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截获风险模拟推演(1 / 2)
卷首语
截获风险模拟推演是通信安全从 “经验判断” 走向 “数据决策” 的关键一步。通过搭建贴近实战的通信环境,将固定频率与动态频率置于相同电磁干扰、监测强度下对比测试,不仅能直观呈现两者抗截获能力的差异,更能通过量化风险系数,为通信技术选型提供科学依据。从模拟环境的参数校准到风险模型的构建,从单次测试的数据记录到多场景的规律总结,技术员们用严谨的实验设计、精准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分析论证,将 “看不见的截获风险” 转化为可计算、可对比的数值,为后续通信安全体系的完善奠定了 “数据驱动” 的实践基础。
1978 年初,截获风险模拟推演项目正式启动 —— 背景源于前期机械密码机被截获案例的频发,以及电子加密技术推广中的争议:部分部门认为 “固定频率操作简单,短期无需替换”,而技术团队则主张 “动态频率是抗截获关键”。为化解争议,某科研院所牵头启动推演,由陈技术员负责整体设计,核心目标是 “搭建贴近实战的通信模拟环境,量化两种频率的截获风险”。
初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 “环境参数复现”—— 实战中电磁环境复杂(含自然干扰、敌方监测干扰),如何在实验室模拟真实场景?陈技术员团队调研了 1970-1977 年的实战通信记录,梳理出三类典型环境:低干扰环境(如内陆平原,电磁干扰强度≤40dbμV\/)、中干扰环境(如边境地区,干扰强度 40-60dbμV\/)、高干扰环境(如战场前沿,干扰强度≥60dbμV\/),确定将这三类环境作为推演基础场景。
设备选型上,团队选用两类通信设备:固定频率设备(基于 -209 改进型,工作频率 18hz,加密方式为机械齿轮组合)、动态频率设备(基于国产跳频原型机,频率池含 8 个频段 16-24hz,跳频速率可设 1-10 分钟切换),确保设备性能与当时实际使用水平一致,避免因设备代差影响测试公平性。
为保证数据可靠性,陈技术员制定 “三重复原则”:每个场景下的测试至少重复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同时引入 “盲测机制”—— 测试人员不知晓当前测试的是固定还是动态频率,仅记录截获结果,避免主观偏差。
推演启动前,团队用 1977 年某边境实战截获数据(固定频率 18hz 在中干扰环境下截获率 65%)校准模拟环境,调整干扰源强度与监测设备灵敏度,直至模拟测试结果(截获率 63%)与实战数据误差≤3%,确保模拟环境的真实性。
1978 年 3 月,通信模拟环境完成搭建 —— 分为 “通信发射端、电磁干扰源、监测接收端、数据记录端” 四大模块,各模块参数严格匹配实战场景。负责环境搭建的李工程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与参数进行细化设计。
通信发射端:固定频率设备设置为 “连续发射” 模式(模拟日常通信的持续信号),发射功率 5w(与野外便携设备一致);动态频率设备按 “跳频速率 5 分钟切换”“频率池 8 个频段” 设置,发射功率相同,确保两者仅频率特性不同,其他参数一致。发射端还配备信号衰减器,可模拟不同距离(1-10 公里)的信号传输衰减,贴近实战中通信节点的距离差异。
电磁干扰源:采用可编程干扰仪,可生成三类干扰信号 —— 自然电磁干扰(如雷电模拟信号)、敌方监测干扰(如美军 AN\/ALq-99 干扰机的信号特征)、杂波干扰(模拟民用通信频段的信号叠加),干扰强度可在 30-80dbμV\/ 间连续调节,覆盖低、中、高干扰场景。
监测接收端:参照美方当时主流监测设备(如 AN\/pRd-10 测向机)的参数,设置接收频段 10-30hz,灵敏度≤-100db,具备 “频率扫描”“信号锁定”“密文记录” 功能,可自动记录截获信号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成功锁定频率的时间(从开始监测到锁定的时长)。
数据记录端:连接监测接收端,自动采集并存储测试数据,包括 “截获成功率”(成功锁定频率的测试次数 \/ 总测试次数)、“锁定时间”(每次成功锁定的平均时长)、“密文完整性”(截获密文占总发送密文的比例),为后续风险系数计算提供基础数据。环境搭建完成后,通过 20 次预测试,确认各模块运行稳定,数据采集误差≤2%。
1978 年 4 月,固定频率截获风险首轮测试启动 —— 李工程师团队按 “环境梯度” 开展测试,先从低干扰环境开始,逐步提升干扰强度,重点记录不同暴露时长下的截获数据。暴露时长设置为 10 分钟、30 分钟、1 小时、2 小时,覆盖日常通信的典型时长。
低干扰环境(≤40dbμV\/)测试结果:暴露 10 分钟时,监测设备成功锁定频率的次数占比 35%,平均锁定时间 8 分钟;暴露 30 分钟时,截获率升至 65%,锁定时间缩短至 5 分钟;暴露 1 小时时,截获率达 90%,锁定时间仅 3 分钟;暴露 2 小时时,截获率 100%,锁定时间 2 分钟。数据显示,随着暴露时长增加,截获率呈线性上升,锁定时间呈指数缩短。
中干扰环境(40-60dbμV\/)测试:暴露 10 分钟截获率 25%,锁定时间 10 分钟;30 分钟截获率 50%,锁定时间 7 分钟;1 小时截获率 75%,锁定时间 5 分钟;2 小时截获率 95%,锁定时间 3 分钟。对比低干扰环境,相同暴露时长下截获率降低约 20-25%,锁定时间延长 2-3 分钟,说明干扰强度对固定频率截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无法改变 “暴露越久风险越高” 的趋势。
高干扰环境(≥60dbμV\/)测试:暴露 10 分钟截获率 15%,锁定时间 12 分钟;30 分钟截获率 30%,锁定时间 9 分钟;1 小时截获率 55%,锁定时间 7 分钟;2 小时截获率 80%,锁定时间 5 分钟。即使在高干扰下,暴露 2 小时的截获率仍达 80%,证明固定频率在长时间通信中,即使有干扰保护,仍面临高截获风险。
首轮测试还发现 “设备稳定性对截获的影响”:固定频率设备因机械部件磨损,信号频率漂移 ±0.05hz,反而使监测设备更容易识别(漂移信号在频谱图上呈 “宽带特征”,比稳定信号更易捕捉),导致某台老化设备的截获率比新设备高 15%,进一步验证了机械密码机硬件缺陷对安全的影响。
1978 年 5 月,动态频率截获风险测试启动 —— 赵技术员团队沿用固定频率的测试场景与参数,重点对比 “跳频速率”“频率池大小” 两个核心参数对截获风险的影响,跳频速率设置 1 分钟、5 分钟、10 分钟,频率池设置 8 个、16 个、32 个频段。
低干扰环境下,跳频速率 1 分钟、频率池 8 个频段的测试结果:暴露 10 分钟截获率 5%,锁定时间(因频率频繁切换,监测设备难以稳定锁定,此处记录 “首次短暂锁定时间”)12 分钟;暴露 30 分钟截获率 8%,首次锁定时间 15 分钟;暴露 1 小时截获率 12%,首次锁定时间 18 分钟;暴露 2 小时截获率 15%,无稳定锁定(监测设备仅能短暂捕捉个别频段,无法持续跟踪)。
中干扰环境,跳频速率 5 分钟、频率池 16 个频段:暴露 10 分钟截获率 3%,首次锁定时间 18 分钟;30 分钟截获率 6%,首次锁定时间 20 分钟;1 小时截获率 9%,首次锁定时间 22 分钟;2 小时截获率 12%,仍无稳定锁定。对比固定频率中干扰 1 小时 75% 的截获率,动态频率优势显着。
高干扰环境,跳频速率 10 分钟、频率池 32 个频段:暴露 10 分钟截获率 1%,首次锁定时间 25 分钟;30 分钟截获率 4%,首次锁定时间 28 分钟;1 小时截获率 7%,首次锁定时间 30 分钟;2 小时截获率 10%,无稳定锁定。即使跳频速率最慢、频率池最小,动态频率在高干扰下 2 小时的截获率仍仅为固定频率的 1\/8(固定 80% vs 动态 10%)。
赵技术员还测试了 “跳频规律被捕捉” 的极端情况:故意设置固定跳频周期(如每 5 分钟按固定顺序切换频率),在低干扰环境下暴露 2 小时,截获率升至 35%(比随机跳频高 20%),证明动态频率的抗截获能力也依赖 “跳频规律的随机性”,若规律固定,仍存在被破解风险。
1978 年 6 月,固定与动态频率抗截获能力对比分析 —— 孙技术员团队整合两轮测试数据,从 “截获率”“锁定时间”“密文完整性” 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对比,重点计算相同场景下的风险差异。
相同暴露时长(1 小时)、低干扰环境对比:固定频率截获率 90%,平均锁定时间 3 分钟,密文完整性 85%(因锁定后可持续接收);动态频率(1 分钟跳频、8 个频段)截获率 12%,无稳定锁定,密文完整性仅 5%(仅能截获个别频段的碎片化信号)。固定频率的截获风险是动态频率的 7.5 倍。
相同干扰强度(中干扰)、暴露 30 分钟对比:固定频率截获率 50%,锁定时间 7 分钟,密文完整性 60%;动态频率(5 分钟跳频、16 个频段)截获率 6%,锁定时间 20 分钟,密文完整性 3%。固定频率的密文泄露风险是动态频率的 20 倍。
高干扰环境、暴露 2 小时对比:固定频率截获率 80%,锁定时间 5 分钟,密文完整性 70%;动态频率(10 分钟跳频、32 个频段)截获率 10%,无稳定锁定,密文完整性 2%。即使在最不利的动态参数下,其抗截获能力仍显着优于固定频率。
孙技术员还发现 “风险叠加效应”:固定频率在 “长暴露 + 低干扰” 下,截获率达 100%,密文完整性 85%,属于 “极高风险”;而动态频率即使在 “长暴露 + 低干扰” 下,仍保持低截获率、低完整性,属于 “低风险”。这种差异在实战中意味着:固定频率长时间通信几乎必然泄露信息,而动态频率可大幅降低泄露概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