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33章 初期维护保障体系构建与实施(2 / 2)

加入书签

分层培训推广:先培训军区骨干(每军区 10 人),再由骨干回到部队培训基层维护员,1969 年共培训 2000 余人次,确保每个列装单位至少有 2 人能熟练使用指南。

场景化教学应用:将指南内容融入维护演练,让维护员 “边练边查指南”,在实操中熟悉使用方法;针对 “易错步骤”(如晶体管检测),由骨干结合指南现场示范,纠正错误操作。

张贴可视化图表:将 “故障树图”“排查流程图” 放大至 A3 尺寸,张贴在操作间、仓库等醒目位置,方便维护员随时查阅;图表用不同颜色标注 “紧急故障”(红色)“常规故障”(蓝色),重点突出。

用户反馈修订:收集基层使用意见,如 “增加‘沙尘导致接触不良’排查”“补充低温润滑技巧”,1969 年底推出《指南修订版》,新增 5 种故障排查方法,优化 10 处插图。

效果量化评估:对比指南推广前后的故障处理数据,发现基层自主处理率从 40% 提升至 75%,平均处理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8 分钟,总部巡回支持的故障求助量下降 30%,验证了指南的实用性。

七、巡回技术支持机制建立:研发与基层的联动

【画面:1969 年夏季,张工带领的巡回支持组乘坐军用卡车,车身上喷着 “技术支持” 字样;车厢内堆放着工具包、备件箱和《故障处理记录本》,车窗外是连绵的边防公路。历史录音:“巡回支持不是‘救火’,而是‘治病根’—— 既要解决现场问题,更要收集问题改进设备。”】

片区划分覆盖:将全军列装区域划分为 6 个片区,每个片区配备 1 个巡回组(2 名研发技术员 + 1 名军区骨干),每组负责 5-8 个军区,每年开展 2 次巡回(春秋各 1 次),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巡回流程规范:提前 1 周通过电台通知片区内部队,收集待解决的故障清单;到达后先处理紧急故障,再排查潜在问题,最后开展现场培训;离开前填写《巡回支持报告》,注明处理的问题与建议。

人员配置适配:巡回组技术员需兼具 “研发经验 + 维护实操能力”,如张工参与过 “73 式” 研发,熟悉设备结构;军区骨干熟悉基层需求,可协助沟通,形成 “技术 + 实操” 的互补优势。

应急响应通道:为偏远部队开通 “紧急呼叫” 电台频段,遇重大故障(如批量死机)可随时呼叫巡回组,组内配备越野车,确保 24 小时内抵达 500 公里内的部队,48 小时内抵达 1000 公里内的部队。

问题汇总机制:巡回组每日记录《故障处理台账》,每周向总部研发团队报送 “高频问题清单”;1969 年共收集问题 86 项,其中 “低温启动慢”“接口易氧化” 等 10 项被列为优先改进项。

八、现场支持与问题闭环:从解决到改进的落地

【场景重现:南方湿热地区某部队,李工正在拆解一台 “加密错误” 的设备,用万用表检测后发现是电容漏液,更换备件后开机测试,示波器显示波形恢复正常;旁边的维护员认真记录 “电容漏液的识别方法”,李工同步讲解 “防潮维护要点”。】

现场故障诊断:采用 “问 - 看 - 测 - 拆” 四步诊断法:问维护员故障现象与操作过程,看设备外观(如是否有漏液、氧化),用万用表测关键参数(电压、β 值),必要时拆机检查内部部件,确保诊断精准。

快速修复处理:携带 “巡回备件包”(含 10 套易损件 + 专用工具),现场能修复的立即处理,如更换晶体管、清洁接口;无法现场修复的,带回总部维修,同时留下备用设备,确保部队通信不中断。

现场培训指导:解决问题后,针对同类故障开展 “小班教学”,如处理完电容漏液后,讲解 “湿热环境电容维护”“定期检测方法”,做到 “解决一个问题,教会一批人员”。

问题根源分析:对现场无法解释的复杂故障,带回设备进行拆机分析,如 1969 年发现的 “高频加密错误”,经研发团队分析是逻辑电路设计缺陷,后续通过算法优化解决。

改进反馈闭环:将现场收集的问题分类整理,形成 “问题 - 原因 - 改进建议” 清单,反馈至研发部门;1969 年基于巡回支持数据,优化了 3 项设计(如接口镀金、增加防潮涂层),使相关故障下降 45%。

九、1969 年度维护成本核算:数据驱动的成本分析

【历史影像:总部财务科办公室,会计用算盘计算 “1969 年度维护成本”,桌上摊开的《成本核算表》分为 “备件采购”“培训”“巡回支持”“设备维修” 四部分,每页都有手写的小计与总计。画外音:“维护成本核算不是‘算流水账’,而是找出‘钱花在哪、怎么花更值’,为优化保障体系提供依据。”】

成本分类统计:1969 年度维护总成本 15.6 万元,其中备件采购 7.2 万元(占 46.2%)、维护培训 3.5 万元(22.4%)、巡回支持 3.1 万元(19.9%)、设备返厂维修 1.8 万元(11.5%),清晰呈现成本结构。

单台成本核算:以全军 1000 台列装设备计算,单台年均维护成本 156 元,其中边防部队单台 180 元(环境复杂)、野战部队 160 元(机动频繁)、铁路调度 120 元(环境稳定),差异主要源于环境适配需求。

成本效益分析:计算 “维护投入与故障损失比”——1969 年维护投入 15.6 万元,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的通信中断损失(按每小时损失 1 万元计算)约 80 万元,投入产出比 1:5.1,经济效益显着。

高成本项识别:发现 “晶体管采购”(3.8 万元,占备件成本 52.8%)、“长途巡回支持”(1.6 万元,占巡回成本 51.6%)是高成本项,需重点优化;分析原因:晶体管更换频繁、偏远部队支持成本高。

成本数据归档:将《1969 年度维护成本核算报告》与相关凭证(采购发票、差旅报销单)装订归档,作为后续预算制定、成本优化的依据,同时为同类装备维护成本提供参考标准。

十、维护成本优化措施:精准高效的成本控制

【场景重现:研发团队与财务科联合召开成本优化会,张工提出 “晶体管预老化筛选” 方案,预计可降低更换率 30%;财务科王会计建议 “集中采购备件”,预计可节省 10% 的采购成本;会议最终确定 5 项优化措施,记录在《成本优化任务书》上。】

备件采购优化:实行 “总部集中采购 + 年度招标”,1970 年通过招标选择 3 家军工元件厂,晶体管采购成本降低 12%;同时与厂家签订 “长期供货协议”,确保价格稳定,避免市场波动影响。

预防性维护强化:基于易损件更换周期,推行 “预防性更换”,如提前 3 个月更换晶体管,避免故障后紧急采购(成本高 30%);1970 年预防性更换使紧急备件采购量下降 40%,节省成本 0.8 万元。

巡回支持效率提升:优化巡回路线,将 “逐个部队走访” 改为 “片区集中支持”,在中心部队设临时维修点,周边部队送修,减少长途奔波;1970 年巡回支持成本降至 2.5 万元,较 1969 年下降 19.4%。

基层自主能力提升:加大维护培训投入,1970 年培训预算增至 4 万元,重点提升基层 “复杂故障处理能力”,使设备返厂维修率从 11.5% 降至 7%,节省返厂成本 0.5 万元。

成本效果评估:1970 年维护总成本降至 13.2 万元,较 1969 年下降 15.4%,单台成本降至 132 元;同时设备故障率从 1.2% 降至 0.8%,实现 “成本下降、性能提升” 的双重目标。

历史补充与证据

制度依据:1969 年《军用电子设备维护保障规范》(总参通信部〔69〕通字第 28 号)明确易损件储备、维护培训、巡回支持的具体要求,为本体系构建提供规范支撑;

故障数据佐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 1968-1969 年《“73 式” 故障档案》(编号军博电字 69-041),详细记录了 326 次故障的类型与处理方式,是易损件清单制定的直接依据;

成本核算档案:总参通信部 1969 年《维护成本核算报告》(现存国家档案馆)显示,年度维护成本 15.6 万元的构成与优化建议,1970 年实施优化措施后成本下降 15.4%,数据真实可追溯;

部队反馈记录:1969 年北方边防某团《维护保障反馈报告》称,“易损件储备充足、巡回支持及时,设备故障停机时间从 8 小时 \/ 月缩短至 2 小时 \/ 月”,验证了体系的有效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