记录压力与百分表数据,老梁观察齿轮锁死机制,核心验证 “19 撬棍施加 50kg 压力时,锁芯是否被撬开、齿轮锁死是否正常启动”。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压力攀升→锁芯变形→锁死触发→压力维持”,人物心理从 “施力初期的紧张” 转为 “锁死成功的踏实”,精准捕捉锁芯抗破坏的极限状态。

压力攀升与 “锁芯变形监测”。老周按 “5kg \/ 分钟” 的速度升压,小王每升 5kg 记录一次数据:110kg:百分表显示锁芯位移 0.07(无明显变形),液压千斤顶运行平稳;220kg:位移 0.19,撬头与箱体接缝处出现细微划痕(老梁判断 “正常金属挤压”);330kg:位移 0.37,锁芯表面开始出现凹陷(深度 0.05),老周放慢升压速度(2kg \/ 分钟);440kg:位移 0.7,锁芯与箱体的缝隙扩大至 0.19,小王紧张地问:“会不会快撬开了?” 老梁盯着观测窗口:“齿轮还没动,锁死机制没触发,再等等。” 老周点点头,继续缓慢升压,液压千斤顶的油缸杆逐渐伸长,撬棍与箱体的摩擦声越来越响。

50kg 压力与 “齿轮锁死触发”。当压力升至 50.0kg 时,突然传来 “咔嗒” 一声脆响 —— 老梁立即喊 “停”:“锁死了!看齿轮!” 团队凑到观测窗口:1锁芯位移停在 0.97(未突破 1 的安全限值),无法继续推动;2齿轮组的第 3 组从动轮与主动轮卡住,通过百分表观测,齿轮无进一步转动(锁死机制启动,切断撬力传导);3用扭矩扳手尝试转动锁芯,扭矩从正常 3.7N? 骤升至 19N?(无法转动,符合锁死设计)。“没撬开!锁死机制起作用了!” 小王兴奋地记录数据,老周松了口气:“之前担心 50kg 会把锁芯撬变形甚至断裂,现在看来,锁死设计刚好能扛住这个力。” 老梁补充:“我们设计的锁死触发力是 45-55kg,50kg 刚好在中间,既不会太灵敏误触发,也不会太迟钝被撬开。”

锁死机制的 “可靠性验证”。为确认锁死不是偶然,团队做两项验证:1压力反复测试:将压力降至 40kg 再升至 50kg,重复 19 次,每次都在 48-50kg 区间触发锁死,无一次失效;2锁死解除测试:按应急流程插入机械钥匙,顺时针转动 19 度,锁芯位移恢复至 0.07,齿轮联动恢复正常(解除成功),再次施压 50kg,锁死仍能触发。“锁死机制不仅能扛住 50kg,还能反复用、能解除,可靠性够了。” 老周说,老梁分析锁芯变形:“0.97 的变形是弹性变形,压力卸掉后能恢复,不会影响后续使用 —— 美方就算用撬棍试几次,锁芯也不会报废。”

三、冲击测试:1.9kg 铁锤的 “19 次边角考验”(1971 年 8 月 10 日 11 时 30 分 - 13 时 30 分)

11 时 30 分,冲击测试启动 —— 老郑(工具专家)手持 1.9kg 军用铁锤,对箱体边角、锁孔两个薄弱部位交替冲击,小王记录冲击次数与变形量,老李(化学专家)检查内部自毁装置、加密模块状态,核心验证 “19 次冲击后,箱体是否破裂、内部装置是否完好”。测试过程中,团队经历 “单次冲击→累积变形→内部检查”,人物心理从 “冲击初期的担忧” 转为 “内部完好的安心”,确认箱体抗冲击能力达标。

冲击部位与 “单次冲击记录”。团队选择两个典型薄弱部位:1箱体左上角(铝合金焊接接缝,厚度 1.2,是结构应力集中点);2锁孔周围(金属壁厚 0.9,有开孔削弱结构)。老郑按 “边角 5 次→锁孔 4 次” 的循环冲击,每次冲击高度 1.2(自由落体,冲击能量≈1.9kgx1.2x9.8N\/kg≈22.3N?):1第 1 次边角冲击:百分表显示凹陷 0.07,箱体无划痕;2第 5 次边角冲击:凹陷累积 0.37,接缝处无开裂;3第 9 次冲击(锁孔第 4 次):锁孔周围凹陷 0.29,锁芯无移位;4第 19 次冲击(边角第 10 次):总凹陷 0.71,箱体表面仅留轻微锤痕,无破裂、无金属剥落。“19 次冲击下来,凹陷没超 1,比预期的 0.9 稍多,但还在安全范围。” 小王记录数据,老郑放下铁锤:“这铁锤比复刻的 h-03 重 5 倍,冲击力够大,箱体能扛住不容易。”

内部装置的 “完好性检查”。每次冲击 5 次后,老李都会拆开箱体检查内部:1自毁装置:防护壳无变形,氰化物胶囊(模拟溶液)无泄漏,触发机构位移≤0.01(未达 19kg 触发阈值);2加密模块:外壳无挤压,接线端子无松动,通电测试加密速率 192 字符 \/ 分钟(与冲击前一致);3机械齿轮:锁芯与齿轮联动正常,无卡滞,转动阻力 3.8N?(仅比冲击前增加 0.1N?)。“最担心的就是冲击导致自毁装置移位,万一触发了就麻烦了。” 老李说,第 19 次冲击后,他还特意测了自毁装置的触发压力 —— 仍需 19kg,无偏差。老梁补充:“箱体采用‘蜂窝状内部加强’(1971 年军用箱体常用结构),能分散冲击能量,所以外部凹陷 0.7,内部却没受影响。”

冲击极限的 “额外验证”。为确认箱体抗冲击上限,团队额外冲击 5 次(共 24 次):1第 24 次冲击后,箱体边角凹陷达 0.97,接缝处出现 0.1 的细微裂纹(未贯穿);2内部检查:加密模块散热孔轻微变形,但功能正常;自毁装置无异常。“24 次冲击才出裂纹,远超 19 次的测试目标,美方就算连续冲击,短期内也破不了箱体。” 老宋说,老周决定停止额外冲击:“再冲可能裂纹扩大,影响后续切割测试 —— 留着样品测切割更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