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07章 算法模块协同调试(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1965 年 3 月,“73 式” 19 组算法模块与密钥动态生成器已分别通过独立测试,但研发团队深知:独立达标不等于协同顺畅 —— 算法模块需实时接收密钥生成器输出的 128 位动态密钥,密钥生成器需响应模块的更新请求,若二者数据交互存在接口不兼容、时序冲突或数据丢失,将导致整个加密流程中断。这场为期 15 天的协同调试,不仅解决了 “数据格式不匹配”“时序不同步” 等 6 类核心问题,更形成 “模块协同测试规范”,使分散的技术单元融合为高效运转的加密系统,为 “73 式” 原型机研制打通了关键整合环节。

一、协同调试的背景与核心目标

19 组算法模块(如矩阵变换、分组补零)与密钥动态生成器虽独立通过测试,但首次初步整合时,李工团队发现:密钥生成器输出的 128 位密钥(二进制格式)与 “密钥整合模块” 预期的十六进制格式不兼容,导致加密流程在 “密钥注入” 环节中断,错误率 100%,暴露了独立开发阶段接口定义不一致的隐患,协同调试势在必行。

基于系统集成需求,团队明确调试三大核心目标:一是解决模块间数据交互问题,确保密钥生成器与 19 组模块数据格式统一、时序同步,交互错误率≤0.001%;二是验证整合后系统的连续性,1),现存于研发团队档案库,包含硬件平台清单、软件监控程序说明、交互图谱,共 32 页,由马工、李工共同编制,是环境搭建的核心依据。

档案中 “硬件平台清单” 详细标注:“JS-1965 计算机(运算速度 1 万次 \/ 秒,内存 64Kb)、SR-8 示波器(带宽 10hz,用于观测数据总线波形)、dL-1965 数据记录仪(采样率 1μs \/ 次,记录数据传输时序)、19 组模块硬件原型(含矩阵运算单元电路板,1369 个晶体管)、密钥生成器原型(含噪声源与运算单元)”,硬件参数与实际研发配置一致。

交互图谱页显示:每个交互节点用 “模块 A→模块 b” 箭头标注,旁注数据格式与时序要求,例如 “密钥生成器→密钥整合模块” 标注 “数据格式:128 位二进制,时序:生成后 0.05μs 内送达 0x5000-0x507F 地址,超时则重试”,图谱中用红色标注高风险节点(如 “密钥紧急销毁” 交互,需 0.02μs 内响应)。

软件监控程序说明页附界面截图:界面分为 “模块状态区”(显示 19 组模块与密钥生成器的运行状态)、“数据流向区”(动态箭头显示数据传输)、“错误报警区”(实时提示数据格式错误或超时),操作说明详细,确保调试人员可快速上手。

档案末尾 “环境验收记录” 显示:3 月 3 日,模拟 “密钥生成→注入” 交互 100 次,数据传输成功率 100%,波形捕捉清晰,监控程序状态显示准确,验收结论为 “合格”,档案有马工、王工签名,日期为 3 月 3 日。

四、初始整合测试与数据交互问题定位

3 月 4 日 - 3 月 8 日,团队开展初始整合测试,按交互图谱依次验证 8 个核心节点,共测试 1000 次全流程加密(1000 字符明文),定位出 6 类数据交互问题,问题集中在格式、时序、缓存三大维度。

数据格式不兼容问题:密钥生成器输出 128 位二进制密钥(如 “0101...1010”),但 “密钥整合模块” 预期接收十六进制格式(如 “5A...A5”),导致 100% 数据解析错误,需统一格式标准;此外,分组模块发送的 “时间戳同步请求” 为 8 字节 AScII 码,密钥生成器仅支持 4 字节二进制请求,交互失败率 85%。

时序不同步问题:矩阵变换模块运算速度 0.7μs \/ 次,密钥整合模块向其传递密钥的延迟达 0.2μs,导致矩阵模块 “等密钥” 耗时增加,全流程加密耗时从 6.8 秒增至 9.2 秒(接近指标上限);更严重的是,多节点同步时,密钥生成器时间戳校准信号延迟 0.3 秒,导致从节点密钥与主节点偏差,加密错误率 0.5%。

缓存区溢出与数据丢失:“密钥生成→密钥整合模块” 交互节点的缓存区(0x5000-0x507F,128 字节)仅能存储 1 组密钥,当密钥更新周期缩短至 15 分钟(实战应急场景),缓存区来不及清空,新密钥覆盖旧密钥,导致数据丢失率 0.1%;分组模块向密钥生成器发送的请求数据因缓存区满,丢失率达 0.3%。

3 月 8 日,团队形成《初始整合测试问题报告》,详细记录 6 类问题的表现、发生节点、错误率,附数据记录仪捕捉的错误波形图(如格式错误时的数据乱码波形),为后续优化提供精准依据。

五、数据交互问题的优化策略与实施

针对定位的问题,李工团队联合郑工、王工制定 “格式统一 - 时序同步 - 缓存扩容” 的三维优化策略,避免单一优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优化过程严格遵循 “不修改模块核心代码” 的约束。

数据格式统一:郑工团队设计 “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量 80 字节,存储于磁芯存储器 0x3F00-0x3F4F),无需修改模块代码即可实现格式兼容 —— 密钥生成器输出的二进制密钥经适配层转换为十六进制,再传入密钥整合模块;分组模块的 AScII 码请求经适配层转换为二进制,发送至密钥生成器,转换耗时≤0.01μs,格式错误率从 100% 降至 0。

时序同步优化:王工团队调整硬件时钟电路,将系统主时钟频率从 1hz 提升至 1.2hz,同时在关键交互节点(如 “密钥→矩阵”)增加 “时序校准信号”—— 密钥整合模块发送密钥前,先向矩阵模块发送 “准备就绪” 信号,矩阵模块响应后再接收数据,交互延迟从 0.2μs 降至 0.08μs;多节点同步时,密钥生成器校准信号发送周期从 1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同步误差从 0.3 秒降至 0.1 秒,全流程加密耗时恢复至 6.9 秒。

缓存区扩容与管理:王工团队在磁芯存储器中新增 2 个 128 字节缓存区(0x5080-0x50FF、0x5100-0x517F),与原缓存区构成 “三缓存轮换” 机制 —— 新密钥写入空闲缓存区,旧密钥读取完成后释放,避免覆盖;同时设计 “缓存状态监测程序”,当缓存区使用率≥80% 时,暂停新数据写入,缓存溢出率从 0.1% 降至 0,数据丢失率清零。

3 月 13 日,优化策略全部实施,形成《数据交互问题优化方案》,包含适配层代码、时钟调整参数、缓存区分配表,提交调试团队验证效果。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问题优化方案档案

1965 年 3 月的《“73 式” 数据交互问题优化方案档案》(档案号:Yh-1965-002),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包含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时序调整图纸、缓存区规划图,共 45 页,由郑工、王工共同编制,是优化实施的核心凭证。

档案中 “格式转换适配层代码” 片段显示:“;二进制转十六进制子程序,输入:R0(二进制密钥地址),输出:R1(十六进制密钥地址)oV A,@R0 ; 取二进制字节 ANL A,#0F0h ; 高 4 位转换 S AAdd A,#30h ; 转为 AScII 码 oV @R1,A ; 存储高 4 位...(代码共 80 字节)”,代码逻辑清晰,转换耗时经测算为 0.008μs,符合延迟要求。

时序调整图纸标注:“系统主时钟电路中,晶振从 1hz(c1=20pF)更换为 1.2hz(c1=16pF),时序校准信号通过与非门(74LS00)生成,延迟控制在 0.02μs 内;‘密钥→矩阵’交互节点增加 d 触发器(74LS74),实现‘准备就绪 - 响应’握手逻辑”,硬件修改细节明确,可直接落地。

缓存区规划图显示:“原缓存区 0x5000-0x507F(128 字节)、新增 0x5080-0x50FF(128 字节)、0x5100-0x517F(128 字节),缓存状态监测程序存储于 0x3F50-0x3F9F,通过读取缓存区‘空闲 \/ 占用’标志位(0x5000.0、0x5080.0、0x5100.0)判断使用率”,地址分配无重叠,与磁芯存储器其他区域兼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