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56章 基层团队技术培训开展(1 / 2)

加入书签

卷首语

【画面:1978 年春,矿区培训教室里,20 名基层技术员围坐成半圆形,前方的黑板上用粉笔画着 xt-77 型传信终端的结构图;张工手持终端样机,拆解讲解 “电源模块 - 主控芯片 - 拾震器” 的工作原理,学员们低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后排的实操区,李工指导学员调试设备,示波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让一名学员露出恍然大悟的笑容。字幕:“技术的落地,终究要靠基层的双手;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让每一名操作员都成为通信保障的可靠基石。”】

一、培训需求精准研判:基层痛点驱动的培训设计

【历史影像:1977 年《基层技术能力调研报告》油印稿,红笔标注核心痛点:“60% 的操作员仅会基础操作,复杂故障无法处置”“新设备列装后,30% 的单位因操作不当导致故障”;档案柜中,各地提交的《培训需求申请表》集中反映 “急需实操培训”“希望掌握故障排查” 等诉求。画外音:“1978 年《基层通信技术培训规范》明确:培训需聚焦‘实操能力、故障处置、新设备适配’三大核心需求,确保培训精准对接基层实际。”】

基础能力补强需求:基层团队中 40% 为新兵,仅掌握 “开机 - 发送” 基础操作,对设备原理、参数调节一知半解,需通过系统培训补齐短板,避免操作不规范导致通信中断。

新设备适配需求:xt-77 型终端列装后,旧设备操作员对 “触控调节、智能模式切换” 等新功能不熟悉,误操作率达 25%,亟需针对性培训加速装备适应过程。

故障处置能力需求:基层 70% 常见故障可现场解决,但仅 20% 操作员能独立排查,需强化 “现象识别 - 原因分析 - 处置操作” 全流程实战能力。

协同操作提升需求:多团队协同传信时,因 “口令不统一、流程不规范” 导致效率低下,需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团队配合默契,保障跨区域通信顺畅。

持续学习更新需求:抗干扰升级、极端天气适配等技术迭代快,基层知识更新滞后,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确保能力与技术发展同步。

二、培训体系整体规划:分层分类的系统性设计

【场景重现:培训规划会议现场,张工在白板上绘制 “三级三类” 培训体系图:“三级” 即总部 - 区域 - 基层,“三类” 即基础班、进阶班、骨干班;李工用彩色便签标注班次细节:“基础班 7 天面向新兵,进阶班 10 天面向老操作员,骨干班 15 天面向技术带头人”;团队确定 “理论 + 实操 + 演练” 混合培训模式,确保覆盖全层级需求。】

培训层级体系:构建 “总部统筹 - 区域实施 - 基层落地” 三级联动:

总部:制定标准、编制教材、培养师资,把握整体方向;

区域:划分 6 个片区建设培训基地,开展集中培训;

基层:依托单位训练场开展在岗培训,巩固成果。

培训对象分类:按能力水平精准划分三类班次,避免 “一刀切”:

基础班:聚焦新兵 “设备操作、基础原理”;

进阶班:聚焦老操作员 “故障排查、参数优化”;

骨干班:聚焦技术带头人 “新技术适配、培训带教”。

培训内容体系:构建 “基础 - 技能 - 实战” 三层递进内容:

基础层:设备原理、技术标准、安全规范;

技能层:操作流程、参数调节、故障处置;

实战层:协同操作、极端环境应对、应急演练。

培训方式设计:采用 “四结合” 提升实效:

理论与实操结合(4:6 比例);

集中与分散结合(核心内容集中,巩固内容在岗);

线上与线下结合(无线电答疑 + 线下实操);

讲授与研讨结合(专家授课 + 学员经验分享)。

培训周期规划:建立 “常态化 + 专项化” 节奏:

常态化:基础班每季 1 期,进阶班每半年 1 期,骨干班每年 1 期;

专项化:新设备列装、技术升级后 1 个月内开展专项培训。

三、培训教材与师资建设:培训质量的核心支撑

【画面:教材编制现场,技术团队围坐讨论《基层通信技术实操手册》框架,分为 “操作篇”“故障篇”“协同篇”,均采用 “文字 + 插图 + 案例” 形式;张工手绘设备拆解插图,李工整理 100 个基层实操案例;师资培训基地内,20 名骨干通过 “模拟授课 + 学员互评” 提升教学能力,确保师资兼具理论与实操水平。】

教材体系编制:构建 “1+N” 教材体系,兼顾通用性与针对性:

“1” 本核心教材:《基层通信技术培训教程》覆盖基础内容;

“N” 本专项手册:《xt-77 型终端实操手册》《极端天气通信手册》等补充场景化内容。

实操资料配套:编制三类便携资料,方便基层使用:

操作流程图:贴于设备旁,标注 “开机 - 发送 - 接收” 步骤;

故障排查卡:列出 20 类故障 “现象 - 原因 - 处置” 清单,便于随身携带;

模拟试题集:含 100 道理论题 + 50 道实操题,用于考核检验。

师资队伍建设:打造 “三级师资梯队”,覆盖全培训环节:

总部专家(10 人):讲授核心原理与新技术;

区域骨干(60 人):负责集中培训实操教学;

基层能手(每单位 1-2 人):开展在岗传帮带。

师资能力提升:建立 “培训 - 考核 - 交流” 机制:

定期培训:每半年开展授课技巧、案例讲解培训;

考核认证:通过 “理论测试 + 模拟授课” 方可上岗;

经验交流:每季度召开研讨会,共享教学方法。

培训设备保障:为各基地配备三类设备,满足教学需求:

教学设备:xt-77 型终端、示波器等,确保每人 1 台;

模拟设备:故障模拟装置、环境模拟箱,还原实战场景;

辅助设备:投影仪、白板等提升授课直观性。

四、基础操作培训实施:从入门到熟练的能力夯实

【历史影像:基础班培训现场,学员按 “电源键 - 模式选择 - 参数确认” 三步练习开机操作,教练纠正 “旋钮力度过大” 等问题;考核环节,学员独立完成 “发送 - 接收” 指令,考官记录操作时间与正确率;培训台账显示,本期 30 名学员 28 人合格,基础操作达标率 93%。】

基础理论授课:开展 “三天理论入门”,以案例驱动提升兴趣:

内容:设备工作原理、核心部件功能、安全操作规范;

方式:通过 “违规操作致设备损坏” 案例讲解规范重要性。

核心操作训练:聚焦四项核心操作,强化肌肉记忆:

设备架设:训练 “磁吸固定 - 参数校准 - 信号测试” 标准化流程;

指令发送:练习 “选指令 - 调参数 - 确认发送”,确保准确;

指令接收:训练 “识信号 - 解码 - 记录” 流程;

设备收纳:规范 “关机 - 拆卸 - 保养 - 存放” 步骤,延长寿命。

操作规范强化:通过 “两查两纠” 养成规范习惯:

自查自纠:对照流程图自我检查;

互查互纠:分组交叉检查,及时提醒问题。

基础考核验收:采用 “实操 + 理论” 双考核:

实操:5 分钟内完成 “架设 - 发送 - 接收”,正确率≥95%;

理论:50 道题达标 80 分;

合格者颁发《基础操作资格证》,不合格者补考。

薄弱辅导跟进:针对不合格学员开展 1 对 1 辅导,安排跟岗练习,确保全员掌握基础能力。

五、故障处置与进阶培训:实战能力的重点突破

【场景重现:进阶班培训现场,李工通过故障模拟装置设置 “信号衰减” 故障,学员依次排查:先检查拾震器贴合,再测试参数,最终判定 “中继模块增益不足” 并调节解决;评分表从 “排查速度、准确性、规范性” 打分,一名学员感叹:“以前遇故障就慌,现在知道按步骤来!”】

故障识别培训:通过 “案例 + 模拟” 提升识别能力:

案例教学:分析 50 个真实故障,总结 “信号畸变 - 参数异常” 等对应关系;

模拟实操:设置 20 类常见故障,训练通过波形、指示灯判断类型。

处置流程训练:强化 “三步处置法”,培养严谨习惯:

记录现象:详细记录信号、指示灯、操作步骤;

分析原因:对照排查卡逐一排除可能因素;

执行处置:规范调整参数、更换部件等操作。

复杂故障攻坚:针对复合与罕见故障开展专项训练:

复合故障:模拟 “信号衰减 + 电池亏电”,训练优先级判断;

罕见故障:通过专家讲解 10 类罕见故障处置技巧。

应急处置演练:模拟 “矿山塌方” 场景,30 分钟内完成 “故障处置 - 通信恢复 - 指令传输”,强化应急效率。

进阶考核认证:实战化考核合格颁发《故障处置资格证》:

场景:含 3 类故障的模拟环境;

标准:识别准确率 100%,处置≤15 分钟,恢复正确率≥95%。

六、新设备与新技术培训:能力迭代的同步升级

【画面:xt-77 型终端专项培训现场,张工演示 “智能模式切换”:按 “模式键” 后设备自动匹配 “矿井 - 边防 - 野战” 参数;学员分组实操,记录模式切换时的参数变化;旁边的示波器对比 “传统滤波” 与 “自适应滤波” 波形,李工通俗讲解抗干扰技术升级要点。】

新设备功能培训:聚焦创新点,对比旧设备操作差异:

重点:触控调节、参数记忆、应急供电等新功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