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1 / 2)
卷首语
1964 年 3 月,“73 式” 电子密码机算法理论基础研究刚告一段落,核心算法设计便面临新的突破方向 —— 此前论证的 4 阶矩阵虽能满足基础加密需求,但野战通信中日益复杂的密文传输(如长报文、多节点协同),对数据混淆度、抗破解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时,算法小组决定突破低阶矩阵局限,基于线性代数理论设计 37 阶矩阵加密逻辑 —— 这一质数阶矩阵不仅能大幅提升数据混淆维度,更可通过数学特性抵御高阶破解技术。这场为期 4 个月的设计攻坚,将抽象的理论模型转化为可落地的加密逻辑,完成了从 “理论推导” 到 “实战算法” 的关键一跃,为 “73 式” 核心算法的代码固化奠定了核心框架。
一、37 阶矩阵加密逻辑设计的背景与目标
4 阶矩阵理论验证完成后,李工团队在仿真测试中发现局限:长报文(≥1),现存于中科院数学所档案库,包含选型论证报告、阶数对比数据、专家评审意见,共 38 页,由吴工团队撰写,是选型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阶数对比数据表” 显示:31 阶矩阵单次变换信息熵提升 1.0 bit,1”“LF-73-002”、绘制人(赵工)、审核人(李工)、日期(1964.6.15),通过国防科工委标准化部门评审,确认符合军用标准,可用于后续代码固化与硬件设计。
八、流程图的评审与硬件适配性确认
1964 年 6 月 20 日,团队组织 “37 阶矩阵算法流程图评审会”,邀请国防科工委专家(3 人)、硬件团队负责人(王工)、协作单位代表(中科院计算所、北京电子管厂各 2 人)参会,重点评审流程图的 “逻辑完整性” 与 “硬件适配性”。
逻辑完整性评审中,专家确认流程图覆盖加密、解密全流程,异常处理分支完善,无逻辑漏洞;针对 “多节点协同加密” 场景,建议在流程图中增加 “密钥同步标识”(标注每组向量对应的密钥编号),便于多节点识别匹配密钥,团队当场采纳并修改流程图。
硬件适配性评审由王工团队主导:基于流程图中的运算步骤,评估硬件实现需求 ——37 阶矩阵乘法需 1369 个基础逻辑单元(由晶体管构成),分组与拼接需 32 个寄存器,模 256 运算需 8 个加法器,整体硬件成本较 4 阶矩阵增加 40%,但仍在预算范围内(立项经费 900 万元),且北京电子管厂已具备定制高集成度晶体管的能力,适配性无问题。
协作单位代表提出优化建议:中科院计算所建议在流程图中增加 “算法版本标识”(标注矩阵参数版本),便于后续算法升级;北京电子管厂建议细化 “矩阵运算时序”(标注每个运算步骤的时间节点),便于硬件电路的时序设计,团队均记录并纳入流程图修订版。
评审会后,赵工团队根据意见修改流程图,形成《37 阶矩阵加密算法流程图(修订版)》,共 2 张图纸,标注修订日期(1964.6.25)、修改内容(增加密钥同步标识、版本标识、时序标注),通过最终评审,确认可作为后续代码固化与硬件设计的正式依据。
九、设计成果的文档化与技术传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