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47章 江南暗潮(1 / 2)

加入书签

847 章:江南暗潮(白虎堂的初期渗透)(至元四十三年春?临安清河坊)

清明后的临安,清河坊的酒旗在暖风里招展,李默的 “虎记茶行” 就开在最热闹的街角。门面不大,黑漆招牌上嵌着银丝虎纹(做得极淡,不细看只当是木纹),柜台后摆着北地来的狐裘与狼皮,墙角却堆着半篓淮南新茶 —— 这是给 “懂行” 人看的暗号。

茶行后堂藏着间密室,墙壁用糯米汁混石灰夯过,隔音极好。李默正对着沙盘调整临安城防模型,阿剌罕(白虎堂蒙古成员)进来时,带起一阵皮毛的腥气:“堂主,按您的吩咐,雇了三个临安本地伙计,都是家眷在淮南的茶农,可靠得很。” 李默头也不抬:“让他们每日去勾栏听书,把听到的官场闲话都记下来 —— 越碎越好。”

暮色降临时,茶行亮起羊角灯,灯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投出淡淡的虎影。有熟客叩门三声,递上半块茶饼(白虎堂外围暗号),伙计便引着往后堂去 —— 这里很快成了北境情报在临安的中转枢纽,像枚藏在锦缎里的针。

李默盯上张迁,是因这理宗身边的小内侍总在茶行门口徘徊。张迁负责打理御花园的茶圃,每月会来清河坊买些上好的龙井,袖口总磨得发亮 —— 那是常年捧着茶盏的痕迹。“小张公公,” 李默递过一包雨前茶,“这是北地贡茶的新法子做的,您尝尝?” 茶包里藏着块碎银,分量足够他半年俸禄。

张迁的手抖了抖,茶包差点落地。李默凑近低声道:“咱家只求些宫里的新鲜事,比如陛下今儿赏了谁茶,哪个大人常去御书房 —— 不涉军务,公公放心。” 连续三月,李默都用 “试茶” 的名义塞银子,张迁从起初的推拒,到后来的坦然收下,再到主动透露 “陛下近日常召徐清叟的门生议事”。

第一次拿到禁军换防的抄件时,张迁的脸白得像纸。李默给他灌了杯参茶:“公公是个聪明人,知道这纸值多少身家。” 抄件上的朱砂印还没干,李默连夜用明矾水抄在茶引背面,让 “龙井队” 快马送往北境 —— 这是白虎堂打入南宋宫廷的第一颗楔子。

临安到汴梁的驿路有七百里,白虎堂的情报却能五日抵达。“毛峰队” 的探员扮作游方僧人,将密信藏在僧鞋夹层;或是混在漕运船队,把情报封在掏空的竹篙里。李默定下规矩:“凡涉军防的用‘火漆’,寻常消息用‘水纹’,遇急则放‘孔明灯’—— 灯上画白虎,北境望楼见了自会接应。”

有次张迁送来 “理宗欲查淮河互市” 的消息,恰逢淮河涨水,船运受阻。李默让人在城郊竹林放了盏孔明灯,灯纱上的白虎在夜空中格外醒目。北岸望楼的哨兵见了,立刻用狼烟传信,萧虎当天就命人暂停可疑交易,等南宋的巡查队赶到时,盱眙互市已 “干净” 得挑不出错。

周显在汴梁拆阅情报时,总惊叹于李默的细致:“连理宗喝茶要放三粒盐梅都记着。” 萧虎却指着 “禁军弓弩营缺箭簇” 的条目:“这些才是骨头,旁的都是肉。” 他在条目前画了个勾 —— 这是要白虎堂趁机向北境走私铁料的信号。

李默的茶行里,常坐着些穿旧官袍的客人。前户部主事刘安,因弹劾史弥远被罢官,家境败落到要当掉祖上传下的砚台。李默用三倍价钱买下砚台,还请他 “指点茶行账目”,每月送米送油,绝口不提 “投效” 二字。

三月后,刘安主动开口:“李掌柜若有差遣,刘某虽无官职,却认得些户部的旧人,能查江南盐税的底细。” 李默要的就是这句话。他给刘安的任务,是绘制 “南宋税银流向图”,标出哪些州府 “虚报灾情”,哪些官员 “中饱私囊”—— 这些都是将来瓦解南宋财政的利器。

像刘安这样的失意官员,白虎堂半年内联络了十七人。李默给他们编了 “玉” 字辈的代号,记在特制的账册上:“玉璋(刘安),善算;玉琮(前县令王逊),熟地理;玉璧(致仕的兵部郎中),知军制。” 账册的最后一页,留着大片空白,李默在页脚写着 “待补”—— 他的网,还在扩大。

史宅之早就察觉临安有北境细作,命临安府尹 “严查形迹可疑的茶行、商铺”。差役三次上门查抄,都被李默用 “北境贡茶商” 的身份挡回去 —— 他手里有萧虎签发的 “互市凭证”,合法合规。

有次差役故意打翻茶篓,茶叶撒了一地,李默非但不恼,反而笑着请他们喝北地奶茶:“官爷辛苦,尝尝这咸口的,解解乏。” 差役们没搜出破绽,只能悻悻离去,却不知密室里的沙盘刚被收起,墙上的茶引地图还未来得及遮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