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28章 赞比亚,恩多拉:铜心流焰,绿野逐梦(1 / 2)

加入书签

火车驶离卢萨卡的夜里,大地如同一块静默的铜板,天幕深邃如墨。夜色中,一颗流星划破西南天际,仿佛是命运为我点亮北上的方向。列车穿行于旷野与山岭,窗外是夜雨后的湿润与微光,渐渐汇入那片传说中的铜带大地。我的内心随着车轮律动,激荡着对恩多拉的期待——那是一座将工业、土地与人心编织在一起的城市,是赞比亚铜带上跳动的绿野与焰歌。

终点站,是恩多拉——赞比亚第三大城市,也是铜带腹地的工业与文化之核。这里不仅是矿产的重镇,更是非洲中南部通向北方的门户,是铁路终点,也是无数矿工与梦想者的归宿和出发地。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在第628页写下标题:

“铜心流焰与绿野逐梦。”

清晨,恩多拉的车站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车窗外,工人们的脚步早已敲响大地,矿车的轰鸣与汽笛的呼喊穿透黎明。空气中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清新与矿石的微微铁锈味。

我拖着行李,踏上站台。这里没有卢萨卡的温润,也无海边城市的柔和,而是独有的坚实和厚重,像是一只手从土地深处伸出,把我拽进这片铜与火的世界。

旅店的老板米兰,是位克里奥尔混血的老妇人。她带我进门,墙上悬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瘦削男子,双眼坚定,背景是正在建设的铁路和远方的矿山。“那是我爷爷,最早一批修铜路的工人,”米兰骄傲地说,“恩多拉的日子,靠的是土地,也靠地下的火种。”

我久久凝视那张照片,仿佛听见时光深处铁锤与汽笛交响的声音。

我写下:“恩多拉的清晨,不是日出的温柔,而是矿车发动、机轮转动、汗水挥洒的序章。”

次日,受朋友邀请,我前往恩多拉近郊的“恩卡娜”矿井参观。那是一处不对外开放的矿山,是城市真正的心脏。

穿上反光衣、头盔,与十余名矿工一道进入电梯,缓缓降入地底。矿井里弥漫着一种厚重、带点潮湿与油脂气息的空气。头灯照亮前路,矿壁上映出微微的蓝绿光泽,仿佛有无数沉睡的宝石在黑暗中呼吸。

领队姆班巴,是一位壮实沉静的矿工。他说:“我们挖的,不只是铜,是赞比亚的脉搏,是世界明天的血管。”他用粗糙的大手指着矿脉深处,“这里藏着电线、车厢、屋顶、桥梁,还有数不清的希望。”

矿井里,汗水与灰尘浸透了每一寸皮肤。矿工们的每一次挥镐,每一次协作,都是与命运的搏击。黑暗与火光交错,仿佛所有的艰难都能被点燃、被敲碎、被铸成生活的诗。

我内心生出前所未有的敬意与感动——这是看不见的世界心脏,是无名英雄铸就的生命底色。

我写下:“恩多拉的矿脉,是文明跳动的心室,是千百双手写下的无字史诗。”

离开矿山,我步行穿行至市中心的恩多拉艺术与文化中心。那里是一幢低矮却宽敞的红砖楼,馆内展陈着本地木雕、铜器、面具和油画。

最令我驻足的是一尊“恩多拉之母”的雕像——母亲背着孩子,双手高举一团火焰。旁边的介绍牌写着:“此雕象征女性在矿业、农业、教育中的坚韧与奉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