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章 岁贡加额(1 / 2)
860 章 岁贡加额(萧虎的试探与施压)(至元四十三年?汴梁虎符堂 / 临安紫宸殿)
淮河水面浮着一层薄霜。南宋驿使陆九渊带着秋贡文书,乘官船抵达盱眙渡口。船头插着 “宋” 字旗,舱里装着按旧例准备的岁贡:茶叶三百担、丝绸二百匹、瓷器五十箱。“北人今年倒安分,没在渡口刁难。” 副手揉着冻红的鼻尖,却见陆九渊望着北岸的蒙古哨卡,眉头紧锁 —— 那些哨兵的甲胄比春贡时新了不少,旗幡上的白虎纹也更醒目了。
行至汴梁城外,迎接的不是往年的商税司官员,而是萧虎的亲卫阿剌台。“萧将军在虎符堂候着,” 阿剌台语气生硬,接过文书时连正眼都没看,“不过今年的贡单,怕是要改改了。” 陆九渊心头一沉,知道此行绝不会顺利。
虎符堂的梁柱上新刷了桐油, sll 着一股生猛的气息。萧虎坐在虎皮椅上,指尖敲着陆九渊递上的贡单,忽然笑了:“陆大人去年说,南宋茶农歉收,丝绸减半,本将信了。可今年淮南茶行的账册显示,光是云雾茶场就增产了五成。” 他将一本账册推过去,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茶商的交易记录 —— 那是白虎堂从王敬之那里抄来的。
陆九渊脸色不变:“官贡与商售不同,朝廷需兼顾百姓生计。” “兼顾?” 萧虎猛地拍案,案上的虎纹茶引震得发响,“我虎踞行省官吏俸禄都快发不出了,你们倒好,商路赚得盆满钵满,贡单却纹丝不动!” 他让人展开新拟的清单,“丝绸加千匹,瓷器加百箱,少一样,这贡单就签不了字。”
陆九渊盯着清单上的 “千匹”“百箱”,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来之前,理宗特意嘱咐:“岁贡乃祖宗定例,绝不可增,否则北人得寸进尺。” 他挺直脊背:“萧将军,景德以来,宋蒙岁贡皆有定式,岂能因一言而改?若要增贡,需朝廷廷议,非下官能决。”
“廷议?” 萧虎冷笑,命人带陆九渊去看库房,“看看这些 —— 蒙古骑兵的甲胄缺皮革,官吏的俸禄欠着三个月,都是拜南宋‘定例’所赐。” 库房里堆着半旧的皮甲,墙角的账簿上满是 “欠” 字朱批。陆九渊却不为所动:“我朝亦有难处,江南水灾刚过,百姓流离,实在拿不出更多。” 两人争执至日暮,最终不欢而散。
陆九渊本想次日启程回临安,却被阿剌台拦在驿馆:“萧将军说,贡单未定,大人且在汴梁盘桓几日。” 驿馆外忽然多了十名蒙古兵,名义上是 “护卫”,实则看管。陆九渊派人送信回南宋,却发现驿卒被拦下,连随身携带的密信也被搜走 —— 那信里写着 “萧虎似有异动,需早做防备”。
夜里,李默扮作茶商,潜入驿馆后院。“陆大人何必固执?” 他隔着窗纸道,“萧将军说了,只要应下增贡,不仅放您回去,还许淮南茶商免税半年。” 陆九渊在屋内骂道:“北人走狗!我乃大宋使臣,岂会与你同流合污?” 李默冷笑一声,转身离去 —— 他要的就是这句 “固执”,好让萧虎有理由继续施压。
扣留宋使的同时,萧虎命帖木儿率五千骑兵,在淮河沿岸 “演习”。蒙古兵故意将战马赶进南岸的稻田,金黄的稻穗被踏成烂泥;更在盱眙渡口架设投石机,将装满沙土的麻袋投到南宋境内,溅起的泥点打在宋兵的盾牌上。
扬州守将急报赵葵:“北人太嚣张,再不管,淮南宋民都要逃光了!” 赵葵登上城楼,见蒙古骑兵列成方阵,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却始终不越界半步。“这是萧虎的把戏,” 他对副将道,“打又不打,闹又不停,就是想逼朝廷妥协。” 可看着被踏毁的稻田,他终究按捺不住,命人鸣炮警告 —— 炮弹落在蒙古阵前百丈,激起一道水墙。
↑返回顶部↑