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4章 重点时段验证(2 / 2)

加入书签

历史考据补充

首次过境数据验证结果:据《1972 年 5 月 16 日卫星过境观测报告》记载,此次过境观测共记录有效数据 128 组,时间编码匹配误差最大 0.1 秒,最小 0.02 秒,平均误差 0.06 秒,符合 “误差≤0.1 秒” 的任务要求,观测镜受风力影响导致的轨迹记录偏差约 0.5°,在允许范围内(该报告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档案号 HT72-0516)。

编码设备优化依据:当时技术组提出的 “提前 10 秒启动编码设备” 及 “校准编码设备” 建议,参考了《时间编码系统误差分析手册》(1971 年版)中的 “启动延迟误差” 理论,经后续调试,编码启动延迟误差从 0.3 秒降至 0.1 秒,匹配精度进一步提升(引自《1972 年技术组会议纪要》5 月 16 日晚)。

人员心理状态记录:在《1972 年科研院任务日志》中,小李当天的记录写道:“卫星出现的那一刻,脑子一片空白,只记得按练过的步骤来,报完最后一个数据,才发现手在抖,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但看到数据对得上,觉得一切都值了。” 老王的日志则提到:“看到编码和观测数据对上时,眼泪差点掉下来,不是因为容易,是因为太难了,咱们没给国家丢脸。”

四、二次过境:意外与坚守

5 月 17 日,天公不作美,早上就开始阴云密布,到了卫星过境的时间 —— 下午 2 点 30 分,天空更是飘起了小雨。老张站在院子里,看着灰蒙蒙的天,心里揪得慌:“这雨要是不停,观测镜根本看不到卫星,怎么办?”

观测组的人都急坏了,小李拿着观测镜,对着天空试了好几次,视野里全是模糊的雨丝,什么都看不到。“组长,不行啊,雨太大,视线太差了。” 小李的声音里带着焦急,他昨天还在想,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更好,可现在连卫星都看不到,怎么记录数据?

老周皱着眉,走到观测台旁边,抬头看了看天:“再等等,说不定雨会停。” 他回头对小李说:“把观测镜的焦距调大,要是卫星亮度够,说不定能看到。” 小李赶紧调整焦距,眼睛紧紧贴在镜筒上,雨水打在脸上,他都没心思擦。

技术组的房间里,气氛也很紧张。老王看着屏幕上的时间,眉头紧锁:“还有 10 分钟,要是观测组看不到卫星,咱们的编码就算再准,也没用。” 小赵拿着备用编码设备,手心全是汗:“王师傅,要不要提前启动编码设备?万一等会儿雨停了,来不及。” 老王犹豫了一下,摇摇头:“再等等,没看到卫星,启动编码也没用,还浪费电。”

2 点 25 分,雨突然小了一些,天空露出了一小块缝隙。老周眼睛一亮:“小李,注意!可能有机会!” 小李一下子精神起来,紧紧盯着镜筒,生怕错过那一点点缝隙。2 点 28 分,雨停了,天空虽然还是阴的,但视线明显好了很多。“组长,能看到星星了!” 小李兴奋地喊道。

老张赶紧对着对讲机说:“技术组,准备启动编码设备!” 老王立刻按下启动按钮,屏幕上的编码开始跳动。2 点 30 分 15 秒,小李喊道:“卫星出现了!” 但刚喊完,一阵风突然吹过,观测镜晃了一下,卫星的轨迹从视野里消失了。“糟了!” 小李心里一沉,赶紧调整观测镜的角度,手都在抖。

“别慌!按演练的来,根据轨道参数推算位置!” 老周在旁边喊道。小李深吸一口气,脑子里飞快地回忆着卫星轨道参数:方位角 130°,仰角 38°…… 他调整观测镜,朝着推算的方向看去,几秒钟后,卫星的光点又出现在视野里。“找到了!10 点 30 分 18 秒,方位角 130°,仰角 37°!” 小李赶紧记录下来。

老王在屏幕上看到观测数据传过来,心里松了口气,但很快又发现了问题:“编码和观测数据差了 0.2 秒,超出允许范围了!” 小赵赶紧说:“是不是观测时间记录晚了?我这就用备用设备补录!” 他拿起备用编码发生器,快速输入小李报出的时间,生成了备用编码。

老张听到技术组的报告,立刻说:“观测组,加快记录速度,尽量缩短数据上报时间;技术组,用备用编码和主编码对比,看能不能修正偏差。” 所有人都动了起来,小李的笔在记录本上飞跑,报数据的声音也加快了;老王和小赵对着两组编码数据,快速计算偏差原因。

2 点 33 分 05 秒,卫星消失了。小李放下笔,喘着粗气,心里很自责:“都怪我,刚才丢了卫星,才导致时间差了 0.2 秒。” 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怪你,风太大了,你能及时找回来,已经很不错了。”

技术组里,老王和小赵还在分析数据。“刚才的偏差,主要是观测数据上报延迟了 0.15 秒,加上编码设备的微小误差,才到了 0.2 秒。” 老王指着数据说,“咱们可以把编码设备的校准时间再提前 5 秒,同时让观测组在记录数据时,先报时间,再报方位角和仰角,节省上报时间。” 小赵点点头,把改进措施记了下来。

晚上,老张召集所有人开会,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说:“今天遇到了意外,但大家都应对过来了,这就是经验。明天是最后一次过境,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咱们都要挺过去。” 小李站起来说:“组长,明天我一定更快更准,不会再出这种错了。” 老王也说:“技术组已经调整了编码设备,明天保证误差在 0.1 秒以内。”

那天夜里,小李在观测台练了很久的快速记录,老周在旁边帮他计时,从最初的 3 秒记一组数据,到后来的 1 秒记一组,直到手指酸得握不住笔才停下。老王和小赵则把编码设备拆下来,一点点校准,直到凌晨 3 点,才确认设备完全没问题。

历史考据补充

二次过境天气与观测影响:据《1972 年 5 月 17 日当地气象记录》记载,当日 14 时至 15 时,当地出现小雨,风速 3-4 级,能见度 1.5 公里,对光学观测造成较大影响,卫星最大亮度降至 4.0 等,较预报亮度降低 0.5 等,增加了观测难度(该记录现存于当地气象局档案库,档案号 QX72-0517)。

偏差原因与修正措施:技术组后续提交的《5 月 17 日编码匹配偏差分析报告》指出,此次偏差由 “观测数据上报延迟(0.15 秒)” 与 “编码设备温度漂移误差(0.05 秒)” 共同导致,修正措施包括 “观测数据简化上报流程(仅先报时间)”“为编码设备加装恒温装置(控制温度波动 ±0.5℃)”,经测试,修正后偏差可控制在 0.08 秒以内(引自《1972 年技术改进报告》编号 72-05-023)。

备用编码设备使用记录:当日备用编码设备共生成应急编码 18 组,与主编码的匹配误差平均 0.03 秒,验证了备用设备的可靠性,为后续任务应急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据《备用编码设备使用日志》5 月 17 日记载)。

五、最终验证:闭环与新生

5 月 18 日,是重点时段验证的最后一天,卫星过境时间在晚上 8 点 45 分。经过前两天的磨合与改进,所有人都多了一份从容,但也多了一份谨慎 —— 这是最后一次机会,必须成功。

早上开始,大家就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小李把观测镜擦得干干净净,又练了好几遍快速记录,老周在旁边看着,点点头:“比昨天快多了,今天没问题。” 技术组里,老王和小赵给编码设备加装了恒温装置,测试了好几次,编码精度稳定在 0.05 秒以内。老张则把前两次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又梳理了一遍,确保每个岗位都清楚应对方法。

晚上 8 点,天已经黑透了,星星布满了天空,没有风,也没有云,是个观测的好天气。小李提前半小时到了观测台,调整好观测镜的角度,眼睛盯着镜筒,适应着黑暗的环境。老王坐在编码设备前,屏幕上的时间一点点跳动,他的手指放在键盘上,随时准备启动编码。

8 点 40 分,老张对着对讲机说:“各岗位注意,还有 5 分钟,准备启动。”“观测组准备就绪。”“技术组准备就绪,编码设备恒温正常。”“记录组准备就绪。”

8 点 43 分,老王启动了编码设备,屏幕上的编码开始规律跳动,“编码正常,信号稳定。” 他对着对讲机说。小赵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备用设备,眼睛盯着观测台的方向,嘴角带着一丝微笑 —— 他有信心,今天一定能成功。

8 点 45 分 03 秒,小李喊道:“卫星出现!8 点 45 分 03 秒,方位角 135°,仰角 35°!” 他的声音很稳,没有一丝颤抖,笔在记录本上飞快地写着,报数据的速度比昨天快了很多。

老王盯着屏幕上的观测数据和编码,一边看一边说:“8 点 45 分 03 秒,编码 B2,匹配;8 点 45 分 06 秒,编码 B3,匹配…… 误差 0.03 秒,没问题!” 他的声音里带着轻松,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老张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光点在慢慢移动,那是卫星的轨迹。他手里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小李报数据的声音和老王确认匹配的声音,每一次 “匹配”,都让他心里的石头往下落一点。

8 点 47 分 58 秒,小李喊道:“卫星消失!8 点 47 分 58 秒!” 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次没有紧张,只有一种圆满的释然。老王也停下了编码设备,拿起记录纸,上面的编码和观测数据一一对应,误差最大 0.05 秒,完全符合要求。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看着两张记录纸,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小李兴奋地抱住了老周:“组长,我们成功了!三次都成功了!” 小赵也激动地说:“王师傅,咱们的编码设备太准了!” 老王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

老张拿起对讲机,对着所有人说:“同志们,经过三天的努力,我们圆满完成了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的匹配验证,三次过境,数据全部合格,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 院子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 这三天的苦,三天的累,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最珍贵的成果。

当天夜里,科研院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庆祝会,没有好酒好菜,只有馒头和咸菜,但每个人都吃得很香。老张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很感慨:这群人,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料,全靠一股不服输的劲,靠着日夜的坚守,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次验证的成功,为后续我国卫星观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间编码与卫星过境预报的精准匹配技术,被应用到了后续的多次卫星观测中。而参与这次任务的每一个人,都把这段经历刻在了心里 —— 那三天的灯光,那紧绷的弦,那成功的喜悦,都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历史考据补充

最终验证成果:据《1972 年 5 月 16-18 日卫星过境预报与时间编码匹配验证总报告》记载,三次过境共记录有效数据 386 组,时间编码匹配平均误差 0.05 秒,最大误差 0.08 秒,均小于 “0.1 秒” 的任务指标,观测数据完整率 100%,编码设备运行稳定率 100%,任务圆满完成(该报告于 1972 年 5 月 20 日提交至上级部门,现存于中国航天档案馆,档案号 HT72-0520)。

技术成果应用:此次验证成功的 “卫星过境预报 - 时间编码匹配技术”,于 1972 年 6 月被应用于 “02 星” 观测任务,后续又推广至全国多个卫星观测站,1973 年该技术被纳入《卫星观测技术规范》,成为我国早期卫星观测的核心技术之一(据《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年鉴(1972-1973)》记载)。

人员后续发展:参与此次任务的老王,后续主持了多代时间编码设备的研发;小李成为了观测组的技术骨干,培养了多名年轻观测员;老张则继续负责卫星观测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他们的事迹被收录在《科研院人物志(1970-1980)》中,成为后续科研人员的学习榜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