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7章 定型评审会召开与正式批复(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画面:总参通信部会议室前,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合影,背景悬挂 “电子密码机定型评审会” 横幅;历史影像显示 1973 年军用装备评审场景,专家们手持测试报告围坐讨论。字幕:“定型评审是装备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的关键一跃,每一项技术指标的确认、每一条评审意见的形成,都承载着对装备实战价值的最终考量。”】

一、评审专家委员会组建:多领域协同的权威架构

【历史影像:总参通信部下发的《评审专家抽调通知》扫描件,标注 “抽调电子、通信、军工生产领域专家 15 人”;档案资料:专家名单按 “技术研发、实战应用、质量监督” 分类,每人附资质简介。】

总参通信部根据《军用装备定型评审办法》,从全军电子装备研究院、野战通信部队、军工质检机构抽调专家组建委员会:技术组由 5 名从事密码机研发的高级工程师组成,组长为从事晶体管电路研究 12 年的张姓专家;应用组包含 4 名有野外通信经验的部队技术骨干,李姓技术员作为使用方代表参与;监督组由 6 名军工质检专家构成,负责核查测试数据真实性。

专家资质审核严格执行 “双审制”:先由所在单位出具专业能力证明,再经总参通信部装备局复核,确保专家涵盖 “研发 - 使用 - 质检” 全链条,具备综合评审能力。委员会下设秘书组,由王姓参谋负责会议组织与资料归档,提前一周分发评审材料。

【场景重现:专家委员会首次碰头会,张组长主持讨论评审流程,明确 “先听汇报、再核数据、后议适配、终表决” 的步骤;桌上摆放着分类整理的测试报告与验收资料,每页均贴有页码标签便于查阅。】

评审前组织专家培训:重点讲解 1973 年《军用电子装备定型标准》中 “密码设备专项要求”,明确评审核心指标为 “技术达标率、实战适配度、生产可行性”;发放《评审工作手册》,标注关键核查点与签字流程。

【历史细节:1973 年军用装备评审无电子阅卷系统,所有材料均为纸质版,专家需用红笔在报告上标注疑问点,秘书组统一汇总后交研发方答疑。】

委员会制定《评审工作细则》,明确 “每位专家需独立签署评审意见,集体表决需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通过”,确保评审过程公平公正,符合军用装备定型规范。

二、评审资料筹备:全链条证据的系统梳理

【画面:研发方技术员将《极限测试报告》《验收数据汇总》等资料按 “测试类、验收类、整改类” 装订,每册封面加盖研发单位公章;档案资料:资料清单包含 37 项指标原始记录、28 份异常处理报告、15 组对比测试数据,共 12 册 2000 余页。】

研发方刘姓技术员牵头整理评审资料:极限测试部分按 “低温、连续运行、防破解” 分类,附原始手写台账与示波器波形照片,标注关键数据如 “-37c72 小时晶体管 β 值衰减 10.1%”;验收数据部分汇总三方测试记录,用不同颜色标注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数据,便于对比核查。

使用方提供《野外实战需求适配分析报告》:结合边境通信分队反馈,从 “便携性、抗干扰、续航” 三个维度评估设备适配度,附模拟野外测试照片,证明设备重量、尺寸符合徒步携带需求。

质检方整理《质量核验报告》:重点核查测试仪器校准记录、数据偏差原因分析,附计量检定证书,确认 xJ4318 示波器、F-10 万用表等设备均在合格有效期内,测试数据具备法律效力。

【历史影像:秘书组对资料进行 “完整性核查”,逐页核对是否有签字确认,发现 2 份异常处理报告缺少三方签字,立即退回补充,确保资料闭环。】

资料预审阶段,专家技术组抽查 10 项核心指标原始记录,发现 “防破解测试中多机并行穷举数据” 标注不清,研发方立即派郑姓技术员现场补充说明,完善测试过程描述,确保资料无歧义。

三、定型评审会启动:规范严谨的议程推进

【场景重现:总参通信部会议室,评审专家、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代表就座,前方摆放投影设备(1973 年光学投影式),准备展示测试数据图表;秘书组人员分发评审议程与资料。】

评审会由总参通信部装备局杨姓局长主持,首先宣读评审纪律:“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评审,不干预专家意见,不隐瞒测试问题”;随后介绍议程:为期 2 天,第一天专项汇报与数据核查,第二天讨论表决与意见形成。

研发方代表李姓工程师做整体技术汇报:从设备研发背景、核心技术指标、极限测试结果三方面展开,重点说明 “加密轮次升级”“密钥自毁功能” 等创新点,投影展示设备结构示意图与性能对比曲线。

使用方代表王姓技术员汇报实战测试情况:结合西北边境模拟演练数据,说明设备在 - 35c低温、沙尘环境下的运行表现,展示官兵操作设备的现场照片,证明设备人机适配性良好。

【画面切换:从整体汇报场景切至分组讨论现场,技术组、应用组、监督组分别就座,围绕资料展开讨论,秘书组人员巡回记录疑问。】

首次提问环节,专家就 “高温 50c持续运行稳定性” 提出疑问,研发方立即调出第 48 小时测试记录与电容检测报告,说明采用军工级密封电容的改进措施,专家认可解释并在记录上标注 “无异议”。

四、极限测试报告专项评审:极端性能的深度核验

【历史影像:技术组专家查阅《-37c低温测试台账》,用放大镜查看手写数据字迹,核对时间戳与签字;档案资料:低温测试原始记录上有 “每小时数据均双人核对” 的标注,附温度变化曲线草图。】

技术组重点评审低温极限测试:张姓专家抽查第 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晶体管参数记录,发现 q3 晶体管 β 值从初始 65 降至 56,仍高于合格下限 52,认为衰减在合理范围;讨论 “-40c应急启动” 测试数据,确认 3 次启动均成功,符合极寒地区使用需求。

连续运行 720 小时测试评审中,专家核查错误率数据:5 台设备平均错误率 0.9%,其中接触性错误占 80%,认为通过日常维护可避免,不影响整体稳定性;查看轮岗值守记录,确认测试过程规范,数据真实可信。

防破解测试评审聚焦 19 种算法防御效果:专家随机抽取 “常用字典攻击”“物理干扰攻击” 原始记录,发现设备防暴力延迟功能触发及时、密钥自毁逻辑可靠,24 小时破解成功率为 0%,一致认定防破解能力达标。

【场景重现:专家要求现场展示防破解测试中的模拟攻击装置,研发方技术员操作曲柄驱动设备,演示密钥尝试过程,专家观察设备响应状态,确认防御机制有效。】

技术组形成《极限测试评审意见》:认为设备在极端环境下性能稳定,防御能力符合军用一级标准,建议通过定型,但需优化 “高温环境下散热片贴合工艺”,提升长期使用可靠性。

五、验收数据专项核查:37 项指标的全面确认

【画面:监督组专家将三方验收数据录入手摇计算器,核对 “加密速度”“信号稳定性” 等指标的差异率,发现最大偏差 1.2%,在允许范围内;档案资料:《数据交叉核对表》上有专家签字确认的 “数据一致,真实有效” 批注。】

监督组重点核查 37 项指标达标情况:逐一比对研发方、使用方、质检方的测试值,基础性能 12 项指标全部满分通过,极限环境 8 项指标中 “湿度 90% 运行错误率” 为 0.5%,低于 1% 合格标准,防破解 9 项、稳定性 8 项指标均无异议。

异常处理记录评审中,专家查看 5 次故障的处理流程:从保险丝熔断到齿轮卡滞,均在 30 分钟内解决且未影响测试,认为应急响应机制完善;核查整改后的复测数据,确认问题彻底解决,无遗留隐患。

【历史细节:1973 年数据核查依赖人工计算,监督组 3 名专家分工协作,1 人读数、1 人计算、1 人记录,每组数据重复计算 2 次,确保无算术错误。】

针对 “旋钮操作顺畅度” 整改情况,专家现场抽查 3 台设备,转动旋钮检查阻力,确认更换弹簧后操作流畅,符合使用要求;查看批量生产工艺文件,确认整改措施可规模化实施。

监督组提交《验收数据核查报告》:认定 37 项指标全部达标,数据记录完整、签字规范,无伪造或篡改痕迹,满足定型要求。

六、技术指标与实战适配性评审:综合价值的全面考量

【场景重现:应用组专家与使用方代表座谈,询问设备在野外维护的难点,王姓技术员反馈 “密钥自毁后初始化流程略复杂”,专家建议简化操作步骤;桌上摆放着设备样机,专家亲手操作体验便携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