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28章 量产规划制定与生产质量管控(2 / 2)

加入书签

四、设备调试与校准:生产精度的基础支撑

【画面:设备组赵姓技术员用万用表校准焊接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反复调整电位器,使实际温度与设定值偏差≤5c;档案资料:《设备调试记录》详细记录每台设备的调试参数与时间。】

设备改造聚焦 20 台原有电子管装配设备:将手动焊接台升级为半自动(加装脚踏送锡装置),效率提升 50%;将普通测试台改造为专用测试台,集成示波器、万用表功能,可同时检测 3 项指标。改造后的设备均进行 72 小时空载运行测试,无故障方可投入使用。

新增 5 台晶体管专用焊接机(上海无线电设备厂生产),调试重点包括温度控制(300-400c可调)、送锡速度(0.5-2\/s)、烙铁头定位精度(±0.1),通过焊接标准试板(含 100 个焊点)验证,焊点合格率≥99.5% 为调试合格。

【场景重现:校准实验室,技术员用标准电阻(100Ω±0.1%)校准测试设备,记录校准数据并粘贴 “校准合格” 标签(有效期 3 个月);墙上挂着《设备校准周期表》,明确万用表每月校准 1 次,示波器每季度校准 1 次。】

建立设备台账,记录每台设备的型号、出厂编号、安装日期、调试记录、维修历史,实行 “一机一档” 管理;制定《设备日常维护规程》,要求工人每日开机前检查电源、润滑部件,每周清洁设备内部灰尘,延长设备寿命。

设备故障处理遵循 “先抢修后分析” 原则:配备 2 名专职维修技术员,故障响应时间≤1 小时;常见故障(如温度失控、送锡卡滞)备有备件,更换时间≤30 分钟;重大故障及时联系厂家技术支持,确保生产线停机时间≤4 小时 \/ 月。

五、核心元器件供应链建设:生产连续性的关键支撑

【历史影像:采购组与北京半导体厂签订《晶体管供货协议》,协议明确 “每月供应 3Ax31b 型晶体管 5-100”;质检部门在《出厂检验台账》上逐一签字,确认每台设备合格。】

建立出厂档案:每台设备配备 “技术档案袋”,内含《出厂检验报告》《元件合格证明》《工艺跟踪记录》,档案袋编号与设备编号一致,便于后续追溯;档案由厂方与军方各存一份,保存期 10 年。

不合格设备处理:全检发现 2 台设备密钥响应延迟,立即返工(更换密钥模块),重新全检合格后出厂;1 台设备因晶体管故障无法修复,作报废处理,从备用设备中补充,确保首批 100 台全部合格交付。

十、量产总结与持续优化:产能与质量的双提升

【画面:1968 年底量产总结会现场,厂领导展示 “三年产能完成情况” 图表,1966 年筹备、1967 年 300 台、1968 年 500 台,累计 800 台;墙上悬挂 “质量达标锦旗”(总参通信部授予)。】

总结试产与量产经验,形成 3 项核心成果:《标准化生产流程》(含 12 道工序操作规范)、《质量管控手册》(含三级检验、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设备维护规程》(含调试、校准、维修要求),为后续量产提供标准依据。

优化生产效率:通过工艺改进(如模块化装配)、设备升级(如新增自动化送料装置)、人员技能提升(平均培训时长增加至 40 小时),使单台生产周期从 15 天缩短至 10 天,日均产能从 5 台提升至 8 台。

【场景重现:技术组与供应链组联合分析供应商质量数据,对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如北京半导体厂)增加订单份额,对质量波动较大的供应商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改进。】

完善质控体系:根据量产数据调整检验标准,如将晶体管筛选 β 值从≥50 调整为≥55,使加密速度合格率提升 2%;增加 “老化测试” 工序(48 小时连续运行),提前暴露潜在故障,降低售后故障率。

制定 1969-1970 年量产计划:在现有生产线基础上增加 1 条支线,产能提升至 800 台 \/ 年,重点满足西南、东南边境列装需求;同步启动第二代产品预研,将量产经验转化为研发输入,实现 “量产 - 研发” 良性循环。

历史补充与证据

量产标准依据:1966 年《军用电子设备量产管理办法》(国防工办颁布),明确产能规划、质量管控、供应链管理要求,为本项目提供规范支撑;

设备背景:生产线所用 3Ax31b 型晶体管为北京半导体厂 1965 年定型产品,月产能 5 万只,军工供货合格率≥98%;焊接机为上海无线电设备厂生产的 Sd-1 型半自动焊接机,1966 年军工采购量 100 台;

质量数据:1967-1968 年量产记录显示,累计生产 800 台设备,总合格率 97.2%,其中焊接工序合格率 99.1%,调试工序合格率 98.5%,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军方反馈:1968 年总参通信部《装备验收报告》显示,首批 100 台设备野外试用 3 个月,故障率 0.5%,官兵满意度 96%,验证量产质量达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