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51章 茶场谍影(2 / 2)

加入书签

十五的月亮把茶场照得如同白昼。张猛趁着茶农们聚在晒场赌钱,撬开王砚卧房的后窗。屋内的书架上摆着整齐的茶样,每个茶罐上贴着标签:“雨前”“明前”“北销特供”。他在床底摸到个上锁的木匣,刚撬开,就听见门外有脚步声 —— 王砚回来了。

张猛抓起匣里的几张纸塞进怀里,翻窗躲进茶林。待王砚发现失窃,只看到地上的碎锁,当即变了脸色 —— 那是他给白虎堂的密报,记着茶场可藏兵的窑洞位置。张猛连夜赶回扬州,将密信呈给赵葵,纸上的 “寅时可入” 四字,与巡逻时间表分毫不差。

赵葵带着密信亲赴茶场,王砚却异常镇定。“这纸上的字不是某写的。” 他指着笔迹,“某的字带隶书笔意,这分明是楷书,定是有人栽赃。” 赵葵追问账簿与茶罐标签,王砚笑道:“产量记详些,是怕东家查账;标签分细些,是为北人按质定价,将军总不能因某细心就定罪吧?”

王敬之也帮腔:“王先生这些日子帮茶场赚了不少,若真是细作,何必费力气改良炒茶锅?” 赵葵搜遍全场,没找到第二个证物 —— 王砚早让 “技师” 将密信的底稿烧了,灰烬混在炒茶的草木灰里。看着王砚坦荡的眼神,赵葵只能暂罢,心中却清楚:这狐狸藏得太深,得用别的法子钓。

虽抓不到实据,赵葵仍调派了三十名精兵,在茶场四周布下巡逻网。白日里,士兵装作樵夫在山林里砍柴,实则盯着进出的商队;夜里,火把沿着茶场的篱笆墙游走,每隔两刻敲一次梆子,让潜伏者无法动弹。

这招果然奏效。王砚连续三日没法送出情报,急得在炒茶房打转。“将军这是明知抓不到,故意让咱们难受。” 蒙古技师阿剌台低声道,“要不咱们先撤?” 王砚摇头:“现在撤,等于自认是细作。某有法子让他们放松警惕。” 次日,他故意让炒茶锅 “失火”,引得巡逻兵来救火,趁乱将新的密信塞进茶商的马靴 —— 上面写着 “巡逻兵换岗在梆子响后一刻”。

巡逻兵的严密监视,让茶农们人心惶惶。张老栓私下对王砚说:“王先生,某看这架势,怕是要打仗了?” 王砚趁机道:“南北开仗,茶卖不出去,大家都得喝西北风。萧将军说了,只要茶场安稳,北境就给咱们免三年税。” 他偷偷给困难的茶农送粮,讲北境 “汉人也能当官” 的事,渐渐拉拢了七八个人。

这些话传到赵葵耳中,他叹道:“萧虎这手最毒 —— 不用刀枪,用粮和税,就能挖走咱们的根基。” 他立刻奏请朝廷,给茶农减免三成赋税,还派医官来茶场义诊,与王砚展开 “民心争夺战”。茶农们夹在中间,收了王砚的粮又领了朝廷的药,私下里都说:“不管南北,谁让咱活命就跟谁走。”

暮春的茶汛过后,云雾茶场表面恢复了平静。王砚仍在改良制茶工艺,王敬之的茶通过虎纹茶引赚得盆满钵满,赵葵的巡逻兵依旧夜夜举着火把。但暗地里,王砚已将茶场的地形图绘好,藏在炒茶锅的夹层里;赵葵则在茶场周边的窑洞埋下了火药,只等一声令下。

某个雨夜,王砚望着窗外的巡逻火把,对阿剌台道:“赵葵是个硬骨头,可他挡不住茶农想活命的心。” 同一时刻,赵葵在扬州衙署看着王砚的卷宗,对亲卫道:“这姓王的比萧虎更难缠 —— 他用的不是刀,是让人自愿交出城门钥匙。”

淮河的水涨了,漫过两岸的麦田,像要模糊南北的界限。茶场里的炒茶声、巡逻兵的梆子声、茶农的谈笑声混在一起,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人心,也网住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