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技术缺陷整改优化(1 / 2)
卷首语
技术缺陷整改是工程落地的关键闭环,从边缘区域的干扰盲区填补,到热信号曲线的逼真度优化,每一次整改都围绕 “补短板、提精度” 展开。3 台便携式干扰机的精准部署,解决了固定设备覆盖不足的难题;热发生器功率输出曲线的动态调整,让假目标热特征更贴合真实场景。那些以姓氏为记的技术员,用设备研发的执着、参数校准的细致、现场测试的严谨,在技术缺陷中寻找突破,将 “不完美” 转化为 “更可靠”,为后续工程优化奠定了 “问题导向、数据驱动” 的实践范式。
1976 年初,在多系统协同演练的效果评估中,技术团队首次明确 “边缘区域干扰强度不足” 的核心缺陷 —— 负责数据复盘的陈技术员,对比干扰前后的卫星图像发现:核设施核心区域(干扰机密集部署区)分辨率从 0.9 米降至 3.5 米,完全达标;但边缘区域(距核心 5-8 公里)分辨率仅从 0.9 米降至 2.8 米,未达 “3 米以上” 的设计目标,且红外侦察中,该区域假目标的热信号易被识别,热伪装错误率比核心区域低 6%。
陈技术员与电子对抗部队的李参谋共同分析缺陷成因:一是固定干扰机部署密度不足,核心区域每 2 公里 1 台干扰机,边缘区域每 5 公里仅 1 台,信号覆盖存在间隙;二是边缘区域多为缓坡地形,部分信号被低矮山丘遮挡,导致实际干扰强度比设计值低 15%-20%;三是现有干扰机均为固定式(重量超 300kg),无法快速部署至地形复杂的边缘点位,难以灵活补盲。
两人提出 “追加便携式干扰机” 的初步整改思路:研发轻量化、高功率的便携式设备,部署于边缘盲区的制高点,填补信号间隙;同时,同步调整热发生器参数,避免因干扰不足导致热信号暴露。为验证思路可行性,他们临时调用 2 台小型干扰机(功率仅为固定设备的 60%),在边缘区域试点部署:分辨率降至 3.1 米,虽接近目标但未完全达标,且设备续航仅 4 小时,无法满足长时间演练需求。
这次试点让团队明确整改的两大方向:一是便携式干扰机需提升功率(达固定设备的 80% 以上)与续航(≥8 小时);二是边缘区域部署需结合地形测绘,选择无遮挡的制高点,确保信号覆盖;同时,需同步排查热发生器在边缘区域的功率输出问题,避免 “干扰补盲后热特征仍不达标” 的双重缺陷。
1976 年中期,团队启动 “便携式干扰机研发” 专项,由负责设备研发的王工程师牵头,核心目标是解决 “功率、便携性、续航” 三大矛盾 —— 既要提升功率覆盖盲区,又要控制重量便于野外搬运,还要保证足够续航支撑全天演练。
王工程师团队首先确定设备核心参数:功率设定为 800w(固定干扰机为 1000w,可覆盖 2 公里范围,满足边缘补盲需求)、重量控制在 50kg 以内(2 人可抬运)、续航≥10 小时(适配卫星过顶周期)。为平衡功率与重量,采用 “模块化设计”:将设备拆分为主机(30kg)、电源(20kg)、天线(5kg)三部分,主机选用轻量化铝合金外壳,电源采用大容量锂电池(24V\/100Ah),天线为可折叠式,展开后高度 2.5 米,确保信号传输无遮挡。
技术突破点在于 “高效功率放大模块”—— 传统干扰机的功率放大效率仅 40%,导致能耗高、续航短;王工程师团队引入硅钢片铁芯变压器,将效率提升至 65%,在相同功率下,能耗降低 38%,续航从原设计的 8 小时延长至 11 小时。同时,为确保与现有固定干扰机兼容,设备工作频率锁定在 800-1200hz(与固定设备一致),并加入 “频率同步模块”,可通过有线通信接收中央控制器指令,避免信号叠加干扰。
实验室测试显示:便携式干扰机在无遮挡环境下,有效干扰半径达 2.2 公里,功率稳定性误差≤3%,重量 48kg,续航 10.5 小时,完全符合设计指标;但在模拟边缘区域的缓坡地形测试中,因天线高度不足,信号被山丘遮挡,实际覆盖半径降至 1.8 公里 —— 团队后续将天线改为可升降式(最高升至 4 米),解决了地形遮挡问题,实际覆盖半径恢复至 2.1 公里。
1977 年初,团队开展 “边缘区域补盲部署方案设计”,由负责地形测绘的赵技术员牵头,结合前期 15 公里半径内的地形详查图,确定 3 台便携式干扰机的精准部署位置,确保覆盖所有干扰盲区。
赵技术员首先对边缘区域进行 “干扰强度模拟”:通过电磁仿真软件,输入地形高度数据(如某缓坡制高点海拔比核心区域高 30 米)、便携式干扰机参数(功率 800w、天线高度 4 米),模拟不同点位的信号覆盖范围,筛选出 3 个 “无遮挡、覆盖重叠最小” 的点位:1 号点位(东北侧缓坡制高点,覆盖东北盲区 2.3 平方公里)、2 号点位(西南侧山丘顶部,覆盖西南盲区 2.1 平方公里)、3 号点位(西北侧开阔地,覆盖西北盲区 1.8 平方公里),三点形成 “三角形补盲网”,无覆盖间隙。
部署方案还包含 “供电与同步设计”:每台便携式干扰机配备 2 块备用锂电池(可快速更换,续航延长至 21 小时),并在点位附近挖掘临时供电沟,铺设防水电缆(连接至核心区域配电房,备用供电);同步方面,设备接入数字化时序控制系统,与固定干扰机共享 “开机 - 关机” 指令,确保边缘与核心区域干扰信号同步(误差≤0.1 秒),避免因时序偏差导致盲区暴露。
现场部署阶段,团队组织 10 人小组,分 3 组携带设备前往点位:1 号点位因坡度较陡,采用小型卷扬机吊运设备,2 小时完成部署;2 号点位需清理顶部杂草,1.5 小时完成部署;3 号点位为开阔地,仅 1 小时完成部署。部署后测试显示:边缘区域干扰强度从整改前的 70dbμV\/ 提升至 85dbμV\/,卫星图像分辨率从 2.8 米降至 3.3 米,完全达标;但在雨天测试中,1 号点位电缆沟出现积水,导致设备短暂断电 —— 团队后续在电缆沟内加装排水涵管,解决积水问题。
1977 年中期,团队针对 “便携式干扰机野外稳定性” 展开专项整改,解决部署测试中暴露的 “续航不足、环境适应性差” 问题。负责设备优化的孙技术员,从电源、散热、防护三方面入手,提升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
电源优化方面,将原锂电池(24V\/100Ah)升级为磷酸铁锂电池(24V\/150Ah),容量提升 50%,续航延长至 16 小时;同时,增加 “太阳能充电板”(功率 100w),晴天可边工作边充电,续航进一步延长至 24 小时以上,满足全天 24 小时不间断干扰需求。孙技术员测试显示:在夏季晴天(光照强度 800w\/㎡),太阳能板每小时可充电 10Ah,设备连续工作 28 小时无断电。
散热改进方面,针对夏季高温(40c)下设备主机温度超 65c的问题,在主机侧面增加 3 个铝制散热片(面积 0.5㎡),并加装 1 个静音风扇(转速 2000 转 \/ 分钟),形成 “被动散热 + 主动排风” 的散热系统;测试显示,40c环境下,主机温度稳定在 55c,低于 65c的安全阈值,未再出现因过热导致的功率下降。
防护升级方面,设备外壳防护等级从 Ip54 提升至 Ip65,可抵御暴雨、沙尘侵袭:主机与电源外壳采用密封胶条密封,接口处加装防水防尘盖;天线连接处采用镀金触点,减少沙尘导致的接触不良。在沙尘环境(沙尘浓度 10g\/3)测试中,设备连续工作 12 小时,信号稳定性误差≤2%,远优于整改前的 8%;暴雨测试(降雨量 50\/h)中,设备无进水故障,完全满足野外部署需求。
1977 年底,团队将整改重点转向 “热发生器功率输出曲线适配”—— 在边缘区域干扰补盲达标后,效果评估显示:冬季低温环境下,边缘区域热伪装错误率仍达 72%(核心区域 78%),未达设计目标。负责热信号优化的郑技术员,通过红外热像图对比发现:假目标热发生器的功率输出曲线与真实反应堆差异显着,主要体现在 “启动阶段升温过快、满负荷阶段温度波动过小”。
郑技术员团队首先采集真实反应堆的 “全周期功率输出曲线”:通过退役反应堆的历史运行数据,记录从启动到满负荷(12 小时)、再到停机(8 小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 启动阶段(0-4 小时):温度从室温(25c)缓慢升至 280c,每小时平均升温 63.75c;满负荷阶段(4-16 小时):温度稳定在 280-290c,波动幅度 ±5c;停机阶段(16-24 小时):温度从 280c缓慢降至 50c,每小时平均降温 28.75c。
对比假目标热发生器的现有曲线:启动阶段(0-2 小时)即升温至 280c,每小时升温 127.5c,是真实曲线的 2 倍;满负荷阶段温度波动仅 ±2c,远小于真实曲线的 ±5c;这种 “快升稳恒” 的曲线特征,在冬季低温背景下(环境温度 - 10c),与真实反应堆的 “缓升波动” 特征差异更明显,易被红外侦察识别。
团队提出 “动态功率调节” 整改方案:在热发生器的控温模块中加入 “真实曲线模拟算法”,通过 pId 控制器实时调整加热功率 —— 启动阶段降低初始功率(从 2000w 降至 1000w),延长升温时间至 4 小时;满负荷阶段加入 “随机波动因子”,使温度在 280-290c间随机波动 ±5c;停机阶段逐步降低功率(从 1000w 降至 200w),延长降温时间至 8 小时。初步实验室测试显示,优化后曲线与真实反应堆的相似度从 65% 提升至 85%。
1978 年初,团队启动 “热发生器功率输出曲线的硬件与软件适配”,由负责热控技术的冯工程师牵头,将 “动态功率调节” 方案落地到 32 台热发生器(含边缘区域 6 台),解决 “算法与硬件不匹配” 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