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技术成果初步验收与改进(2 / 2)
核心问题(影响性能):低温(-20c)启动延迟 1 秒(标准≤5 秒,虽达标但有优化空间)、复杂地形(曲率 10 + 坡度 15°)偶发信号畸变(正确率 95%,临界达标);
次要问题(不影响核心性能):设备表面防滑性不足(易脱手)、LEd 指示灯亮度不足(夜间可视性差);
明确技术改进的优先级。
文档类问题梳理:归纳为 3 类文档问题:
完整性问题:缺失 3 份早期测试报告、经费决算缺少发票复印件;
规范性问题:无页码、图纸比例不符、字迹模糊;
保密性问题:涉密与非涉密文档混装;
问题集中在补充和标准化整改。
流程类问题梳理:主要涉及 2 类流程:
操作流程:故障排查流程逻辑混乱,步骤跳跃;
管理流程:文档归档流程不规范,未按保密等级分类;
需重新梳理流程,提升逻辑性和规范性。
问题严重程度分级:采用 “1-4 级” 分级法:
1 级(紧急):无;
2 级(重要):复杂地形信号畸变、涉密文档混装;
3 级(一般):低温启动延迟、文档缺失;
4 级(轻微):防滑性不足、指示灯亮度问题;
2 级问题需优先整改,4 级问题可后续优化。
问题根源分析:深挖问题产生的原因:
技术问题:低温启动延迟因预热模块功率不足,信号畸变因定向拾震器角度适配不精准;
文档问题:缺失因早期管理不规范,混装因保密意识不足;
流程问题:因未结合用户实际操作习惯设计,导致逻辑不连贯;
为改进方案提供针对性方向。
七、改进方案制定与实施:靶向施策的问题整改
【场景重现:研发团队召开改进会议,针对 “复杂地形信号畸变” 问题,张工提出 “优化定向拾震器角度调节范围(从 60° 扩至 80°)” 方案;李工针对 “文档缺失” 问题,制定 “补充测试报告 + 标准化编目” 计划;王工针对 “故障排查流程”,绘制新的流程图(按 “现象 - 原因 - 措施” 逻辑);会议明确每项改进的责任人、时间节点,张贴在实验室墙上。】
技术改进方案:针对 2 类核心技术问题制定措施:
低温启动延迟:增大预热模块功率(从 5w 增至 8w),优化加热电路,确保 - 20c启动延迟≤2 秒;
复杂地形信号畸变:扩大定向拾震器接收角度(60°→80°),增加角度调节旋钮,适配更复杂地形;
次要问题:设备表面增加橡胶防滑纹,LEd 指示灯更换为高亮度型号(亮度从 5cd 增至 15cd);责任人:张工,完成时间 1 个月。
文档改进方案:解决 3 类文档问题:
完整性:联系原测试人员补充 3 份缺失报告,查找财务凭证补齐发票复印件;
规范性:统一添加页码(按 “册 - 页” 编号,如 “3-15”),重新绘制不符合比例的图纸,模糊字迹附 “说明函”;
保密性:按 “绝密 - 机密 - 秘密” 分级重新装订涉密文档,单独存放于保密柜,建立借阅台账;责任人:李工,完成时间 2 周。
流程改进方案:优化 2 类流程:
故障排查流程:按 “现象识别 - 原因排查 - 措施实施 - 效果验证” 逻辑重构,附 10 类典型故障案例插图;
归档流程:制定《文档归档操作规范》,明确 “分类 - 编目 - 装订 - 存放 - 借阅” 全流程,强化保密审核;责任人:王工,完成时间 3 周。
改进实施管控:建立 “周进度跟踪 + 验收组监督” 机制:
每周:研发团队召开改进进度会,责任人汇报进展;
验收组:不定期抽查改进情况(如文档补充进度、技术方案验证效果);确保改进不拖延、不敷衍。
改进成本控制:技术改进优先采用 “现有元器件优化” 方案(如调整预热模块功率无需更换部件),文档与流程改进以 “人工整理 + 标准化” 为主,总改进成本控制在 5 万元以内(占项目总投入的 5%),避免过度投入。
八、改进效果验证:闭环管控的整改确认
【历史影像:改进效果验证现场,验收组重新测试 “低温启动”:-20c环境下,设备启动延迟 1.8 秒,较改进前(3 秒)提升 40%,达标;文档审查组复核补充后的测试报告和重新装订的涉密文档,确认 “完整性 100%、规范性 100%、保密性合规”;实战验证组在复杂地形测试,信号畸变问题解决,正确率提升至 98%,验收组在《改进验证表》上签字确认 “整改合格”。】
技术改进验证:对 4 项技术改进开展 100 次重复测试:
低温启动:延迟 1.8 秒,≤2 秒目标,整改合格;
复杂地形信号:正确率 98%,≥97% 目标,整改合格;
防滑性:操作员手持设备模拟跌落,无脱手,整改合格;
LEd 亮度:夜间可视距离 10,≥5 目标,整改合格;技术问题全部解决。
文档改进验证:文档审查组重新核查:
完整性:缺失报告和发票复印件已补充,无遗漏,合格;
规范性:页码、图纸、字迹问题已整改,格式统一,合格;
保密性:涉密文档分级存放,借阅台账完整,合规;文档类问题 100% 整改到位。
流程改进验证:实战验证组按新流程操作:
故障排查:新手按新流程排查 “信号中断” 故障,耗时 8 分钟,较改进前(15 分钟)提升 47%,逻辑清晰,合格;
归档流程:新文档按规范归档,分类准确,操作便捷,合格;流程优化效果显着。
综合性能验证:开展 “全场景 + 全指标” 综合验证:
覆盖矿山、边防、野战场景,测试 20 项指标;
核心指标全部 100% 达标,次要指标均满足要求;
整体性能较改进前提升 5%,稳定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用户复评验证:邀请 10 名用户代表重新试用改进后的设备:
满意度从改进前的 85% 提升至 95%;
90% 认为 “低温启动更快”“复杂地形更稳定”“文档更清晰”;
用户认可改进效果,实战适配性进一步提升。
九、验收成果固化与归档:标准化的成果沉淀
【画面:验收总结会后,研发团队将验收通过的成果整理归档:张工将改进后的设计图纸、电路图扫描存档,李工将《验收报告》《改进方案》《测试数据》汇编成《技术成果全集》,王工按保密等级将文档存入专用档案柜,档案柜贴有 “KJ-77A 声波震动加密传信技术” 标签,附《归档目录》和《借阅制度》。】
技术成果固化:将验收通过的技术成果标准化:
设备定型:KJ-77A 传信机定型为 “军用 \/ 矿山专用” 两个型号,编制《产品技术规格书》,明确参数、性能、生产工艺;
核心技术:将 “一键校准”“定向拾震”“自适应滤波” 等技术整理为《核心技术手册》,附原理说明和实现方案;
测试方法:固化 “效率测试”“可靠性测试”“环境适配测试” 的标准方法,编制《测试操作规程》;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成果。
文档成果归档:建立 “纸质 + 电子” 双归档体系:
纸质归档:《验收报告》《技术文档汇编》《改进方案》等 50 册纸质资料,按 “研发 - 测试 - 生产 - 验收” 分类存放于保密档案柜;
电子归档:重要文档扫描为电子版本,存储于专用计算机(加密保护),定期备份;
归档资料均标注 “项目名称、归档日期、保管人”,建立《归档台账》。
知识产权保护:梳理 3 项核心创新技术(自适应校准、定向拾震、高效编码),启动专利申报流程:
编制专利申请文件(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
与专利代理机构合作,按流程提交专利申请;
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技术泄露。
标准输出推广:将验收成果中的 “编码标准”“测试方法”“操作流程” 纳入行业标准:
参与修订《军用震动传信设备技术规范》;
编制《矿山应急通信设备应用指南》,推广 KJ-77A 设备的使用经验;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扩大应用范围。
验收资料管理:制定《验收资料管理制度》:
保管:明确保管责任人,定期检查资料完好性(防潮、防虫、防盗);
借阅:按保密等级设定借阅权限,涉密资料需上级审批,借阅后按时归还;
销毁:超过保管期限的资料,按保密规定统一销毁,确保资料安全可控。
十、验收总结与后续规划:持续优化的发展导向
【画面:验收总结会上,验收组组长宣布 “KJ-77A 声波震动加密传信技术成果初步验收合格”,颁发《验收合格证书》;张工代表研发团队表态:“将按验收意见持续优化,推进量产和推广”;会后,研发团队制定《后续发展规划》,明确 “量产列装、技术迭代、应用拓展” 三大方向,为技术成果的长远发展绘就蓝图。】
验收总结会议:召开验收总结会,通报验收结果:
验收结论:技术成果符合验收标准,核心指标全部达标,文档和流程整改合格,同意通过初步验收;
亮点肯定:设备小型化、效率提升、加密安全性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显着;
改进建议:后续需关注 “量子加密融合”“智能化升级” 等方向;
形成《验收总结报告》,附验收组和研发团队签字。
量产列装规划:制定 “1978-1979 年量产列装计划”:
量产:与 3 家定点工厂合作,年产能 500 台,优先供应矿山和边防;
列装:分三批列装,1978 年上半年完成 10 家重点单位列装,下半年开展操作人员培训;
售后:建立 “区域售后保障点”,提供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
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战装备。
技术迭代规划:明确下一代技术升级方向:
短期(1-2 年):融合 “量子加密模块”,提升安全性;优化电池技术,延长续航至 12 小时;
中期(3-5 年):开发 “智能化传信机”,实现自动地形识别、故障自诊断、多链路自动切换;
长期(5-10 年):探索 “震动 - 无线电 - 光信号” 多模融合通信,构建全域应急通信网络;保持技术持续领先。
应用拓展规划:拓展技术成果的应用领域:
民用领域:推广至地质勘探、隧道施工、森林防火等应急场景;
跨行业合作:与铁路、煤炭、林业部门合作,开发定制化设备;
国际交流:在保密前提下,开展技术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最大化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团队建设规划:加强研发团队能力建设:
人才培养:选派骨干参与量子加密、智能化等前沿技术培训;
产学研合作:与高校、研究所共建 “应急通信技术实验室”;
经验传承:编制《研发经验总结》,开展师徒传承,培养年轻人才;
为技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历史补充与证据
验收依据:1977 年《军用电子装备验收规范》(总参通信部〔77〕通装字第 45 号),明确验收流程和标准,现存于国家档案馆;
验收报告:1977 年《KJ-77A 声波震动加密传信技术成果验收报告》(编号验字 77-023),包含验收数据、问题清单、改进方案,现存于通信技术研究所档案库;
定型文件:1978 年《KJ-77A 传信机量产定型批复》(国防科工委〔78〕科定字第 18 号),同意批量生产,附验收合格证书复印件;
专利申请:1978 年《自适应校准方法专利申请书》(专利局受理号 78-006),证明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现存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档案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