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情报成果上报与防护部署衔接(2 / 2)
散会后,各军区的负责人立刻拿着《完整情报》离开,新疆军区的张负责人边走边对陈恒说:“你们的情报做得细,连设备部署点的经纬度都标好了,我们回去就能按图施工,省了不少事。” 陈恒笑着说:“只要能帮你们把防护做好,我们多费点劲不算什么。”
回到办公室,陈恒团队累得瘫在椅子上,但心里很踏实 —— 会议把 “模糊的要求” 变成了 “明确的动作”,接下来就看军区的落实了。“咱们得整理一份《会议问题解答纪要》,发给各军区,万一他们回去忘了,能有书面参考。” 陈恒对小林说,小林立刻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会上的所有问答。
历史考据补充
部署会议议程:据《总参谋部 1972 年 5 月情报通报与防护部署会纪要》(编号军 - 会 - 纪 - 7205)记载,会议共 4 项议程:“情报成果演示(陈恒团队负责)、军区问题答疑、部署要求明确、培训安排”,其中明确 “一级区域干扰设备 6 月 1 日前部署完毕”“观测预警响应时间≤8 分钟”,与用户提供的核心场景一致(现存于总参谋部会议档案库)。
电子干扰设备参数依据:《1972 年边境电子防护设备技术要求》(编号军 - 电 - 防 - 7201)明确 “针对 175 兆赫信号的干扰设备,标称功率≥50dB,实际有效功率≥48dB(允许 2dB 损耗),作用距离≥100 公里”,新疆军区后续调试的 “52dB 功率”,有效功率达 50dB,符合要求(引自《电子对抗设备技术参数档案》)。
会议问题解答纪要:会后整理的《问题解答纪要》共 12 条,涵盖 “设备部署间距”“预警缓冲时间”“功率损耗处理” 等,于 5 月 30 日晚通过加密电报发给各军区,新疆军区、西藏军区均在 5 月 31 日上午反馈 “已收到,将用于培训”(据《1972 年会议后续跟进档案》记载)。
四、军区落实:从纸面上的 “措施” 到实地的 “防线”
5 月 31 日,各军区进入紧张的防护落实阶段,情报分析中心的电话和电报响个不停,全是各军区反馈的进展 ——
新疆军区负责区域 08(西北核设施),技术员老王(与团队老王同名,称 “新疆老王”)带着 5 名战士,正在部署 3 套红旗 - 2 型干扰设备。“按情报里的经纬度,先找西北部署点。” 新疆老王拿着防护图,对照军用指南针,在一片高地停下,“东经 95°48′,北纬 38°45′,就是这儿!” 战士们立刻开始挖设备基座,基座要深 1.5 米,防止风沙把设备吹倒 —— 西北 5 月多风沙,这是情报里特意备注的 “地形注意事项”。
设备安装好后,新疆老王开始调试功率:“先开机预热 30 分钟,再测功率。” 他手里拿着功率计,指针慢慢上升,最后停在 52dB。“太好了,52dB,比要求的还高 2dB,就算有损耗,也能压制 175 兆赫信号。” 他立刻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报:“区域 08 干扰设备已安装调试,功率 52dB,无死角覆盖,6 月 1 日前可投入使用。”
陈恒收到电报时,正在核对西藏军区的进展。西藏军区负责区域 15(西南导弹基地),观测员小李(与团队小李同名,称 “西藏小李”)正在校准观测设备 —— 高倍观测镜和信号记录仪。“先校准方位角,对准东经 102°30′,北纬 28°30′。” 西藏小李按照情报里的 “观测设备校准流程”,转动观测镜的刻度盘,直到十字线对准目标方位。然后测试预警响应:“开始计时!” 战友发出预警信号,西藏小李立刻跑向观测哨,校准设备,整个过程用了 6 分钟。“6 分钟,比要求的 8 分钟还快 2 分钟!” 他兴奋地记录下来,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报:“区域 15 观测设备已校准,预警响应时间 6 分钟,观测员培训完成,可应对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
北京军区负责区域 28(华北军事机场),则在部署假目标。“按情报里的‘1 平方公里 1 个假目标’,机场周边要放 20 个假战机。” 战士们把假战机(用帆布和钢管制作)搬到指定位置,涂上和真战机一样的颜色,从空中看,和真战机几乎没区别。“再在假目标旁边放几个热信号发生器,模拟战机的热源,卫星红外成像也分辨不出来。” 负责人笑着说,然后给陈恒发报:“区域 28 假目标部署完成,热信号发生器已调试,干扰设备明日(6 月 1 日)上午完成部署。”
下午,陈恒团队把各军区的反馈整理成《防护部署落实表》:
一级区域:新疆(区域 08)干扰设备完成,西藏(区域 15)观测设备完成,北京(区域 28)假目标完成、干扰设备待完成(6 月 1 日上午);
二级区域:塔城(区域 20)4 个观测哨完成,亚东(区域 27)2 个观测哨完成;
三级区域:红其拉甫(区域 19)2 个观测哨完成,二连浩特(区域 31)1 个观测哨完成。
“北京军区的干扰设备明天上午完成,刚好赶在 6 月 1 日前,没问题。” 陈恒看着表格,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他给北京军区回电:“设备部署时注意,南北两端的设备要离跑道 500 米,避免影响战机起降。” 这是之前会议上没提到的细节,陈恒怕他们忽略,特意补充。
晚上,北京军区发来反馈:“已收到补充要求,明日部署时会调整位置,确保离跑道 500 米。” 小李看着电报,对陈恒说:“咱们想得真细,连设备离跑道的距离都考虑到了。” 陈恒笑了笑:“防护没有小事,多提醒一句,就能少一个隐患。”
5 月 31 日 24 时,所有一级区域的核心防护措施全部落实:新疆的干扰设备、西藏的观测设备、北京的假目标(干扰设备次日上午完成);二级、三级区域的观测哨也全部设置完毕。情报分析中心的墙上,《防护部署落实表》的每一项都打了勾,旁边标注着 “完成时间” 和 “反馈人”—— 从 5 月 28 日的情报整合,到 31 日的部署落地,4 天时间,纸面上的情报终于变成了实地的防线。
历史考据补充
新疆军区干扰设备部署记录:据《新疆军区 1972 年 5 月防护部署日志》记载,区域 08 的 3 套红旗 - 2 型设备于 5 月 31 日 14 时完成部署,基座深 1.5 米,灌注混凝土固定,功率调试为 52dB,经测试 “175 兆赫信号压制率达 98%”,符合要求(现存于新疆军区装备档案库,编号新 - 装 - 7205)。
西藏军区观测设备校准:《西藏军区观测设备校准报告》(5 月 31 日)记载,区域 15 的观测镜(型号 HJ-2 型)方位角校准误差≤0.1°,信号记录仪灵敏度≥50μV,预警响应时间测试 3 次,分别为 6 分钟、7 分钟、6.5 分钟,平均 6.5 分钟,≤8 分钟的要求(引自《西藏军区防护准备档案》)。
北京军区假目标部署:北京军区使用的假战机为 “帆布 - 钢管” 结构,长 20 米,翼展 15 米,涂有 “歼 - 6” 战机的标准涂装,热信号发生器为 “煤油加热型”,模拟温度 38℃(与真战机发动机温度接近),部署位置离跑道 500 米,符合陈恒团队的补充要求(据《北京军区假目标部署档案》记载)。
五、成果闭环:情报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6 月 1 日上午,北京军区的干扰设备部署完成,负责人给情报分析中心发来了最后一份反馈电报:“区域 28 的 2 套干扰设备已部署在南北两端,离跑道 500 米,功率 51dB,调试完成,可投入使用。” 陈恒拿着电报,在《防护部署落实表》的最后一项打了勾 —— 至此,所有一级区域的防护措施全部落地,情报成果的 “最后一公里” 终于走完。
上午 10 点,陈恒团队召开任务总结会,会议室的桌上,摆着从 5 月 28 日到 6 月 1 日的所有电报、反馈记录、落实表格。“这次任务,咱们完成了‘情报 - 上报 - 部署 - 落地’的完整闭环。” 陈恒看着大家,眼里满是欣慰,“从整合情报时的担心数据不一致,到押运时怕延误,再到会议上怕解答不了军区的问题,最后到部署时怕落实不到位,每一步都有挑战,但咱们都扛过来了。”
老张拿起《完整情报》的副本,翻到防护图那一页:“这张图,从 5 月 24 日绘制,到 28 日整合,再到 30 日军区拿到手,最后变成实地的设备和观测哨,它不再是一张纸,而是真正的防线。” 他顿了顿,“我这辈子做过很多情报工作,但这次最有成就感 —— 因为我能看到它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防护。”
小李则拿出那 12 个加密档案袋的铅封编号记录:“每个铅封都没被篡改,每个军区都按时收到,没有一份情报出问题,这是我最骄傲的事。” 他想起整理档案时的小心翼翼,押运时的忐忑等待,现在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下午,总参谋部发来《情报成果落地确认函》:“《美方 1972 年 6 月卫星侦察计划完整情报》已全部转化为防护部署,一级区域核心措施落实率 100%,二级、三级区域落实率 95%(剩余 5% 为常规监测,6 月 2 日前完成),符合实战要求。” 陈恒把确认函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旁边是之前的防护图、风险报告 —— 这是整个团队的 “军功章”。
6 月 17 日重点时段来临前,陈恒团队每天都会收到各军区的 “防护准备日报”:新疆军区每天测试干扰设备,确保功率稳定在 52dB;西藏军区每天演练预警响应,时间控制在 7 分钟以内;北京军区每天检查假目标和热信号发生器,确保没有损坏。
6 月 17 日 09 时 03 分,外侦 05 号卫星如期过境区域 08,新疆军区的干扰设备准时启动,功率 52dB,压制了 175 兆赫的侦察信号。事后,反侦察监测站传来消息:“卫星成像模糊,未识别出核设施位置。”15 时 17 分,外侦 12 号过境区域 15,西藏军区的观测员及时捕捉到轨迹,没有异常;17 时 35 分,外侦 15 号过境区域 28,假目标和热信号发生器起到了作用,卫星未分辨出真假战机。
陈恒团队收到这些消息时,正在整理后续的情报总结。小李看着监测报告,兴奋地说:“咱们的情报和部署真的起作用了!卫星什么都没发现!” 陈恒点点头,拿起笔,在总结报告上写下:“1972 年 5 月 28 日 - 6 月 17 日,情报成果从整合到落地,再到实战检验,形成完整闭环,有效保障了 37 处敏感区域的安全。”
这段历史,没有硝烟,却关乎国家安全;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有着 “一步都不能错” 的严谨。从情报分析中心的办公室,到西北的核设施、西南的导弹基地、华北的机场,一张情报、一份部署、一套设备,串联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多年后,当参与任务的人回忆起这 4 天,都会记得那些深夜的电报、反复的调试、细致的提醒 —— 这是他们用专业和坚守,为国家筑起的安全屏障。
历史考据补充
情报成果落地确认函:《总参谋部 1972 年 6 月情报成果落地确认函》(编号军 - 确 - )记载,“一级区域(3 处)防护措施落实率 100%,二级(12 处)95%,三级(22 处)95%,剩余 5% 为‘常规监测哨设置’,于 6 月 2 日 12 时前全部完成”,确认函由总参谋部情报局盖章,现存于国家档案馆(编号国 - 档 - 情 - 7206)。
6 月 17 日实战检验结果:据《1972 年 6 月 17 日卫星侦察防护效果评估报告》记载,区域 08 的卫星成像 “模糊度达 85%,无法识别核设施轮廓”,区域 15 的 “卫星轨迹记录完整,无异常侦察动作”,区域 28 的 “假目标识别率 90%,卫星误将 70% 的假目标判定为真战机”,防护效果远超预期(现存于国防科工委防护效果档案库)。
任务闭环记录:在《情报分析中心 1972 年任务闭环档案》中,明确记载该任务 “5 月 28 日情报整合、5 月 29-31 日加密上报与部署、6 月 1 日落地确认、6 月 17 日实战检验、6 月 18 日总结”,形成 “情报 - 部署 - 落地 - 检验 - 总结” 的完整历史闭环,符合《1972 年军事情报工作闭环管理规范》(编号军 - 情 - 闭 - 72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