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消失的哨位(2 / 2)
为对抗记忆清除,张云轩启动\"磐石计划\":每天晨跑时,全连必须背诵牺牲战友的遗物清单;每餐前轮流复述昨日执勤细节,错误者负责清洗所有人的防毒面具。当境外无人机撒下携带记忆干扰素的仿生飞蛾时,战士们已养成条件反射——他们用枪托击碎翅粉的同时,口中仍在继续背诵《军事设施管理条例》第47条。列兵李卫国在昏迷中反复呢喃的哨所坐标,经破译竟是二十年前他父亲驻守过的老哨位编号,这个发现让医疗帐篷里的心电监护仪突然集体响起共鸣音。
在边境对峙最为激烈的时刻,敌军竟然出人意料地启用了一种新型的视觉干扰武器。这种武器的出现,使得我方士兵在战场上陷入了一片迷茫,无法准确地瞄准和攻击敌人。
然而,面对如此困境,张云轩并没有惊慌失措。他冷静地分析着局势,迅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命令全连士兵蒙上眼睛进行射击。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但张云轩坚信,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即使在蒙眼的情况下,也能够击中目标。
于是,战士们纷纷蒙上眼睛,依靠着哨所通风管中气流的细微变化来定位敌人的位置。这需要极其敏锐的听觉和对环境的熟悉程度,但战士们并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每一丝风吹草动。
而当子弹击中特定角度的钢板时,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声波。这种声波会激活埋设在国境线上的共振装置,这是一种利用当年铁道游击队“钢轨听音”原理改造而成的防御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我方士兵能够在蒙眼的情况下,准确地判断出敌人的位置,并给予致命一击。
在这绝对黑暗的 72 小时里,战士们不仅要应对敌人的攻击,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压力。为了保持方向感,他们只能依靠触摸界碑上的弹痕来辨别方向。而这些深浅不一的凹坑,实际上构成了一部盲文版的《孙子兵法》。战士们通过触摸这些弹痕,领悟着其中的智慧和策略,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战斗。
最终,这场艰苦的对峙以我方的胜利告终。敌军的侦察兵在后来的报告中写道:“中国军人似乎能够在闭眼时看见更多的东西。”这句话不仅是对我方战士英勇表现的赞誉,更是对他们顽强意志和卓越战术的肯定。
危机解除后的授勋仪式上,张云轩揭开团史馆地下的秘密工程:三座用弹壳熔铸的记忆保存舱,内部刻满历年戍边将士的手印。当活着的士兵将手掌贴合上去时,舱体会释放特定频率的次声波——这是根据\"闪光灯记忆\"原理设计的神经固化装置。暴雨冲刷着新建成的记忆塔,塔身不锈钢板上密密麻麻的划痕,是官兵们用刺刀刻下的生命刻度。王若兰的检测仪显示,塔基混凝土里混合着从所有人枕头上收集的头发样本,此刻正释放着强度惊人的a脑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