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1章 声波震动加密技术原理探索(2 / 2)

加入书签

微弱信号放大:针对 1k 外震动信号微弱(振幅仅 0.05)的问题,设计 “两级前置放大器”(总增益 100 倍),采用低噪声晶体管(3Ax31c),将微弱电信号放大至可识别范围,同时抑制背景噪声。

滤波抗干扰设计:采用 “低通 + 带通” 组合滤波器: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20hz(滤除高频干扰),带通滤波器中心频率 50-100hz(保留信号频率),干扰信号抑制率达 90%,示波器显示波形信噪比从 10:1 提升至 30:1。

波形特征提取:通过 “峰值检测器” 提取震动信号的频率(测量波形周期)和振幅(测量峰值电压),转化为数字信号后,与密钥表中的编码规则比对,实现波形到字符的还原。

解码速度优化:采用 “并行比对” 电路(替代串行比对),同时识别频率和振幅参数,解码响应时间从 15 秒缩短至 8 秒,满足应急指令快速响应需求。

误码纠错机制:除校验字符外,增加 “重传机制”—— 若解码发现校验错误,自动发送 “重传指令”(预设震动组合),发生器收到后重新传输指令,误码率进一步降至 0.3%。

七、原理验证实验:从理论到实践的初步落地

【历史影像:1974 年 6 月验证实验现场,1k 铁轨两端分别布置发生器和解码器,张工在一端输入 “定位” 指令(预设编码),5 分钟后,另一端解码器显示 “定位指令接收正确”;团队成员在《原理验证报告》上签字,标注 “首次完整验证‘生成 - 加密 - 传输 - 解码’全流程”。】

单指令验证:选取 “求救”“定位”“待命” 3 条常用指令,在 1k 铁轨上开展 100 次传输测试:正确接收 97 次,误码 3 次(均为干扰导致),验证单指令传输的可行性,核心原理得到初步确认。

多指令连续传输:测试 5 条指令连续传输(模拟复杂应急场景),每条指令间隔 10 秒,连续传输 10 轮,总正确接收率 96.5%,证明编码规则和解码机制可支撑多指令协同传输。

干扰环境验证:在铁轨中间设置 “人为敲击”“车辆经过” 两种干扰,测试指令传输效果:干扰下正确接收率 88%,通过调整编码频率(避开干扰频率)后,正确接收率回升至 95%,抗干扰设计有效。

不同距离梯度测试:在 300、500、800、1k 处分别测试,正确接收率依次为 99%、98%、97.5%、96.5%,符合 “距离越远衰减越大” 的理论预期,为后续传输距离优化提供数据。

设备协同验证:将发生器、解码器与应急指挥终端对接,指令解码后直接显示在终端面板上,指挥人员可直观读取,验证 “技术设备 - 指挥系统” 的协同性,为实战应用奠定基础。

八、关键参数优化:性能指标的迭代提升

【场景重现:张工调整发生器的凸轮偏心距,将振幅间隔从 0.2 缩小至 0.15,使编码字符组合从 50 种增至 70 种;李工同步调整解码器的比较器阈值,确保新编码可被准确识别;示波器上,新编码的波形差异清晰可辨。历史录音:“参数优化不是‘一蹴而就’,要反复试、反复调,直到达到最优!”】

编码容量提升:通过缩小频率间隔(从 10hz 减至 8hz,50-100hz 分 7 档)、细化振幅分级(从 0.2 减至 0.15,0.1-1 分 7 档),编码字符组合从 50 种增至 49 种,可传输更复杂的指令和位置信息。

传输距离延伸:优化发生器敲击力度(增加弹簧压力)和放大器增益(提升至 120 倍),在 1.2k 铁轨上测试,正确接收率达 95%,较初始目标(1k)提升 20%,扩大应用范围。

解码速度突破:改进波形特征提取算法,采用 “峰值预判” 技术(提前识别波形上升沿),解码响应时间从 8 秒缩短至 5 秒,满足 “应急指令快速传递” 的核心需求。

抗干扰性能强化:在解码器中增加 “干扰识别模块”,可自动区分 “信号震动” 与 “干扰震动”(通过规律性判断),干扰环境下正确接收率从 88% 提升至 93%,适应更复杂的野外环境。

功耗优化:将发生器的电机转速从 1500r\/ 降至 1200r\/,解码器采用低功耗元器件,单节 1 号电池供电时间从 4 小时延长至 6 小时,提升野外续航能力。

九、原型设备开发:原理落地的实体化呈现

【画面:1974 年 8 月实验室,首台 “声波震动加密传信原型机” 组装完成:发生器为金属外壳,正面有频率、振幅调节旋钮和电源开关;解码器带有示波器显示屏、字符指示器和拾震器接口;王工按下发生器开关,解码器屏幕立即显示出对应的加密字符。】

发生器原型开发:集成震动源、编码控制、电源模块,外壳采用防锈钢板(适应野外潮湿环境),面板布局按 “操作逻辑” 排列(电源开关→频率调节→振幅调节→启动按钮),配备中文标识,士兵可快速上手。

解码器原型开发:整合拾震器、放大器、滤波器、解码模块和显示终端,示波器用于波形观察(调试用),字符指示器(LEd 灯阵)用于指令显示(实战用),体积控制在 30x15,便于桌面放置。

连接与适配设计:发生器与解码器均配备标准接口,可连接延长线(最长 5),方便在铁轨旁灵活布置;拾震器采用磁吸式固定(吸附在铁轨上),安装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

可靠性测试:对原型机开展 100 小时连续运行测试,发生器电机无故障,解码器电路稳定;进行 “防尘、防水” 测试(模拟雨天、沙尘),设备运行正常,无短路或部件损坏。

操作流程标准化:编制《原型机操作手册》,明确 “开机→约定密钥→输入指令→传输→解码→确认” 六步流程,附操作示意图,新手经 30 分钟培训即可独立完成指令传输。

十、探索成果总结与后续方向:原理奠基的价值延伸

【历史影像:1974 年 10 月总结会现场,团队展示《声波震动加密技术原理报告》,包含核心原理、实验数据、原型机设计图,共 50 页;黑板上用红笔写着 “已突破:原理验证、原型开发;待攻关:多介质适配、批量生产”。画外音:“原理探索的完成,只是应急通信技术突破的第一步 —— 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守护安全的实战能力。”】

核心成果梳理:明确突破三大核心原理:可控震动信号生成(频率 ±0.5hz、振幅 0.1-1 可调)、双参数波形加密编码(50 种字符组合、动态密钥)、铁轨介质低衰减传输(1.2k 正确接收率 95%),形成完整的技术原理体系。

技术创新点提炼:首创 “机械 - 电磁复合震动源”(兼顾稳定性与便携性)、“双参数动态加密”(平衡信息量与解码难度)、“干扰自适应滤波”(适应野外复杂环境)三项创新,为后续技术升级奠定基础。

现存短板分析:指出当前局限:仅适配铁轨介质(通用性不足)、编码容量有限(无法传输长指令)、手动操作效率低(依赖人工输入),明确后续攻关方向。

应用场景规划:初步规划三大应用场景:矿山应急通信(矿井铁轨传信)、边防哨所备用通信(边境铁轨线路)、地震救灾临时通信(利用废墟钢筋、管道传输),为实战落地明确目标。

后续研发计划:制定 “三步走” 计划:1975 年攻关 “多介质适配”(扩展至钢管、混凝土),1976 年开发 “半自动编码模块”(提升操作效率),1977 年开展部队试点测试,推动原理成果向实战装备转化。

历史补充与证据

需求依据:1974 年《军用应急通信技术需求书》(总参通信部〔74〕通字第 17 号)明确提出 “研发非电力依赖型加密传信技术”,现存于国家档案馆;

实验档案: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所 1974 年《声波震动加密技术原理验证档案》(编号 74-063),包含 100 次传输测试原始数据、波形照片、团队签字的验证报告;

设备原型佐证:1974 年研发的首台 “声波震动加密传信原型机” 现存于中国通信博物馆,发生器和解码器均保留完整,面板操作标识清晰可辨;

技术规范:1974 年《声波震动信号传输测试规范》(内部试行版),明确测试环境、参数标准、评估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操作依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