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18章 硬件性能综合测试(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画面:1973 年电子实验室实拍(16 胶片质感),木桌上摆放着晶体管示波器、电子管信号发生器,技术员戴着粗框眼镜,用铅笔在方格纸上记录数据;微型化电子密码机通体金属外壳,正面有 6 个旋钮和 1 个指示灯,体积约 1.5 个饭盒大小。字幕:“1973 年,中国晶体管电子设备刚迈入小型化阶段,这台重约 500 克的密码机,需通过最朴素的测试手段,证明它能在野外复杂环境下‘算得快、稳得住、抗得扰’。”】

一、测试准备:1973 年的仪器与方案设计(1973.04)

【历史影像:实验室档案照片 —— 测试台铺着绿色橡胶垫,左侧是 xJ4318 型晶体管示波器(1972 年上海无线电二十一厂生产),中间是 JS-73 型信号发生器,右侧是 SS-1 型机械秒表(精度 0.1 秒)和手摇式电磁干扰源;墙上贴着手写的《测试方案》,字迹工整。画外音:“1973 年《电子密码设备测试规程(试行)》规定:小型密码机需通过‘速度 - 稳定 - 抗扰’三项核心测试,测试环境温度需控制在 20-28c,相对湿度≤70%。”】

1. 测试仪器校准

王姓技术员提前三天校准仪器:用标准频率信号(1khz)校准示波器,确保波形显示偏差≤5%;机械秒表与天文台授时的 “电钟” 对比,连续计时 10 分钟,误差仅 0.3 秒,符合测试精度要求;手摇式干扰源通过可变电阻调节输出强度,用磁强计测量确认:摇速 30 转 \/ 分钟时,输出干扰场强 50V\/,对应当时工业电机的典型干扰强度。

2. 测试方案制定

根据设计要求,测试分为三部分:

1 加密速度测试:选取 10 组不同长度的明码(5 字符、10 字符、20 字符),手动输入密码机,记录从 “输入完成” 到 “加密指示灯亮” 的时间,计算平均加密速度;

2 稳定性测试:连续开机 72 小时,每小时输入固定 20 字符明码,对比加密结果与 “标准密文” 是否一致,统计出错次数;

3 抗干扰测试:模拟野外两种典型干扰 —— 工业电机干扰(用手摇式干扰源贴近设备 5)、静电干扰(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产生静电,靠近设备 10 放电),测试干扰状态下的加密准确性。

【档案资料:手写《测试任务书》(1973.04.05)记载:“测试样机编号 7301,设计指标:加密速度≥5 字符 \/ 秒,连续工作 72 小时出错≤1 次,能抵御 50V\/ 电磁干扰;测试人员 3 人,分 3 班轮岗,数据需双人核对签字。”】

3. 环境控制

实验室无恒温设备,技术员用煤炉加热配合开窗通风,将温度稳定在 25±3c;地面洒少量水控制湿度,用毛发湿度计测量(1970 年天津气象仪器厂生产),确保湿度在 60%-70% 之间 —— 避免湿度过高导致晶体管引脚氧化,湿度过低产生静电干扰。

【1973 年技术背景:此时国内尚无数字化测试设备,依赖模拟仪器与人工操作;晶体管是核心器件(集成电路仅在高端设备试用),温度对其放大倍数影响显着,因此环境控制是测试关键。】

二、加密速度测试:机械秒表下的 “字符竞速”(1973.04.06)

【场景重现:技术员李师傅左手扶密码机,右手持机械秒表,徒弟小张按预定明码(如 “01234”“”)转动密码机旋钮输入;示波器连接密码机内部晶体管电路,显示加密时的脉冲波形,每出现一组完整脉冲代表一个字符加密完成。历史录音(磁带音质):“准备 —— 输入 —— 开始!” 秒表按下的 “咔嗒” 声与密码机旋钮的 “转动声” 交织。】

1. 不同长度明码测试

5 字符明码:测试 10 次,秒表记录时间分别为 0.9 秒、1.0 秒、0.8 秒…… 平均时间 0.9 秒,折算加密速度约 5.6 字符 \/ 秒,超过设计的 5 字符 \/ 秒指标;

10 字符明码:10 次测试平均时间 1.8 秒,速度 5.5 字符 \/ 秒,保持稳定;

20 字符明码:因旋钮输入需切换档位,平均时间 3.9 秒,速度 5.1 字符 \/ 秒,仍达标 —— 但发现 “连续输入 20 字符后,最后 2 个字符加密脉冲略有延迟”,排查为某只 3Ax31 型晶体管放大倍数下降,更换后延迟消失。

2. 核心器件性能验证

用万用表测量密码机内 12 只核心晶体管(3Ax31 型锗管,1973 年北京半导体厂生产)的放大倍数(β 值),均在 50-80 之间,符合设计要求(β≥40);示波器显示加密时的时钟脉冲频率稳定在 5khz,无明显抖动 —— 这是速度达标的核心保障。

【测试数据记录:方格纸手写记录单显示:“7301 样机速度测试:5 字符 0.9s(5.6 字符 \/ 秒)、10 字符 1.8s(5.5 字符 \/ 秒)、20 字符 3.9s(5.1 字符 \/ 秒),更换 3Ax31 管 1 只后,20 字符加密无延迟,平均速度 5.4 字符 \/ 秒。”】

【1973 年技术局限:因无自动输入设备,明码需手动通过旋钮输入,输入速度可能影响加密时间判断;技术员采取 “多人多次测试取平均” 的方式,减少人为误差。】

三、稳定性测试:72 小时的 “不间断值守”(1973.04.07-04.10)

【历史影像:实验室夜班场景(煤油灯补光),技术员裹着军大衣值守,每隔 1 小时用手电筒照亮密码机指示灯,在《运行日志》上画 “√”(正常)或 “x”(出错);密码机旁放着保温瓶和窝头,这是 72 小时值守的 “补给”。画外音:“1973 年的晶体管设备最怕‘长时间高温’,这 72 小时不仅测机器,更测人的耐力 —— 任何一次漏记,都可能错过关键的故障数据。”】

1. 连续运行监控

测试开始后,每小时向密码机输入固定明码 “0”(20 字符),加密后输出的密文与 “标准密文卡”(提前用大型密码机预制)比对:

前 24 小时:加密结果完全一致,指示灯每 3 秒闪烁一次(正常工作信号),用手触摸外壳温度约 40c(晶体管正常工作温度);

24-48 小时:第 35 小时时,一次加密输出的密文少 1 个字符,排查发现电源模块某只 100μF 电解电容(1973 年无锡无线电元件厂生产)漏液,更换后恢复正常;

48-72 小时:无任何出错,外壳温度稳定在 42c,示波器显示电路脉冲无漂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