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1章 低温芯片稳定性校验(2 / 2)

加入书签

李工团队负责实时记录芯片工作状态,通过多维度参数采集,全面捕捉 72 小时内芯片性能变化,为稳定性分析提供第一手数据。

运算核心芯片记录:重点监测 3AG1 晶体管的放大倍数(通过电压放大倍数计算)、矩阵运算速度,每小时抽样 100 次运算数据。结果显示:-37c恒温阶段,晶体管放大倍数稳定在 70-75(常态 80,下降 6.25%-12.5%),运算速度保持 0.68-0.7μs \/ 次(达标≥0.7μs \/ 次),无运算中断现象。

存储控制芯片记录:监测磁芯存储器的读写错误率、控制芯片工作电压(5V±0.05V),每分钟统计 1 次错误次数。72 小时内,读写错误率稳定在 0.%),控制芯片电压波动≤0.03V,无数据丢失或地址冲突,存储功能稳定。

接口环境芯片记录:监测通信接口芯片的响应延迟、信号错误率,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是否畸变。结果显示:响应延迟稳定在 0.08-0.09μs(达标≤0.1μs),信号错误率 0.005%(达标≤0.01%),低温下波形无明显畸变,接口通信正常。

特殊工况记录:3 次市电中断(10.11 00:00、10.12 06:00、10.13 00:00)期间,备用电源切换时间≤0.1 秒,切换过程中芯片工作未中断,数据交互错误率未上升,验证了低温下电源切换的芯片稳定性。

六、历史补充与证据:芯片状态原始记录档案

1965 年 10 月的《“73 式” 低温芯片状态原始记录档案》(档案号:dw-1965-002),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包含参数记录表、示波器波形图、异常标记单,共 148 页,由李工、孙工共同记录,是数据采集的直接证据。

档案中 “运算芯片参数记录表”(10.11 00:00-01:00)显示:晶体管 t1 放大倍数 72、t2 放大倍数 73、t3 放大倍数 71,矩阵运算速度 0.69μs \/ 次,电压 5.02V,电流 1.2A,数据均在正常范围内,记录表每小时由李工、赵工双人核对签名,确保准确性。

存储芯片错误率统计表(10.10 12:00-10.13 12:00)按分钟记录:72 小时共 4320 分钟,错误次数累计 3 次(0.%)、接口延迟 0.08-0.095μs(≤0.1μs),4 项核心指标均优于设计目标,低温稳定性验证通过。

八、问题定位与优化建议

基于数据分析,团队识别出 1 项潜在优化点(非故障),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提升芯片低温稳定性,确保实战万无一失。

潜在优化点:接口环境 pcb 的通信芯片在温度波动时(±0.5c)易出现延迟波动,虽未超标,但存在优化空间,根源是芯片封装导热性不足(低温下热量散失过快,导致局部温度波动)。

优化建议一:改进芯片封装工艺,采用镀镍金属外壳(原塑料外壳),增强导热均匀性,减少温度波动对芯片参数的影响,北京电子管厂已提供镀镍封装样品,预计可使延迟波动幅度降低 50%。

优化建议二:在接口 pcb 的通信芯片周围增加 0.5 厚硅胶导热垫(耐 - 60c),连接至 pcb 金属散热边,使芯片温度更稳定,测试显示导热垫可使芯片温度波动从 ±0.5c降至 ±0.2c。

优化建议三:在低温测试规范中增加 “温度波动测试”(模拟野外昼夜温差),每批量产设备需通过 ±1c温度波动测试,确保极端环境下芯片性能稳定,建议被纳入后续生产测试流程。

九、校验成果与标准化落地

10 月 13 日 16:00-18:00,团队形成《“73 式” 电子密码机低温芯片稳定性校验总报告》,共 86 页,包含环境配置、测试数据、分析结论、优化建议,校验成果同步标准化落地。

制定《军用电子密码机低温芯片测试规范》,明确三大核心要求:测试温度覆盖 - 40c至 - 30c(含 - 37c典型值)、持续时间≥72 小时、核心参数达标阈值(如错误率≤0.001%),规范成为后续 “73 式” 量产测试的强制标准。

建立芯片低温性能数据库,收录 3AG1 晶体管、磁芯控制芯片、通信接口芯片的 - 37c参数(如放大倍数、错误率、延迟),为后续芯片选型与替换提供数据支撑(如更换芯片时需满足同等低温性能)。

对接量产优化:北京电子管厂按建议改进通信芯片封装(镀镍外壳),北京无线电元件厂在接口 pcb 添加导热垫,10 月 20 日优化后的首批样品通过复测,接口延迟波动降至 ±0.005μs,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校验成果通过国防科工委专家评审,专家确认 “73 式” 芯片在 - 37c环境下 72 小时运行稳定,满足边防实战需求,同意进入后续整机联调阶段,为 1966 年原型机定型奠定关键基础。

十、校验的历史意义与后续影响

从 “73 式” 研发看,低温芯片稳定性校验是实战化验证的 “关键一环”—— 通过 72 小时持续测试,提前发现并优化接口芯片温度波动问题,避免 1968 年列装后在边防低温环境下出现通信延迟,确保设备 “拉得出、用得上”,实战可靠性提升 30%。

从技术创新看,校验首次建立我国军用电子设备 “-37c72 小时低温芯片测试范式”—— 其环境模拟、参数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突破当时苏联 “仅 - 20c48 小时测试” 的局限,使我国军用芯片低温测试标准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美军同期设备低温测试为 - 30c72 小时)。

从产业带动看,校验推动国产芯片低温性能升级 —— 北京电子管厂基于镀镍封装技术,后续研发出 “低温增强型 3AG2 晶体管”(-40c放大倍数衰减≤8%),上海无线电二厂改进通信芯片内部结构,低温稳定性提升 40%,间接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向 “军用低温级” 转型。

从技术传承看,校验形成的测试规范与数据库,成为我国军用电子设备低温测试的基础 ——1970 年《军用电子设备低温测试通用规范》(GJb-1970-032)中,“-37c72 小时持续测试”“核心参数阈值” 等条款,直接源于此次校验实践;其 “问题定位 - 优化 - 复测” 流程,成为后续军用设备低温测试的标准流程。

从实战价值看,校验成果支撑 “73 式” 在边防长期值守 ——1970-1980 年间,北方边防部队反馈,“73 式” 在 - 37c极端低温下可连续运行 72 小时以上,无芯片故障导致的停机,年均维护次数仅 0.5 次 \/ 台,大幅降低边防官兵维护压力,为军事通信安全提供了芯片级的稳定保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