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9章 婚俗之议(2 / 2)

加入书签

消息传到盱眙城,立即炸开了锅。汉人秀才们聚在茶馆骂:“纲常都不要了!汉女嫁胡虏,是忘了靖康之耻吗?” 蒙古那颜们则在酒肆争论:“咱们的女人怎能嫁南人?他们连马都骑不好!” 可市井间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 北关的杂货铺老板王二喜笑得合不拢嘴:“我那侄女若能嫁个蒙古商队的,以后北地皮毛进货就方便了!”

南岸的渔妇们更实际:“只要能让男人少去打仗,嫁谁不一样?” 这些声音像潮水般涌向县衙,让负责登记的文书们既紧张又好奇。县丞偷偷对主簿说:“上头要的是安稳,咱们只管登记,管他是汉是蒙。” 这话倒道出了底层官吏的真实心思。

首对申请通婚的是蒙古牧民赤老温与汉女张氏。赤老温的族长起初坚决反对,直到萧虎派人送来 “通婚家庭免三年赋税” 的告示,才松了口,却提条件:“必须生两个儿子,一个随蒙古姓,一个学骑射。” 张氏的父亲是盱眙粮商,看中赤老温常走北地商路,私下对女儿说:“嫁过去,咱家的粮食就能卖到济南府了。”

两家议亲时,汉地媒人按规矩要 “三书六礼”,蒙古萨满则坚持要跳 “告天舞”,最后各退一步 —— 先拜灶王爷(汉俗),再祭长生天(蒙古俗),场面热闹又尴尬。县丞在登记册上写下 “各从其俗” 四字时,忽然明白:所谓婚俗,说到底是家族利益的博弈。

周显在给萧虎的密信中写道:“盱眙通婚者,多是商户与牧民,恰是互市的核心群体。他们联姻后,若再起战事,便是断自家财路,必出面调停。” 萧虎批注:“此乃‘以民制边’之策,比驻兵更管用。” 赵葵那边也有算计,他命人暗中统计:“凡通婚家庭,需向官署报备往来商路,可为我军提供北境情报。”

双方心照不宣,都把通婚当成了情报网与稳定器。当赤老温带着张氏的弟弟去蒙古草原贩茶时,谁也没说破 —— 他带回的不仅是皮毛,还有蒙古骑兵的布防消息;而张氏写给娘家的信里,也总不经意提些 “北地草料价格”,这些都成了边将案头的重要信息。

盱眙县衙的婚籍文书做得格外讲究:汉文书用麻纸,写 “某年月日,汉女张氏嫁与蒙古赤老温,聘礼若干,嫁妆若干”;蒙古文书用羊皮纸,写着对应的蒙古文,末尾盖着两方铜印。为防篡改,文书特意抄三份,一份存县衙,一份送两淮制置司,一份送虎首堡。

抄写的文书是个老秀才,起初对蒙古文嗤之以鼻,后来见蒙古文书写得工工整整,忍不住问通事:“他们也讲究‘字如其人’?” 通事笑答:“萧将军说,字写不好,如何立信?” 老秀才默然,此后抄文书时,连蒙古文的笔画都写得格外认真 —— 他不懂权谋,只知 “落笔要对得起良心”。

秋收时,赤老温帮张氏娘家收稻子,蒙古骑兵巡逻经过,见是 “婚籍户”,便勒马绕行;张氏则用蒙古奶茶招待来催粮的宋廷小吏,笑着说:“北地今年也丰收,要不我让赤老温送些过来?” 小吏竟真的回去禀报,让原本要强征的粮税减了三成。

这样的小事渐渐多了,盱眙的互市也越发兴旺。赵葵在给史弥远的信中写道:“通婚之家,如两岸之桥,虽弱,却能通往来。” 萧虎则对着《通婚名册》冷笑 —— 名册上已有十七户,足够让淮河两岸的利益绑在一起。江面上的水鸟依旧掠过,只是此刻再看,倒像是在为这微妙的平衡掠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